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冯书记(2)
- 乡村书记传奇(绿地文学丛书)
- 李玉梅
- 3686字
- 2016-02-25 14:24:58
冯书记走出去与两位油户大叔打招呼:两位过年好,大冷的天屋里坐嘛。伸手要与他们握手,他们双手合抱,互相看着笑,不知所措。
“冯书记与你们握手呢,看你俩那个拉不展的呆样。”哈书记笑骂。
两位才反应过来,一起握住冯书记的手。
冯书记看见了四棵大树上拴着的白花没说什么。
仰望清真寺上空飘扬的红旗,红色旗帜鲜艳夺目,红旗大队几部几个大字迎风招展。
“我能进去看看吗?”冯书记看着清真寺大门问哈书记。
油户大叔跑着打开门锁说:“能进能进,这是大队油坊”。
这时的油户大叔一反先前的木讷样,喜上眉梢,抢着说话,主动操作,有意表演给县委书记看。
“清真寺当油坊,是我们哈明堂书记搞的名堂”。老王书记笑说。
“一叶障目,一举多得嘛”。冯书记接王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地说。
哈书记笑而不答。
“我们小梅主任的试点工作,你可要多费些心思了”。老王书记说。
“这是义不容辞的,我们已经拿出了方案,回头由梅主任详细汇报”。哈书记点到为止。
“我们去七队看看咋样?”冯书记问。
“行,那就去金队长家,马奶奶家”。善解领导意图的哈书记说。
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没有媒体记者随从,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是稀罕物。
县委书记走乡串户静悄悄,
雪地散步串进农家无报道。
风无踪迹雪有痕,
人有眼睛看得清,
无字丰碑在人心。
红旗七队紧靠109国道东侧,公社紧靠西侧,与马奶奶家相距不到五百米。七队的大人娃娃都认识哈书记,娃娃们见着哈书记就想起哈书记的自行车段子,等离几米远的距离时,就跑着跳着齐声叫喊:哈书记当着官,骑的车子很烂干,鞍子像个乔木棱,骑上硌得我勾子疼……
冯书记听明白后笑着说:这些娃娃们为哈书记抱打不平呢,这顺口溜编得好,回头我给商业局长批个条子,多给你们几张自行车票,让哈书记换个新车子。
哈书记来了个顺杆爬:“那就给我们十辆八辆,我抽屉放着十多张要自行车票的申请,都是找对象的女方提出来的条件。”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位大人物讲的。
成千上万人的小事之和,就是国家大事。
国家首位大事就是“三农”问题,要不然,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说的都是农民、农村、农业。
红旗大队的热土上,县委书记、公社书记、大队书记三位一体,合演着一台农村、农民、农业方面的折子戏,合唱着一个剧本,剧无终结时,这折唱罢那折开幕,观众很少,但心里有杆秤,好与不好一称一个准。
“秤杆子挑江山,老百姓就是那定盘心”。一部影视剧里的唱词。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位伟人说的。
群众就是老百姓,老百姓的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说起来很上口,很实际。
只要放在心上,很好做的。
三位书记不过是随便到百姓家串个门,群众小事在不经意间就解决了。
农村人瞎编的顺口溜,竟然让县委书记浮想联翩,知道了群众的所需所求。
娃娃们的信口开河,引来了大人们的注目观望。
“大队哈书记、公社王书记和县上的冯书记一齐去了金队长家,马奶奶家,肯定有啥好事呢”。
“胡喧呢么,县委书记就是县太爷,大过年的,县太爷正在家吃香的喝辣的呢,咋能来农村串门子”。
“冯书记在大队还握我爹的手了,个子矮的那个就是冯书记,我爹还听见冯书记问金队长的事了”。
油户大叔口无遮拦,赶回家就把和冯书记握手的事告诉了老婆娃娃。
娃娃听风就是雨,传话像放鞭炮,霹雳啪啦。
婆姨是个传话筒,张张扬扬。
油户大叔是个烧料子,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和县委书记握过手。
冯书记一行还没到七队,金队长家、马奶奶家就得到了消息。
娃娃们叫喊顺口溜时,大人们就蹿头蹿脑地窥视冯县太爷。
农村人很敬重亲近农民的政府官员。
官敬民一尺民敬官一丈。
不管官大官小,只要心系百姓,就是百姓心中的好官。
好官,不在于大话说得好听,在于把百姓的小事当大事做,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掉。
好官,就是没有上过电视,瞎子都会看见的。
冯书记一行去马奶奶家,啥都没带,马奶奶就沏了最好的盖碗茶,不喝都不行,因为回回人的待客方式是以茶为先,沏了待客茶,客人就要喝,不喝,主人就会认为客人嫌弃。
马奶奶看三位书记都会喝盖碗茶,笑得一脸灿烂。
见过世面的马奶奶,会做人做事会说话,知道见啥人说啥话。
转身揭开锅就端出一盘冒热气的包子:赶的早不如碰得巧,三位书记都尝尝我们农村人的包子,过年吃包子填穷坑,一年能过上好光阴。
说着就拿起一个包子往哈书记手里塞。
哈书记接过包子看王书记。
王书记拿起一个包子一掰两瓣给了冯书记一半。
“酸菜豆腐的?”冯书记一口吃出味来。
“豆腐是生产队磨的,酸菜家家户户都有,油渣是大队分的,面是国家给的救济粮。也就过年这几天吃个不带汤的饱肚子,年后还是以瓜菜带当庄,就这,还有十二三家青黄不接”。
小脚的马奶奶知道队里的大事情,说得头头是道。
哈书记、梅雨、马奶奶目送冯书记、王书记上了109国道,王书记说:“哈书记,这几天就让小梅子跟着我们去各处转转”。
哈书记说:“老包袱你放心,试点那件事我不会让小梅主任为难的,你该咋安排就咋安排,应该让小梅主任到处走走看看了”。
目送冯、王书记走进公社大门,梅雨跟着哈书记又进了马奶奶家。
“马奶奶,你的那几句话帮我们解决了老大难问题。别看冯书记没表什么态,肯定把你的话放在心上。想不到这大过年的,冯书记还能来我们这里”。
“哈书记,你咋不让小梅主任在家好好过年呢,姑娘家家的,还没有找婆家,就常年和爹妈分开,怪可怜的,好不容易过年放假……”
“马奶奶,是我自己在家心慌的待不住”。
“唉,小小年纪,就让工作的事压得波烦的。马书记呀,那个事(养猪)太难为小梅主任了,我们这里万万使不得,你得好好谋划谋划”。
哈书记点点头。
离开马奶奶家,梅雨和哈书记沿着红旗渠坝往大队部走。
梅雨问:哈书记,你刚才叫王书记老包袱是啥意思?
