第5章 知己知彼,猜透“上帝”的心思好说话(2)
- 销售话术是设计出来的
- 乔拉拉
- 4328字
- 2014-12-10 14:14:30
爱是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销售人员在事业的拓展中,对待客户要有爱心,也许客户会拒绝你的产品,但不会拒绝你的爱心和关心。人们常说:“爱心有多大,事业就可以做多大。”所以说,销售人员必须是充满爱心的人,你要爱你的产品、爱你的客户,这样你才能得到客户的回报。对客户和周围事情冷漠、无动于衷的人,是当不了销售人员的。人人都需要关心,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关心客户,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因为关心永不言迟。
猜透客户对稀少的东西想占有的心理
鲁迅先生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话:“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反映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即物以稀为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短缺因素对商品的价值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人们总是害怕失去或得不到,对稀罕物品有着本能的占有欲,反应在消费购物方面,越是稀少的东西,人们就越想买到它。在现实生活中,销售人员可以使用“数量有限”的策略,当销售人员告诉客户某种商品供应比较紧张,不能保证一直有货的情况下,就会促使客户及早地采取购买行动。
杰克是位很出色的销售人员,他在向客户推销产品时,总是能够巧妙地运用短缺原理来促使客户尽快作出决定。
杰克先后推销过十几种商品,虽然面对的客户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推销哪种商品,都能够取得不错的业绩。他总是和客户这样说:
“先生,这种引擎的敞篷车在本地是绝不会超过10辆的,而且,工厂里已经不再生产了,错过了这次机会的话,以后想买,恐怕也买不到了。”
“这种厨具就剩下两套了,而另一套您肯定是不会选择的,因为它的颜色是大红色,很不适合您,所以我觉得这套厨具非您莫属。”
“您也许应该考虑一下多买一些,最近这种商品很畅销的,工厂已经积压了一大堆订单,我不敢跟您保证下次再来的时候还会有货。”
这样的说辞无疑是十分有效的,客户在其影响下,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因为买不到而后悔,总是会果断地作出选择,先将自己喜欢的商品占为己有,这样才能够安心。
这就是杰克的成功之处。
数量有限的信息确实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如果销售人员能够将这种策略合理地应用到销售过程中,则会有效地促进销售。当销售人员发现客户对某种商品很感兴趣的时候,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巧妙地引导,在说明商品质量可靠、价格实惠的同时,不妨再加上这样一个善意的提醒:“这款商品刚刚卖出去一套,这恐怕是我们这里的最后一套了,机不可失,如果错过了,就需要等到下个月再来了。”客户听到这种话,往往会在害怕买不到的心理作用下,迅速地作出决定,先买回家再说,不能让别人抢了先。因为拥有它的机会变少了,而其对顾客的重要性就相对提高了。
销售人员小汪在销售某种高档工艺品时,因为善于营造卖方市场氛围,调动起客户“怕买不到”的心理,结果其产品不仅卖得快,而且价钱卖得高。
在向客户销售产品时,小汪总是不忘向客户强调:“我们公司总共才生产了1000套产品。在未上市前,就有很多客户预订了一些。现在,已经剩下不多了。这是我们公司发出的最后一套产品,其余有少量产品是留着做纪念的。我很有幸向你介绍这最后的一套产品。你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究竟需不需要。要真心需要的话,给一个合适的价格,我就把产品卖给你。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以后想买都买不到了!”
有些客户认为,小汪是在故意制造卖方市场气氛,开始并没有过多的在意。不过,小汪转身就走,摆出一副不愁买主的架势,结果那些有购买意向的客户很快意识到小汪不是在跟他们玩虚的,这样的工艺品今后可能真的买不到了,便不再犹豫,赶快与他签下订单,买下产品。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也应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为了争取到更多更有分量的订单,销售人员适当地制造一些让客户“买不到”的氛围,给客户制造一些“购买产品的最后机会”,往往更有利于争取到订单。例如,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可对客户说:“这种产品只剩最后一个了,短期内不再进货,你不买就没有了。”或说:“今天是优惠价的截至日,请把握良机,明天你就买不到这种折扣价的产品了。”一些有购买意向的、尚在犹豫的客户听到此话时,往往会下决心购买,并迅速签单。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销售领域中,这种利用“怕买不到”的心理促成订单的方法叫做最后机会成交法。这种销售技巧是通过缩小选择的时空来促成订单的。上面提到的几个事例,都是这种成交技巧的巧妙应用,销售人员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不过,销售人员利用客户“怕买不到”的心理,制造“成交的最后机会”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否则就很难起到促成订单的效果。
(1)要让客户确实感觉到这是最后的机会。要想争取到订单,销售人员不管推销的产品是否是绝无仅有的产品,都应该让客户切实感觉到这是最后的购买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客户尽快作出购买决定,迅速签单。
(2)要把握准客户的心理。如果客户本身对产品的兴趣并不大,采用这种技巧来促成订单显然是无效的,因为即使真的是最后的机会,买和不买对他的影响都不会太大。因此,销售人员只有把准客户对产品有浓厚兴趣、志在必得时,才能够运用这种最后机会成交法。
