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2)
- 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
- 曾仕强
- 3625字
- 2016-04-13 17:16:10
太极行为是人性化管理的表现,目标放在“致中和”。现代有些人不明了“太极行为本身十分正确,只是长久以来过与不及,产生不少弊病”的真相,铁口直断其为偏差行为,再加上不断采取西方或日本标准来测试,愈看愈觉得落伍而毫无价值。我们不妨改称为“中和行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与无谓的争议。
中和行为的第一特性是“不执着”,中国人满脑子“那可不一定”,增加了管理的困难,诸如:
1.不容易听信别人的话。
2.不重视团体规约。
3.不完全遵照上级命令行事。
4.不认真接受工作规范。
5.不相信企划。
6.不能真正科学化。
7.不容易完全标准化。
8.不能够大家一致,总认为我应该特别。
高阶层主管,对同样一件事情,可以表示“关切”,也可能十分“震怒”,完全视情况而变异,目的却只有一个:先表明和自己没有关系,再看做这一件事情的人是谁,可能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然后来调整后续的反应。
中阶层弄不清楚高阶层究竟会“关切”还是“震怒”,当然有责任尽量往下推卸,以便“关切”时跟着“关切”,“震怒”时跟着“震怒”,安全第一。
基层人员经常“押宝”,有时押对有时押错,久而久之,干脆不押,凡事能推即推,能拖即拖,否则也咬文嚼字以察言观色,多方斟酌而模棱两可,我们能责怪他吗?
“不执着”在管理上有许多好处,例如:
1.头脑灵光。善于应变,对于变动快速的环境具有良好适应力。
2.自动调整。在工作进行中,能随时适机调整,不断随机应变,以求达成目标。
3.弹性应用。具有极大弹性,能承受企业内外环境变迁带来的多种压力。
4.把握情势。有利的情势来临时,能及时加以把握,不受原定计划的限制。
5.不畏艰难。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天大的困难,中国人只要有心去做,都有办法解决。
“人”和“机器”的比较利益,仅在于人有较大的弹性。我们现在极力设法增大机器的应变力,仍然和人有一大段距离,所以机器永远无法完全代替人。
中国人的“不执着”,正是弹性大的表现;美国人看日本人变来变去,没定准;日本人看中国人简直飞来飞去,没定处。中国人不执着的特性,堪称世界之冠,说得难听一点,中国人喜欢变鬼变怪;好听一些,中国人擅长应变创新。“变鬼变怪”其实就是“应变创新”,这是中国话的奇妙,因为中国话一如中国人那般:不确定啊!
台湾地区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和我们“不执着”的行为特性密切相关呢?请深思后再下断言。
“致中和”的第二特性,是“不受管”。中国人经常说“谁要你管?”却很少听到“请你赶快来管我”这一类的话。
“我做了这么多年,难道还要你管?”“你想管我?先把你自己管好再说!”
任何主管,要管他的部属,他的部属一肚子不高兴,心里盘算着:“好,你想管我,那么我就想办法气你。不把你气死,你就老要管我!”结果主管多半真的被气死了,因为中国人多的是气人专家。
人不能管,谈什么管理呢?不用担心,中国人有的是办法。我们的管理态度是:先看能不能管。能管就管,不能管的人,要“理”。你理他,他才会理你。如果再理不好,那就应该“安”他,你尽力安他,他自愿卖力,这是中国人最高明的“安人”。安人比理人高明,理人比管人有效,可惜大家一心一意想要管人,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乱了,也不可能好好工作,谈不上什么绩效。
我们常问道:“人都安顿好了吗?”答案如果是“安顿好了”,则非常放心,一定没问题。西方人说“OK”,中国人一句“安啦!(放心吧!)”比它更为灵光。
“不受管”会增加管理上的许多麻烦,诸如:
1.不喜欢承受压力。愈是压他,他愈是表面应付,内心不愉快。
2.不爱看规约。你要他签字,只要大家签他就跟着签,很少会认真去看,更谈不上记在脑子里。
3.不愿意上级不断盯住他。要他这样,要他那样,他表面上在听,实际上未必以为然。
当然,“不受管”也有许多好处,例如:
1.不必管他。善于领导的主管,懂得安他、看得起他,让开一步不去管他,他就会自动去做。
2.不必操心。操心根本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你越急他越不急。只要安他,让他身安心乐,他就会自动去操心,变成他急你不用急。
3.不必制衡。中国人不喜欢被管,本来就是一种制衡,用不着再多方设法、安排制衡的力量,到头来不过流于形式。譬如我们原来并没有什么工会的组织用来和资方对抗。现在学西方的方式,也组织起工会,到头来被少数人所控制,变成交换利益的工具,结果工会不像工会,大家心里反而不服气。
中国人的“不受管”,也是不一定的。当他做得顺手的时候,最讨厌人家管他;但是一旦遭遇困难,特别是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就会大声喊叫:“为什么你都不管?”