“那是互相开玩笑的戏称,冯书记有时也这样称呼王书记。意思是思想保守,考虑问题顾虑重重,不像年轻人那样激进、果断”。
“原来是这个意思”。
“今晚肖云(下乡知青,赤脚医生)不在,你一个人敢不敢住”
“不敢,我和肖云住大队部的头天夜里,好像有人往房顶上扔过砖头,吓得我俩在被窝里发抖。就那么一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不过,我们两个人敢住,一个人谁也不敢住。中午马主任(妇女主任)就说让我去她家里住,我答应了。刚才王书记那样说了,怕是要好几天呢,我想回公社把宿舍的炉子生着,就住公社”。
“这样也好,你方便了,我也放心了。你说扔砖头的事,肖云给我说过,我知道是谁干的,那也是为了回回民族习俗,清真寺是不让女人进的,扔砖头就是吓唬不让你和肖云住,没有别的意思。道理讲清了,就没有为难的事了。你够沉得住气的,不给我说,也没有向王书记讲。这样好,俗话说,沉默是金,少言是银,当领导干部说啥都要三思而说”。
“我哪里是沉得住气,在家我也是一个人住,农村的土房子到了冬天,晚上房顶经常有响声,还有猫抓老鼠的声音。那晚,肖云说是扔砖头的声音,我听着也是。不过就那么一次,要是几次,我就说了。”
“到底是农村长大的,知道农村的事,跟那两位书记到处走走,能学到不少东西呢。我猜的没错的话,冯书记明天可能去看那个朱宝宝的”。
“就是兴银大队放广播的那个瞎子,上学时我天天路过那里,看见他经常拎着一串钥匙站在大们门口晒太阳”。
“你知道他和冯书记的事么?”
“不知道,你给我讲讲”。
哈书记如数家珍:
算得上是一桩奇遇。朱宝宝从娘胎里生下就双目失明。十几岁时爹妈就双双离去,可想生活有多艰难。地不长无根之草,天不生无禄之人,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就有生存的空间。
朱宝宝眼瞎心明,脑子灵记性好,只要听过一次说话,第二次就能从声音上辨出是谁。他爱听广播,我们区上、市上、县上的领导他都能叫上名字,还能说出讲话的内容。就在朱宝宝父母去世不久,他从广播里听过冯书记的讲话,后来冯书记下乡检查工作,到朱宝宝家的那个生产队时,朱宝宝在沟桥中间走着,听见汽车喇叭声,只在原地转圈。汽车停了,冯书记刚一出声,朱宝宝就叫出了冯书记的名。
冯书记听说朱宝宝是个双目失明的孤儿,举目无亲,就给大队刘书记说:你们想法给安排个吃饭的地方嘛。我看他脑子好使的很,你们大队部和供销社墙连墙,那么大的院子人来人往的,就让他住那里,看大门我看也可以的。
就这样,朱宝宝成为兴银大队部的看门人,还管着大队部的库房。
那次后,冯书记就对朱瞎宝宝特别关心,说朱宝宝是个可怜的奇才。
有次,冯书记还是检查工作,在公社党委扩大会上,兴银大队刘书记汇报完工作,冯书记问:“朱宝宝身体怎么样?过冬的衣裤鞋袜有没有?屋里生了火没有?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给我讲,我特批让县民政局补助一些生活费。
梅雨当时不知道朱宝宝是谁,暗思忖他一定是冯书记的亲戚或熟人,随口问兴银大队刘书记,刘书记笑着说,非亲非故,遇上了好人。
后来,在新银大队召开全县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冯书记刚走到大队部门口,还没出声,开大门的朱宝宝就说:“欢迎冯书记”。
冯书记觉得很奇怪,就说你辛苦了。
朱宝宝说:“不苦,不苦,果真是冯书记,冯书记啊,要不是你,我怕早就饿死了。”就这样,县委书记和瞎子有了布衣之交。
一路风雪一路歌,歌未尽,天已晚。
到了大队部,梅雨说去马主任家打声招呼,回公社住。
“马上天就黑了,冷冻寒天的,你把该拿的东西拿上回公社还要生炉子,马主任那里我回家路过说一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