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个案研究是学习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在中国社会推行起来相当困难,因为我们自己的个案很难建立。由于我们的习惯,通常“报喜不报忧”,个案已经失真,研讨的结果势必大受影响。如果据实编写,则难免有好有坏,于是有些人不高兴,有些人会受害,甚至有些人会因而提出抗议,当然后患无穷。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拿外国的个案来研讨,就算殚精竭虑,费尽心思,结果大都不能切合国情,顶多收到脑力激荡的效果,对实际管理的用处并不大。

行为科学以科学方法对人类行为做有系统的研究,自1950年以来,对管理的助益,十分显著。不过,专门拿西方人的行为来研究,只能够明白西方人的行为,却很难了解中国人的所言所行,毕竟没有太大的用处。

本书尝试以中国人的行为,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以期从中国人的行为来看我们自己的管理。我们不采取完整的个案,以免涉入太深,引发很多后遗症。我们采取片段的事实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应该比较贴切。由于范围不够广泛,内容不够深入,仅能勉强分成基本的理念、工作的原则、沟通的现象、沟通的真谛、人我的分寸、两可的拿捏、是非的判断、凌乱的秩序、会商的技巧以及合理的兼顾等10个项目,分别予以探讨。

许多朋友都承认,我们不需要刻意强调中国式管理,但是中国的风土人情,却实实在在影响到中国人的管理,丝毫不容忽视。大家异口同声:“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的确事半功倍。”

有些人则认为:人的行为大同小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行为说起来也差不多。这种看法很对,只是站在管理实务的立场,它刚好和理论界重视“大同”部分相反,强调的是必须注重“小异”的部分。所以我们常常指称中国人如何如何,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人如此,西洋人相反”,而是“中国人和西洋人在这些方面有程度上的差异”。不是“有”或“无”,而是“多”或“少”,才不至陷入“二分法”的不利困境。

还有一种常见的问题:“究竟‘中国人’的定义是什么?”我们的态度,秉持文化的立场:“凡是接受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依据而言行的人,不论其血统、出生地、国籍为何,都是中国人。”如果根本不重视中华文化,甚或鄙视中华文化,不依中华文化而行的人,在我们眼中,都已经不算是中国人。

中国人当然可能产生若干偏差行为,违背中华文化。但是,这些人明白正道以后,若能回归原点,产生正当的行为,便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有些人对中国人怀有成见,以致一辈子不了解中国人的行为,因而也不明白中国式管理的真谛。有些人则自以为既然生为中国人,当然知道中国人的所言所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研讨中国人的行为。这两种“过”与“不及”的心态,正是今日众多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人行为的基本原因。

由于我们的包装哲学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行为,很不容易依照西方的标准来省察和评估。当代中国人的毛病,事实上就是喜欢用西方的观点来观察中国人的行为,以致样样看不惯。但是内心深处,却又存在着某些中国人的牢不可破的观念。看的、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逐渐增强今日中国人“嘴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办不到”的恶习。久而久之,口是而心非,形成言行不一致的习惯,更为不幸。

出版本书,是希望大家能够把管理的道理,依据中国人的行为,切实付诸实施,并求其圆满而有效。

许多朋友表示,书中的案例经常能遇到,而所提解决方法,的确也给予相当的帮助。这些鼓励,使我们在明知不够齐全的情况下,仍然提前付梓,以期抛砖引玉,有更多高明之士,来做这一方面的研究。

世界上的事情,看起来十分复杂。然而归纳起来,不外乎若干类型。平日把这些常见的个案放在脑海里,什么时候遇到类似的情况,便可以将相关的问题和可行的方案,一并纳入考虑。对于解决当前的困难,研判未来的发展,应该有相当的助益。尚恳各界贤明,不吝指教为幸。

曾仕强

序于兴国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