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冯书记(1)
- 乡村书记传奇(绿地文学丛书)
- 李玉梅
- 3681字
- 2016-02-25 14:24:58
冯书记,当年的永宁县县委书记。
姓冯,单名一个茂字。
红旗村传奇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格,以人格说魅力,用人格和魅力感染读者。
“人格”就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组合。
“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冯书记是红旗村传奇故事里最高的官最大的人物,最大的官在红旗村做的是最小的事,最大的人物做的是小人物做的事。
且看大官做的是何等小事。
红旗村因缺粮户多,就成为县上挂了号的后进村。
树先进,促后进,书记带头下基层,是县委提出的要求,几位县常委身体力行,带头下基层蹲点,各抓一方。
基层,根本的,起始的。
建筑物的基石,基础,奠基,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
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级组织中的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
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时至今日,抓好基层工作始终是各级领导的工作前提,说是群众路线应该是没错的。通俗地讲:基层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就是了解、解决人民群众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需求爱恨等等一系列问题。
就是现在的社情民意,民生工程。
冯书记是以蹲点的方式下基层的。
蹲点就是守候,守着一个点,候着这个点由后进变成先进。
时间跨度大约是三年,至少一年。
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摘掉落后帽子。是冯书记在县委扩大会上讲的。
望远公社是冯书记蹲的点,书记的点就是县委的点。
地理位置关系,土地面积关系,银川市南大门的望远公社,粮食总产量在全县排第八位,全县共有八个公社,再往后排是不可能了。
这样的排行榜当然是落后的典型。
红旗大队的粮食总产量在望远公社八个大队的排行也是第八位。
是落后中的落后。
冯书记是两个落后点同时抓,红旗大队是重中之重。
红旗大队与公社相距不到五百米,冯书记蹲点的时住在公社,饭后散步就走在红旗七队的田埂上,一不留神就走进了红旗大队部。
前面介绍过,梅雨被冯书记表扬过,坐过冯书记的小汽车。
时隔半年,农民女儿梅雨就堂而皇之地坐上了公社的第四把交椅。
梅雨自己都莫名其妙。
有人说冯书记是她家的亲戚,她问父亲是哪门子亲戚,怎样的亲戚,父亲说啥亲戚都不是,是我们家祖上积了大德,贵人相助呢。
农民父亲说得最流畅的段子就是二十四个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必定要报。
听父亲这样说后,梅雨窃喜。
相信命中有贵人相助的,一辈子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她以为冯书记就是那位贵人。
因为与她一样情况的人,全县只有三人,一个是某公社的广播员,一个是下乡知识青年,另一个就是回乡青年梅雨。任命书是一份县委任命的红头文件。人家两位都有很大进步,后来官至市上、省上领导。
梅雨是羊头上的毛——没长进。
乡科级的乌纱帽戴了一辈子,两千年人事制度改革的“三定方案”审查时,组织部那位年轻的领导疑惑地问梅雨:你一不是大中专毕业分配到行政单位的,二不是国家招干到行政机关的,咋能是国家行政干部呢?还弄了个副科级?你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要不然,就影响你们单位的“三定”工作的整体效果。
几位好友开玩笑说:老实交代,你是咋混进革命队伍里来的。
为了搞清楚自己的来龙去脉,梅雨在永宁县档案馆查了三天,才查到当年的县常委会纪要,上面记载的是:按自然减员名额解决梅雨的干部待遇。
县常委会的主持人是冯书记。
原来如此。
这段小插曲是很美妙的,美妙之处在于激发了梅雨对红旗村传奇的奇思妙想,使她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浮出了水面。
梅雨记得,当年,就在红头文件下发前,小金师傅开着冯书记的小汽车把梅雨接到冯书记的办公室,那两位先梅雨之前面见冯书记,也是小金师傅接的。
冯书记办公室就是县常委会议室,三间大通房中间是乒乓球案子一样的会议桌,上面铺着军绿色毛毯,木条长椅子围了一圈。
那天算是冯书记对县委培养的青年干部面授机宜。
冯书记对一个毛头小伙子,一个城里姑娘,一个农民女儿说:“你们是县委培养的青年干部苗子,虽然会写文章,但你们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没有多少社会经验。涉足官场,是偶然不是必然,以后在工作中要好好向老同志学习,在实践中尽快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当官可是个苦差事,干部,就是先干一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吕玉兰,郭凤莲都是干出来的,你们要以她们为榜样”。
