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似火 军垦如歌

陈武先

20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热潮。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我登上了西去宁夏屯垦戍边的列车……

军垦情缘

1965年7月,我从北京景山学校高中毕业。学校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此时,北京市政府召开了首都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动员大会。会后,我便向学校提交了去宁夏屯垦戍边的申请。很快我接到了宁夏农建十三师一团的录取通知。随后到接待处领取了黄军装和军被。

9月13日,是我起程去宁夏的日子,这标志着我的人生历程将从此开始。在母亲的陪送下,我一早来到车站广场。只见广场上已聚集了很多身穿黄军装的知青。在报到处,迎接我们的是十五连指导员赵志祯。这批来的支青,总计有360多人,被分别分配到十四和十五连。

中午,知青们开始列队步入车站。此时,送别的人群不停地向我们招手,有的在默默地掩面而泣,还有的紧紧拉着知青的手嘱咐着。一时间,送别的现场呈现出一片难舍难离的感人场景。面对亲人们的泪水和嘱托,知青们留给亲人的,只有远去的身影和共同的心声,“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北京”。

北京青年来宁

15日上午,列车抵达银川。在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我们便驱车前往一团。车队行驶在一条铺满石子的公路上(银巴路),车身剧烈地抖动着,车轮扬起的沙尘,在公路上空,好似一条飞舞的长龙。

车队经过1个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到达了十五连。王自仁连长(三五九旅老战士)早已迎候在那里,并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大家每10个人一组,围蹲在地上,中央放一大盆红烧肉和一大盆雪白的馒头。看到这些喷香诱人的饭菜,旅途的疲劳顿时无影无踪,大家争先恐后地吃了起来。司务长钭子树(浙江支青)端着菜盆不停地给大家加着菜,招呼着“:一定要吃饱,吃好。”初到十五连,就遇到这样的热情款待,时至今日,知青们都记忆犹新。

十五连远离团部,四周空荡荡的,全是未开垦的荒地,杂草丛生,没有树木,没有人烟。东边不远处,有许多沙丘,连队就好似处在原始荒原上的一座孤岛。

连队住房,是按部队军营模式建造的,全部是土木结构。外墙粉刷为白色,一排一排的,倒也显得十分干净整洁。屋内只有一个大土炕和一个小砖台,每间住4个人。

连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工资每人每月24元。由于知青刚到十五连,对新的环境还需有个适应过程,又由于气温逐渐变冷,在随后的日子里,连队领导没有给我们安排太多的劳动。我们每天主要是出操、整理内务、政治学习、规划平整连队四周的林带。由于劳动强度不大,且劳动时间也不长,在劳动中,大家有说有笑,显得十分轻松和愉快,思念亲人的心,也开始逐渐平静下来。

奋战荒原

在十五连和大家相处的日子里,我对他们有了大致了解,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我远离北京、远离亲人,但并不感觉寂寞。

10月15日,我突然接到团里的调令,调我到机三连。刚刚适应了连队集体生活,现在让我立刻就走,真是有些恋恋不舍。

此照是陈武先来十五连后的第一张照片

第二天,我便坐上连里的毛驴车,到机三连报到。我被分到第15号机车组,车长是张传远,我是打犁手。在车长的引领下,我来到了住处。房子是陕西移民早期建的干打垒土房子,四面的墙壁到处都被烟熏得黑黑的,地面也坑洼不平。在靠近前窗的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麦草,草的前沿挡了一根长木棒。看到眼前这一切,显然是要让我睡地铺了。条件如此艰苦,我真想立刻夹起铺盖卷,返回十五连。但又一想,既然来了,就不能走回头路。路,总是人走出来的。最终,我还是决定留下来。

机三连和十五连相比,有很大不同。机三连老职工多,年轻人少,讲求的是单车作业,个人技术。而十五连是老职工少,年轻人多,讲求的是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机三连立足,我利用秋后机车检修的机会,努力向老师傅学习技术,很快掌握了机车原理,并学会了机车驾驶技术。

检修C-11农机

10月28日,团党委决定,全团开展开荒大会战。我们15号机车组,被派往十二连开荒。十二连也属新建连队,荒地多,到处都长满了芨芨草和蒺藜。我们的车,还是东方红-54型老式链轨车,牵引力小,效率低,加之五铧犁又是手工操作,因此,工作起来困难多,难度大。为了确保开荒任务的完成,在车长张传远的带领下,我们车组全体成员,克服种种困难,日夜奋战,全身心投入到开荒会战之中。

我作为打犁手,坐在机车后面的犁架上,每当机车行驶起来,寒风加着链轨板卷起的尘土,总是向我扑来。尽管如此,为了确保犁铲的深度和犁地的质量,我还必须睁大眼睛,查看地形,不时地打着手轮。特别是上夜班时,工作难度就更大了,四周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地形,每逢遇到白僵地或漏沙地,只能凭借机车的负荷声和对手轮的轻重手感来调整犁铲的深度。

每个班次下来,我全身都布满了黄土,衣服上也挂满了蒺藜子,胳臂酸痛,浑身好似散了架子,只想立即躺在地上舒缓一下。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开荒任务,我们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就是这样,在历时30天的开荒会战中,我一直坚持着、苦战着,直至会战结束。

这次会战,我们车组总计开荒2000多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领导的表彰。

通过这次会战,使我饱尝了机务工作的艰辛,也让我终身难忘。正是有了这份艰辛,才锻炼了我,使我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和困苦,都会去从容地面对并将它克服。如今,昔日的艰辛与磨炼,已成为我人生精神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会战结束后,我的工作又一次发生变化,团首长调我到加工厂工作。在此后的40年里,我的工作不断变动,先后在加工厂、场中学、奶牛场从事技术、教师和领导工作。40年弹指一挥间,昔日满怀激情壮志的青年,如今已成为了一个老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把青春和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宁夏农垦事业。

如今我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每当我返回平吉堡奶牛场,看到昔日的荒滩已变为万亩良田,牛群满圈、楼群林立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奶牛场,全场上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我心中都感到无比的高兴与自豪。因为,在这块热土上,曾燃烧过我青春的激情,曾流淌过我艰辛的汗水,留下过我拼搏奋斗的足印。今年正逢我来宁参加农垦建设60周年,我期待着宁夏农垦在未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简介:

陈武先,男,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1965年从北京上山下乡到平吉堡奶牛场。曾任平吉堡奶牛场技术员、教师、校长、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工会主席、调研员等职。2006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