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给陈家余的信

(1939年5月7日)

父亲大人膝下:

阴正廿七日县中严谕领悉。孟熙、季让孟熙,即陈孟熙,陈毅的哥哥。季让,即陈季让,陈毅的弟弟。前后信均收,只修和修和,即陈修和,陈毅的堂兄。年余未得只字,怀念之至。儿一切如恒,开春以来体质转健。目前江南战局更大进展,儿部这里指新四军第一支队。1938年春新四军先遣支队向苏南挺进,五月,首战卫岗获胜。接着,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初步创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春夏,第一支队在游击纵队的配合下,向扬中和长江北岸发展,开辟了太(湖)、滆(湖)地区。日益壮大,军民关系尤为良好,生平快慰之事无过此者。三五年头敌定片甲不回也。儿已再四请假返里省亲,均以代理无人而遭婉拒,但已允于本年内设法。西望故里,不尽孺慕赡佑为叹惋耳!现寄呈近照两张,神情逼真,以远慰亲怀于万一。顺叩

春安金福!

二儿俊陈毅幼年时起名陈世俊。

五月七日抗日纪念节


【品读】

陈毅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药师院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个博学多才的小职员,琴棋书画均好,家中有很多藏书。他的母亲性格刚毅,善于操持家务,待人诚恳热情,对子女要求严格。少年陈毅深受父母的影响,对双亲也极为孝敬。

然而,自从陈毅怀着忧国忧民之心,走上革命的道路之后,与家人也是“聚少离多”,同父母见面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但陈毅的赤子之心则始终如一,作为带兵一方的大员,豪情满怀的诗人,他也时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关心家人的情况。信中陈毅告知父母自己与几位兄弟之间都保持着书信联系,目前自己身体已经转好,请父母不要担心。同时,让陈毅引以为自豪的是,他所带领的部队在苏南打了大胜仗,已初步站稳脚跟。而且他还满怀信心地预言“三五年头敌定片甲不回也”,事实证明,陈毅的信心是有一定依据的。在全国军民的努力下,日本法西斯终于被赶出中国。另一方面,少小离家至那时未还的陈毅仍热切期盼能够回家省亲,侍奉双亲于榻前,尽自己作为儿子的孝道,奈何均未能成行。他没有放弃,想在当年内达成这一心愿。他深知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与眷念,因此只有默然叹息,寄赠自己的照片以解双亲的相思之苦。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封信语言不多,但情真意切而又不失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难得的反映陈毅真性情的文字,也是老一辈革命家舍小家为大家的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