面授机宜过后,冯书记让县委通讯员领他们到县委会议室,参加县委扩大会议。落座后,就听主席台正中央的冯书记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座的要注意培养年轻干部,为我们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老同志要做好“传、帮、带”,当好青年干部的引路人。否则,到马克思那里报到时就过不了关……”
“三门干部”是个新名词。梅雨第一次听到,想想也是,祖上几代都是修理地球的,她怎么摇身一变就成了九品官。
父亲说是她家积德行善修行好,她窃喜贵人相助,天上掉馅饼给她。
胡猜乱想的人说她家朝里有人好做官。
几天没回家,父母还不习惯未出嫁的女儿多日离家,父亲借找包师傅(公社炊事员)见了梅雨的面。
梅雨说她去县上开会了,冯书记谈了话,说她是个三门干部,父亲说啥叫三门干部,她给父亲解释后,父亲说:“到底是县太爷,说啥都是一套一套的在理。人家冯书记说得对,当官就是个苦差事,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你要像花木兰那样,学一身真本事,在人前走动才能服人,就像我当这个技术队长一样,要不是有两下子,怕早就下台了。”
父亲是在识字班扫的盲,能写几个人名,体会到识文断字的好处,没有重男轻女,才供养梅雨上了高中。
从这个角度讲,父亲还是有眼光的。
梅雨搞的那个“科学育种试验”,就是父亲指导的,结果让梅雨一举成名,抢了头功中了举,应该说,父亲是梅雨走向社会的第一位尊师。
《七品芝麻官》里有个唱段:当官难,难当官,人人都想把官来当。徐九斤当了个七品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梅雨当了个九品官,咋就那么容量。不用跑不用送不用找关系不用托人情,就那么点文化,种一次实验田,给农民父兄念了几次报纸,在理论学习班敢说话,就有了九品官的头衔。
其实不容易,只不过是赶上了机遇撞上了运气。
机遇——能写会算的青年——知识青年——培养年轻干部。
运气———根正苗红,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年。
那个年代知识匮乏,初中生是替代品,高中毕业生是急需品,大学生是贵重品,研究生是稀有品,博士硕士是储存品。
现在的初中生是扫盲生,高中生是次品,大学生是实用品,研究生是时尚品。听人说三个老妈妈上街赶上天下雨,站在大树下避雨,相互打听儿女之事,一个说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一个说女儿研究生毕业好几年了,没有适合的工作只好在家里等着,一个说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去了国外读博士,为了将来能找个好工作。
其实,不是没有合适的工作,而是好高骛远,心高眼界高,用人单位不敢用。
这样就是学而无用了。
虽然那时的高中生没有现在同类文品者的学问大,见识广,物以稀为贵,在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时梅雨就榜上有名了。
时代不同了,知识结构的框架越来越高,文化层次越来越高。
从古至今,物以稀为贵嘛。
知识匮乏的年代,高中生就是调整干部文化结构的有生力量。
总之,知识是把万能钥匙,无所不能。
之前讲过那个年代县委工作的重点是“五大战役”,第一战役就是“春运春播”战役,每年在“督促检查完成国家公购粮任务”的第五战役结束时,就部署好了参加第一战役的准备工作,参战人员整装待发,过罢年打起背包就出发。
一千九百七十六年,冯书记大年初一怎么就打起背包出发了?
哈书记认出红旗渠坝的路上走的两个人的确是冯书记和老王书记。
周大选没有胡喧乱说,胡吹冒聊。
冯书记的冬天,总是着那件二毛皮大衣,戴着无沿呢冒。
老王书记的冬天,总是穿二老皮大衣,戴着鸭舌帽。
二毛皮大衣,是那时最高级的衣料。
哈书记也穿着,生产队长开会露脸时也有穿的。
时至今日,那东西在皮草行里仍有一席之地,多是毛朝外穿戴,图的是时尚。
几位书记们是毛朝里穿着,图的是暖和抗寒。
三位书记互相握手打招呼。
哈书记先说话:“哎呀呀,两位领导大过年的怎么就……”
“你不是也在这里布兵摆阵嘛。”老王书记笑说。
“困难户都领到救济粮了吧,年后的断粮户还有多少?那个金队长家里怎么样?”冯书记开门见山。
“金队长的老伴身体一直不好,娃娃多,一家人的口粮差不多,就是经济方面困难大,娃娃上学,大人看病用钱有些困难。救济粮也就是救个急,断粮户七、八队多一些”。哈书记一五一十地回答。
“听王书记讲,金队长是因公殉职,你们大队已做出决定,把四个娃娃抚养到十八岁,这样做很好。你们再写个报告,公社盖上章,报县民政局备案,我批一下,按特殊情况让他们享受优抚补助”。
县委书记有年不过,冒雪下乡,对一小小老百姓的事牵挂于心。
红旗大队党支部一班人的心颤抖了。
两位油户大叔听说县委书记来了,想亲见看看县太爷长什么样。擦掉大队会议室窗玻璃上的浮冰窥视,听见了屋子里的对话,心有些颤抖。
这么大的官,还知道金队长的事?
“这么冷的天,外面咋还有人呢?”冯书记问。
“是两位榨油师傅,估计是听见你这位县太爷来了,想看看呢”。
“那就让他们看看,我和他们一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