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子”创业回忆

田祥停

我叫田祥停,河南西平县人,现年83岁。1949年光荣入伍,后随部队参加四川剿匪,荣立二等功。

1950随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转战朝鲜战场,多次受伤,先后在辽宁医院治疗,伤痊愈后再次返回朝鲜战场投入战斗,多次立功,因表现突出,1952年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从南京军区复员后,响应党的号召,支边来到了暖泉农场。

提起原暖泉农场沙井子,支青们都会对这段历史有着很深的记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艰苦难忘的创业历史。

二连『沙井子』原址

记得我当时带着妻子和3岁的孩子离开老家,千里迢迢,第一站就来到原农场农建十三师二团二连沙井子,开始了我人生艰苦漫长的创业历程。

沙井子是一个地名,它的四面被连绵的沙丘包围,中间自然形成一个低洼地带。有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坯庙,周围长满了杂草,住着一个驼背弯腰的长者,我们都称他“老弯腰”。当时农场只有9户人家居住,有曹家店、张家店、谭寡妇店,不到40人,分别居住在农场东南西北四个角落,主要接待去汝箕沟驮煤歇脚的客商。“沙井子坑”南边只有一棵老柳树,与农场最东边和最北边的两棵杨树相呼应。

当时来到沙井子的人大约有一个连,我任连长。他们大都是1960年来的浙江支青。大家刚来时条件极为恶劣,没有房子住,全连人只能住地窝子,外边是一片片的沙丘。为了能尽快开垦出土地,我带领全连的支青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我们用肩挑、小车拉的方式把一个个沙丘摊平,然后一锹锹深翻土地,累了,就地躺在滚烫的沙丘上休息。那时没有地方遮凉,烈日熏烤着每一个人,渴了就喝点“沙井子坑”内的苦涩盐碱水。由于天气太热,当时很多人在劳动中中暑,我也不例外,多次晕倒在工地上。遇到刮风天气,瞬间就形成了沙尘暴,大风夹杂着沙粒吹打到脸上,像针扎一样痛,呼吸都很困难。为了防止人被大风吹散,我们手拉手围在一起,就这样大风还是把我们拉成的圈扯开了个口子,把2名浙江女知青刮跑了。待风沙停止后,我们在远离工地2公里的地方才找到了失踪的2位女支青。

遇到下雨时更加难熬,我们每个人窝在地窝内接受着大雨的考验。最早的地窝子其实是不能用来遮雨的,它是用一些杂草及树枝简易搭建的,上面再铺一些泥土。雨一下大,我们就像灌耗子一样被灌了出来,大人小孩只能在大雨中熬到天亮。

记得当时来的时候,我妻子认为北方气候凉不会有蚊子,就把母亲给的蚊帐留在了家里,没想到宁夏的蚊子能“吃人”。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就成了它们的美餐,除了野狼的嚎叫和风沙外就是嗡嗡叫的蚊子,整夜叮咬着人们的身体,很多人的皮肤红肿并开始溃烂。

记得60年又赶上粮食低标准,大人每人每月21斤粗粮和稗子面。我们为了吃饱肚子,挖来一些野菜和草根来充饥。一个星期下来,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严重营养不良,加之水土不服,很多浙江支青和孩子们开始腹泻,出现浮肿。为了能吃饱肚子,人们开始用自己带来的衣物换取一些黄豆、稗子面等食物。为了应对粮食的极度短缺,有些人在荒漠、沙滩里捡回死去的牛羊的残骸熬汤喝,还有些人将土坯房的墙面铲下来放在大锅里用水浸泡后捞去泥土,从中掏出一些残留在泥土中的谷物充饥。由于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加之“双反”运动的影响,据统计当时有1800多名浙江支青返回原籍。人员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为稳定大家的情绪,我们对浙江支青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想办法创造条件来为他们改善饮食和居住条件,我们一边拓荒、一边脱土坯盖窑洞,没有休息日,每个人都是在超负荷的工作。从1959年至1965年,通过我们的努力,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人们陆续开始从“地窝子”搬进了窑洞或土坯房内,居住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农场拓荒的进程。

1965年,有1500多名北京知青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农场,随后天津知青、第二批浙江支青、复转军人陆续来到农场,使得这个大家庭顿时生机盎然。他们的到来为农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片片处女地被开垦出来。正当人们满怀激情用双手创造成绩的时候,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打、砸、抢,斗私批修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党组织处于严重瘫痪状态。我作为沙井子的一位连长,在“文革”中同样受到了冲击。

20世纪7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我从沙井子被调到农场养猪场,从事养猪及造林队工作。当时我带领知青上山开荒,从事“沟沟田”造林及种瓜工作。当年的环境依然艰苦,我们继续发扬在沙井子创业的优良作风,克服了种种困难。通过短短的几年建设,荒坡上出现了连片的经济林带和绿化带,红彤彤的苹果招引着八方客商进驻。我们用“沟沟田”种植的西瓜,由最初一只手能握住4个,到我们用整车皮将又大又甜的西瓜运往北京、天津及各大城市,为农场打出了品牌,为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奠定了基础,这当中蕴涵着我们太多的辛劳和血汗。

暖泉农场新貌

回眸往事,沙井子创业的故事历历在目,通过两代农垦人的艰苦创业,它早已成为历史记忆的地名。现在的暖泉农场,沟渠成网、林带纵横、瓜果飘香。职工居住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小康楼拔地而起,宽敞的柏油路贯穿东、南、西、北,连接银川、贺兰、大武口,交通极为便利。社会养老、医保制度完善,农场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一个我们当年梦想的国营农场已经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真是:“宁夏农垦六十年,回眸创业实艰难。环境恶劣盐碱重,农机缺乏人力担。政治运动事多扰,生活艰苦志弥坚。排除万难凭决心,办好农垦是宏愿。”最后愿我们农场的职工子弟们继续发扬沙井子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努力实现跨越式大发展而奋斗。

作者简介:

田祥停,河南西平县人,1928年出生,1949年入伍,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60年转业到暖泉农场,历任连长、指导员、书记。1988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