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应运而生的变革创新者(1)

用同一种角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你没有创新,那么你将一无所获。

——不知名的得克萨斯天才

本书是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编写的行动指南——当他们向身边的员工吹起变革的号角,希望解决公司里的现有问题,希望推动最新的帮助公司实现成功的创意,或者重新思考管理的逻辑等。换句话说,在变革成为一切代名词的历史时刻,这是一本汇聚了各种变革方法的宣言,也是指导管理者成功实现变革的指导手册。

早在几年前,当我开始思考写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料到美国以及全球经济即将经历自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而且,说实话,当股市危机显现、市场恐慌刚开始蔓延时,我刚开始写作的思维定势是:在面临各种变革甚至面临公司发展误入歧途之时,变革者如何才能制定出新的游戏规则?当市场上那些推动经济车轮滚滚前行的大型企业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或者领导的相关理念面临各种责难之时,我如何为公司的转型提供卓有成效的远见和建议?在这充满恐慌、困惑甚至分裂的经济大危机的环境下,我应该如何给公司及其管理者注入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态度?

在我苦思冥想的时候,一件极具启发性的事情发生了:我抛开了我的焦虑,不理会危机感的蔓延,而是潜心研究了20多家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逆境却成功突围的企业。像大多数的商业思考家一样,我研究了行业竞争、企业的努力以及它们取得的业绩,包括媒体的报道、学术文章、专业书籍、博客笔记,以及商学院的实战案例。但是,真正对我有深远影响的还是亲自去体验商业世界的真实情况,这种体验一定是深入而且是亲力亲为的:和管理者以及一线员工聊天;参观他们的公司和工厂;参观他们的实验室、仓库以及商店;参加公司的会议以及公司的培训项目;尤其是发现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文化以及日常工作的行事方式与现有的思维模式及传统理念背离时,我可以学到更多。

当我拜访的公司越多,观察得越仔细,我就越发相信,危机时刻是公司进行彻底变革的最佳机会。我曾私下参加过许多行业的创新大会:一家致力于改善顾客服务并且创建了自己特有标志性品牌的互联网公司;一家拥有95年历史、位于美国最不景气的城市但彻底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和病患体验的医院;一位亿万富翁拯救瑞士手表行业于危难之中并成为全球企业巨人的不可替代的企业;一家以低收入人群作为目标顾客并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抗衡大型竞争者的巴西零售商所创建的企业;一家原本挣扎于破产的边缘却通过充分利用广大员工的热情和智慧东山再起、创造佳绩的医疗保健公司。

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尽量突破传统商业界限,在那些高风险行业里探索关于重大变革的研究。因为在这些高风险行业中,成功与否并不是由利润或亏损来决定的。我研究了各种不同的高风险行业,包括政府的、社会性机构的,甚至文化类机构的创新者们所运用的战略和策略。比如,一位来自全球最著名的打击犯罪组织的领导人,他曾经访问了125个国家,呼吁警察如何正确应对21世纪最为危险的威胁;还有一位美国历史上在职时间最长的警察局局长,他将警局贪污腐败的恶习彻底根除,转变为推崇卓越表现和不断创新的新风尚;还有一家世界顶级的室内管弦乐队,尽管他们没有传统音乐世界里象征绝对领导的指挥家及唯我马首是瞻的管理体制,但是他们超凡脱俗、大胆精准的现场表演给全球听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还有美国一家最具代表性、拥有最多会员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曾经发动了一场轰动全美国的活动,启发你如何让一家百年老店更有意义和充满活力。

这些创新者以及创新企业并没有因为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阻碍改革创新之路。相反,企业所遇到的困难正是推动他们进行变革的原动力。他们用全新的方式来进行改革和创新,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使企业的运营得到改善和改观。重新塑造企业的盈利方式,变革整个行业的格局,这些往往是需要多年才能实现的。他们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重新界定各行各业领导者的工作职能,这些挑战使得全球经济危机及后期影响变得比以前更加紧迫。

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他最伟大的学术(同时具有高度的技术价值)贡献就在于,他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创新、技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但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我们更为熟知保罗的贡献是他对《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所说的那句俏皮话,而现在成为上至白宫下至硅谷公司的至理名言:“危机是变革的最佳时机,是最不应该被浪费的。”

我们都希望利用千年不遇的危机来进行变革,期望重塑未来的经济模式或者重振企业文化,从过去的挫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在行业重振的过程中引以为鉴。但是令我担心的是,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并没有真正地吸取经验教训,反而变得更加保守或者抗拒风险,在机遇到来的时候把握不住,放弃了颠覆传统的、使企业从低谷反弹的变革机会。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