(3)不要用语言恐吓客户。有些销售人员在使用最后机会成交法促成订单时,往往喜欢使用一些语言恐吓客户,例如“再不购买就没了”等话。这类话,销售人员不是不能说,而是要少说,因为说多了容易让客户感到厌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使用最后机会成交法时,销售人员不要用语言恐吓客户,而要明确告诉客户购买该产品的机会不多就行了。
在销售过程中,最后机会成交法是一种奇妙的技巧。销售人员只要抓住了机会,巧妙地营造卖方市场的氛围,让客户感觉到“购买产品是最后的机会”,往往容易引导客户迅速签订订单。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一定要仔细体会最后机会成交法,从中找到争取订单的秘诀。
猜透客户的贪便宜心理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首先采集第一组实验数据,实验人员在大学的校园食堂为学生们提供两种包装的饮料,易拉罐包装的可口可乐,每听售价3元,另外提供一种用小纸杯盛放的散装本地汽水,每杯售价为1元,然后实验人员记录学生们的选择情况,根据实验统计,有79%的学生在午餐购买饮料时选择了品质更好的罐装可口可乐。只有21%的学生选择了那种虽然更便宜但看起来品质明显要差一些的杯装汽水。
第二组实验开始了,罐装可口可乐的价格降到了每罐2元,而杯装汽水为免费提供,对于经济效用而言,两者是完全相当的,学生们无论选择哪一种饮料,所节省的均是l元钱。但选择的结果却和上一次的统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超过90%的人选择了喝免费的杯装汽水,而放弃购买品质更好的可口可乐。仅仅是因为免费的缘故,让大部分人放弃了原来对品质的重视,而改为接受散装饮料。
再接着,罐装可口可乐的价格被调整为1.5元,纸杯装汽水仍然免费提供,这一次情形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大部分人仍然钟情于免费饮料,即便买罐装可口可乐所能得到的经济效用更高。
追求物有所值、物美价廉是消费者普遍的心理,贪图便宜是消费者的本性。销售人群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客户要的不是便宜,而是要感到占了便宜;客户不是要便宜的商品,而是要让他占了便宜的商品。占便宜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销售员要学会满足客户的这种心理需求,让客户有了占便宜的感觉,客户就容易购买你的产品。
销售的本质就是让客户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没有什么能比优惠、便宜、免费更能引起客户的注意,激起客户的兴趣。销售高手总能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总能找出借口卖出东西,并让客户觉得占了便宜。
有的销售人员为了让销售额增加,推出一些免费体验服务,或者找出一些免费的东西来作为招徕客户的噱头。
在一次规模宏大的玩具展览会中,C玩具公司不幸被安排在展览会馆最偏僻的地方——8楼,由于地方偏僻,人们不愿意上那么高的地方,C公司的玩具参展一个星期也没几个人来看一眼。C公司的负责人急中生智,在第二个星期一的早晨,他就在展会一进门的地方撒下一些别致的名片,名片的背面写着“持有这张名片可以到8楼C玩具公司领取玩具1个”。仅半天的时间,8楼就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C公司参展结束,人气也为C公司聚集了不少财气,C公司以给人优惠的方法把营业额提到了最高。
C公司之所以取得了高营业额,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人们想得到优惠的心理,以小恩惠为公司带来了大利益。销售人员很多,但真正懂得抓住客户心理的销售人员并不多,如果想做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你就得学会利用人们的各种购买心理达到销售的目的。
优惠说到底是一种手段,其本质是用小利益换来大客户。当然,在优惠的同时,还要给客户占便宜的感觉。
在销售过程中,应学会将产品的利益用数字具体说明,不要用“节省”“便宜”“赚钱”“降低成本”等概念来介绍产品,要用具体的数字。比如说,告诉产品便宜,究竟便宜多少钱,也只需要算笔账。清清楚楚、实实在在的几个数字就足以打动客户。例如:
“张先生,您算一算,我们第一年、第二年的贷款利率足足低了3%和2.15%。以您现在还有320万元的余额计算,我们第一年就可以帮您省下10万元,第二年还能省6.48万元,两年加起来就已经帮您省了16.48万元。”
“我们净水机的价格是很经济合算的。您算一下,一般的品牌每半年就要换两支滤芯,每次收费5000元,5年就要5万元;而使用我们的机器,你5年才需要1.25万元。所以,我们机器的价格虽然是6000元,但是,这样算一算您还是省了3.75万元,不是吗?”
一个销售网络广告的销售人员要客户在网上放广告。客户问他,在网上放广告我能得到什么好处?销售人员就给他算了一笔账:投资1450元放一个广告,每天至少产生100个以上的访问,以500天计算,每个访客成本为3分钱。以每30个人中有1个人成交,每天能赚多少钱呢?于是,客户签单了。
“便宜”是客户把同类商品比较后得出的一种自我判断,消费者不仅想占便宜,还希望“独占”,销售人员可以利用客户这种想独占便宜的心理,学会满足客户的这种心理需求,而不是一定要把产品卖出低价。例如:“今天刚开张,图个吉利,按进货价卖给你算了!”“这是最后一件,按清仓价卖给你!”“马上要下班了,1分钱不赚卖给你!”便宜都让一人独占了,这么便宜,有谁不会心动呢?
猜透客户的从众心理
客户在购买产品时,往往不愿意尝试冒险。凡是没经别人试用过的新产品,客户一般都持有怀疑态度,不敢轻易选用。而对于大家认可的产品,他们则容易信任和喜欢。尤其是看到大家抢购某种产品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购买欲望,也会跟着去抢购。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销售中,销售人员要想促成客户购买签单,利用这种从众心理促成订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