需要时要你管,不需要时又不要你管,这才是中国人不受管的真相。中国人“不”之中含着“要”,“不要、不要”然后“要”,“不露、不露”然后“露”,“不会、不会”然后比任何人都“会”,实在值得我们好好体认一番。
“不受管”含有“受管”的成分,关键在于“需要”。贤明的管理者,应该让他觉得有需要才来管他,亦即平时早有充分准备,只待时机来临,亮出锦囊妙计,而不是和部属一起在困境中愁眉苦脸。预测、前瞻不是平日说着玩的,却是紧急时要露一手的。
“致中和”的第三特性,“爱讲理”。现在我们对“情、理、法”有着很大的误解,一直用西方“排在前面的为优先”的“排队”观念来看,认为中国人最重视的是“情”。殊不知中国人有其“居中为吉”的次序观,“情、理、法”三者,“理”居其“中”,所以最为重要。“情、理、法”在中国人心目当中,可以说同等重要。但是,真正比较起来,还是理更重要。
中国人很重视“理”,表现在“人人爱讲理”的行为上,我们一再流传:“读书,要明理”“做人,要懂得道理”。深信“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因而“理直自然气壮”。遇到争执,总是“请老先生评评理”。事实上,中国人最受不了的一句话乃是:“你这个人怎么不讲理!”
“爱讲理”会增加管理上的许多困难,诸如:
1.理不易明,很难沟通。道理多半是相对的,究竟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如果样样要讲道理,实在不容易沟通,因为中国人“全身都死掉了,嘴巴还是硬的”,几乎人人不服输。
2.各说各话,很难协调。任何场合,特别是公开的场合,大都各说各话,只有嘴巴没有耳朵的结果,增加了协调的困难。就算有,结论也是各有不同的认定。
3.固执一理,形成意气。人有成见、偏见,并不可怕,但如加上“固执”,那就万分可怕,中国人“不执着”却容易固执己见,易于形成面子的意气之争。
4.立场改变,理随着变。中国人重视立场,往往计划时是儒家,执行时变道家,到了考核时,一副释家菩萨心肠。而在位时是儒家,不在位时变道家,更为明显。
5.理说得多,实行得少。有些人误认为“沟通就是多言”,因而“尽在那里说道理,以致没有时间真正去实行”。“沟通”与“多言”完全是两回事,要沟通,却不可多言,这才是有效的沟通。
爱讲理也有许多管理上的好处,例如:
1.让他自己讲。中国人爱讲理,又常常认为自己所说的才是道理,别人所讲的都不尽合理。在管理上只要有办法“让他自己讲”,他就赖不掉。
2.一切求合理。对中国人而言,管理即是“管得合理”。只要小心警觉理不易明,随时谦虚能容,而且力求合理,中国人自然接受。
3.理直气就壮。无论众人如何议论纷纷,自己如果真的有理,便不必害怕,更不必计较。气壮的意思是自己心安,并不是“壮起胆子和人家斗气”。
4.有理者得人心。有理终究得人心,但是得人心者更容易显得有理,所以“由情入理”,才是合情合理。只要不存心讨好,得人心是有理的有效证明。
5.有理约束人。有理便可以依据道理来约束他人,不过要先让对方觉得不讲理时,才施以约束,所以中国人说“法”的时候,喜欢连带着说“合理合法”。
“合情合理”“合理合法”,“情”和“法”两者,都要把“理”拉进来,足证中国人最讲道理。一切管理行为,不执着到合“理”的程度,不受管也合“理”地接受管理,那就是真正合乎中国人的“管理合理化”!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一直在改变,但是这三种特性,大概都没有变。检视我们的日常管理情况,很容易印证此一事实。
一切都在变,中国人当然也随时代而改变。不过中国人所变的,乃是有形的部分,凡是看得见的,与物质关系较为密切的,中国人爱时髦,一直在变。至于那些看不见的、精神层面的部分,中国人把握得十分牢固,很少改变,要不然,为什么说“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呢!
管理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管理技术,注重计量方法、数理模型和电脑的应用;另一个是行为科学,注重组织理论与人力因素。前者全世界通用,并无国界的区分;后者因各国风土人情而异,在中国人的地区实施管理,最好能因应我们的特性做适当的调整。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看起来千变万化,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但是中国人一直讲求“持经达变”,因此“万变不离其宗”,变来变去,依然不执着,不受管。我们只好把握住道理,让他变得合理,而又自己管得合理,相信已经充分顺应中国人的特性。
综合起来,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乃在:一切求合理。
我们普遍认为:合理就好。
彼此都合理,当然可以实施合理化管理,最合乎人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