科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是著名的小说作家、电台主持人,在他创作的《重置》(Reset)这篇令人备受启发的文章中,他认为应该重新评价美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他甚至还列出了商业变革的日程表。他认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应该质疑他们的工作优越性,重新调整他们的战略部署。不仅如此,科特还认为:“我们现在不可以过于谨慎,没有任何雄心壮志,像吓破胆的小猫。我们不能被危机吓怕,束手无策,歇斯底里地紧紧抓住手中仅存的资金不放,期待着危机赶紧过去,甚至期望还能回到以前的经营……你要知道,我们过去所熟悉的那个时代已经终结,但是,这绝不是世界的末日。”实际上,“现在是最好的机会,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开始重新思考,而且要启动重大的创新”。

我非常赞同安德森的说法。可以确定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保守主义——开始是削减成本,然后为削减的成本发愁——是多年以来逃避创新主义的自然反应。在这次的经济危机中,是哪些天才发明了次级债和债务抵押?难道我们不能将这些疯狂的天才们驱逐到厄尔巴岛呆上10年吗?(这听起来似乎很公平,拿破仑也曾在这里待了三百天。)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以及难以理解的金融协议,没有这些深深植根于资本市场的万恶之源,我们就不会深陷今天的经济危机。难道我们不应该承认,我们曾经对于颠覆性科技和突破性商业模式的过度痴迷和追求,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恶果是不是远远超过它们所创造的福祉呢?

小说作家科特认为:“在这个时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进行创新和大胆变革。”

“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观点。他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接受查理·罗斯(Charlie Rose)长达一小时的访问时,向我们详细阐述了世界是如何走向危机的,以及我们从中能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他在这次访问中所表达的观点很独特,令人受益匪浅。

访谈间,罗斯提出了一个值得学者、权威人士,甚至原告律师可能会争论数年的问题:“聪明的人是否懂得很多知识呢?”巴菲特回答说,毫无疑问,聪明人一定学识渊博,但是有时候一些奇妙的新想法也可能会转变为不好的、错误的想法,这就是“自然退化”。巴菲特把这个过程归结为“3I”。首先是创新者(Innovators)。他们看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机遇,并创造了真正的价值;其次是模仿者(Imitators)。他们复制了创新者的方法,他们也可能会在原创意见上有所改善提高,但经常是亵渎了这些创意;最后就是那些疯子(Idiots)。他们无止境地贪婪破坏了这些他们竭力推广的创意。

也就是说,“自然退化”并不是出在创新本身,而是后来的模仿者和贪婪的疯狂人士所为。巴菲特告诉查理·罗斯:“在贪婪面前,人不可能变得有智慧。”巴菲特绝对是天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理性地学习、吸取过去十年的经验教训,而做出一些突破性的成就呢?

从这一点来说,以史为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的混乱以及随后的低迷不前,给人们心理上造成创伤、造成国民生产总值的跌落、造成国民信心的减弱、造成市场需求的消退。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不能控制市场的发展速度,或者华尔街如何精明地拿老百姓的钱去博弈,但是我们可以掌控我们的思想模式和“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这一理论是由一位比沃伦·巴菲特和保罗·罗默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

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中解释了“动物精神”的含义。他说:“我们做出的大部分积极行为,在于我们的自动自发性,而不是运用数学算式计算出来的精准预期。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大部分是由‘动物精神’带来的结果。动物精神是一种自发动作,是主动应对而不是消极应付,也不是根据各种量化概率加权平均后算出来的结果。”

2009年,在凯恩斯书写“动物精神”以后最低迷的经济时期,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出版了一本关于人类精神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对全球资本市场发挥重要意义的书籍。乔治·阿科尔洛夫(George A.Akerlof)教授和罗伯特·希尔(Robert J.Shiller)教授将这本书命名为《动物精神》,并重新提及了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的言论。他们写道:“为了弄清楚经济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如何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我们的思维才能激活我们的想法和感觉,也就是我们的动物精神。我们只有认识到,某个事件的发生是心理上自然认知的过程,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事件。”

像阿科尔洛夫和希尔这样的当代经济学家也已经开始通过行为分析来解释为什么市场、技术以及其他行业刚开始能够飞速发展,而之后又如何会一落千丈的。人类行为分析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行业在经济繁荣时发展很快,而行业的管理者在危机时期却束手无策。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份充满预算赤字的、对未来毫无把握的财务报表,你必然会心生胆怯,难以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但是如果你拥有敏锐的神经,如果你能够唤醒自己体内所存在的凯恩斯以及当代经济学家所阐述的“动物精神”,那么,即使是困难时期,也可能成为一个机会,让你迅速翻身,甚至创造出数年才能创建的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