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乡村书记传奇(绿地文学丛书)
- 李玉梅
- 1489字
- 2016-02-25 14:24:58
传奇,就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同寻常的、出人意料的故事。
尽管那些不同寻常的人和事时过境迁,但凡亲身经历过的有心人,至死都不会忘记和红旗大队父老乡亲们一起度过艰难岁月的那些人和事。
如今,依然耸立于望远镇的那座古老的清真寺,之所以能以耄耋之姿展现她古朴端庄的风貌,是因为“红旗大队部”的红旗使她免遭了历史战火的焚烧。
之所以旧貌依然,是因为当年的红旗大队书记哈明堂和那位有名的马阿訇一夜之间铺谋定计搞出来的名堂。
位于宁夏银川市正南横跨109国道的第三座桥叫“望远桥”。望远桥向南行约五百米处,有一条横穿109国道东西走向的支渠叫“红旗渠”。
沿红旗渠坝的那条小路向东约三百米处有一座坐西朝东,古色古香,古朴典雅,青砖青瓦,起脊屋顶,勾连搭式连在一起,起伏灵活的大殿式建筑的清真寺,就是当年的红旗大队部所在地。
那面“红旗大队部”的红旗,在这座清真寺上空飘扬了多年。
“红旗大队部”几个字是红旗大队成立后,大队书记兼文书的哈明堂亲笔书写的,一年写一次从未间断过,到红旗大队改号为“红旗村村民委员会”后搬迁新址,哈书记卸任为止。
那座清真寺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但清真寺上空红旗飘的故事在全国143个回族乡、镇是独一无二的。现在依然环抱清真寺的柳、槐树是红旗大队成立后在哈书记的带领下党支部栽种的。
现在的永宁县望远镇、望远开发区就是当年红旗村的地盘。
古朴典雅、古色古香的清真寺像一位世纪老人的活化石,以厚重的历史底蕴诉说着红旗村饱经风霜的历史,在槐柳相抱中展示着红旗村回汉民族大团结的文化底蕴。虽然清真寺四周是现代化建设的高楼大厦,清真寺却像在一处沉积的盆地中默默地守护着她的圣洁和庄严。面东的大殿门面贴上了瓷砖,廊檐处是仿琉璃瓦的装饰物,衬托出现代气息。南、北青砖墙上镶嵌的圆形、锥形木窗还是当年的那个样子,起脊屋顶,勾连搭式的旧物依然。
之所以渠还在,路依旧,是因为当年的那座清真寺依然的缘故。
当年,清真寺院内的红旗大队部,现在挪了窝。但清真寺院内依然竖立着高耸入云的旗杆,鲜红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诉说着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和现状。
院内竖立的石碑上写着“望远清真大寺”。
石碑后面的简介,写着修建的年号,证实清真寺已有160年的历史。
该套丛书共十本,分别是葛林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李德明的《青山作证》、马永成的《寂静的芬芳》、火仲仿的《浪子吟》、汪国寿的《村魂》、吟汵的《粉菩萨》、杨春礼的《树的呓语》、纳莺萍的《我和孔乙己在一起》、李玉梅的《乡村书记传奇》、高耀山的《阅读留言》。
红旗大队部(红旗村)现搬迁到穿越“望远人家”住宅区的“红旗路”一角。红旗路应该是为了纪念红旗大队而得名,与109国道平行,南北贯通望远镇和望远开发区。两侧是“望远人家”住宅区,望远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几乎都聚集在“望远人家”的住宅区里,开始了由农民向城镇市民的过度。
红旗渠上游已无踪迹可寻,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看得见的红旗渠,是109国道以东的红旗渠中段,大约三百米,因为渠坝就是通往清真寺的小路,小路的末端就是清真寺,清真寺北墙根处就是红旗渠,红旗渠的末端也是高楼林立。“望远清真寺”以不变应万变之姿,证实她是《乡村书记传奇》的渊源,是回汉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友善的历史见证。
触天杵地的高楼大厦,凸显不出历史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厚重。古老的清真寺诉说着华夏民族发展的历史,凸显的是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沉淀的是民族文化的厚重,展示的人文关怀的源远流长……
红旗渠被现代化潮流掩埋了,但那涓涓细流滋润出的民族团结之花,将会由无字丰碑转化为不朽的传奇。
就让我们用心用情来解读乡村书记哈明堂和那些小人物不同寻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