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不能太老实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秦浦
- 12612字
- 2020-06-25 05:17:19
老实人的观点
江湖险恶不躲避
人非常脆弱,然而用这脆弱概括人类,又是那么的不合适。因为人又是那么坚韧地在这个星球上活着,他们有思想,他们有欲望,他们也有野心。其实,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人性更是一个复杂的迷宫。险恶的种子其实无处不在,老实人不信,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城市已经入睡了,偶尔有几辆货车从郊区的旧公寓前的路上开过。突然,公寓里冒出了白烟,随之火光四起,惊起了公寓里的大多数居民,他们有幸及时撤离了,而这时公寓中只剩下一位独居的老人,他刚刚摔断了腿,已有三天水米未进,没办法呼救,也没办法走路。因此根本没人注意到他。其实他曾有妻子和女儿,可他却为别的女人轻易抛弃了她们。当年他离开家的时候,妻子抱着他的腿,求他不要走,但他没有一丝留恋地推开了妻子,头也不回地走了,丝毫不管身后刚满一岁的女儿的哭声。此时此刻,面对迫近的死神,他深深地忏悔着,后悔曾经抛妻弃女。老人用仅有的力气喊道:“老天啊,救救我吧,我知错了,以后我一定改过向善,补偿我所犯下的罪恶。”可是没有人听到他的呼喊,老人只有孤独地面对死亡。
一个刚满20岁的年轻小伙儿正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今天终于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虽然在建筑工地,但待遇很不错,“终于可以让妈妈和妹妹过上好日子了,死去的爸爸一定也会高兴的吧。”青年兴奋地想着。忽然他看见自己住的公寓已经被大火包围了。他心急如焚地找遍观望的人群,也没有找到妈妈和妹妹,于是他奋不顾身地冲进公寓内,可他一无所获,最后他找到了那个老人并拼了命地把老人带出了火场。老人得救后不住地感谢年轻人。“老人家,里面还有人吗?”小伙子焦急地问,“我找不到我的妈妈和妹妹,我一直在找她们。”老人的心渐渐冷却:“什么,你不是特意来救我的?”他开始觉得自己的谢意太不值得。
看着年轻人脸上散发的朝气。老人心中感到了强烈的嫉妒,那是一种生命将尽的人对青春少年的嫉妒。
“里面还有人吗?”青年再次问道。
老人指着刚逃出的公寓,点头道:“有人。”
小伙子又冲进火场,而此时已躲避到附近邻居家的妹妹正问她母亲:“哥哥会为我们建一个新家吗?”“会的,他一定会的。”母亲自信地回答。
后来,人们在公寓里发现了两具烧焦的尸体,那是一个人怀中紧紧地抱着一只猫……
这就是人性。当我们高声朗诵“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很多人正在为非作歹;当我们宣扬荀子的“人性恶”的时候,却发现也有那么多人在坚守着最美好的人格和品质。
人性是复杂的,而人的这个江湖因为人性的这种复杂而变得更加复杂,甚至险恶。老实人忽略江湖险恶的事实,一味天真地以为“世界充满爱”,诚然,这个世界爱是无处不在的,但这并不表示没有恶,相反恶也同样无处不在,善与恶并存。老实人不知变通躲避,缺乏江湖观念,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受到伤害。
保守做法最保险
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逼迫着老实人必须具有应需而变的创新能力。因此也就决定了老实人其只有不断锻炼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才能让自己具有现代竞争力。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就最容易贬值。然而可惜的是,有不少老实人朋友却仍然抱持着就老的一套观念,甚至认为与其冒险创新,还不如墨守成规,毕竟保守的做法才最保险。而这无疑是老实人的一个思维误区。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流员工善于动脑,末流员工固守尘封。善于动脑的人,是能够主动去寻找方法的人,也就是走在最前面的人,这样的人才具有发展前途。
有这样一个故事,人们结伴去寻找一座宝石矿山。当他们沿着一条大路前进时,走着走着,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条大河,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河水奔腾不息,大有吞没一切的势头。矿山就在河的对岸,隐约可见,但面前的这条河使他们陷入了困境。怎么办?人们一直是靠双脚在行走,双脚把他们带到了河边,但陆路已走到了尽头,再用双脚是走不过这条大河的。这时,人们能够做的只有改变自己。
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改变,他们仍按照陆地行走的方式纷纷走进大河,结果被淹死了,未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而另一些人,他们虽知道河水的凶猛,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变自己,只能在远处眺望那耀眼的宝石,望河兴叹。
那么,究竟谁能渡过这条河,胜利地到达对岸呢?回答是:只有善于改变自己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一些人改变了陆地行走的姿势和习惯,他们学会了游泳,游过了这条河,到达了宝石矿山;另一些人临河沉思,偶然看见了一块圆木在河里飘浮,于是有了变化的灵感,意识到圆木能将他们带到对岸,结果他们发明了船,同样到达了矿山。
渡过大河的人都变成了成功者,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善于改变。遇到困难就要改变自己的思路和行为,只有改变,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美国著名人士罗兹说:“生活的最大成就是不断地改造自己,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由此可知,改变就是当遇到困难和变化时所采取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而保守未必总保险。
而现实中,多半老实人却始终持着墨守成规的古训,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实巴交,轻易不尝试创新,其结果无非就是两种,像故事中的用老一套的方法过河,结果溺水而亡,或者望洋兴叹,只能让自己成为市场竞争这场比赛的被淘汰者,甚至极有可能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讨好周全面面俱
老实人习惯于讨好周全,面面俱到,然而这样的思维未必能够针对讨好。因为许多时候好事一旦做尽就会遭人怨恨。假如一个人把所有的糖果吃完,别人会不会因为未吃上糖果而有意见?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由此推及到人生,亦是如此。自己一旦盲目周全,无疑剥夺了别人表现的机会,这样不遭人怨恨才怪呢。
一天,父子俩赶着一头驴进城,子在前,父在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竟然不骑!”父亲觉得有理,便叫儿子骑上驴,自己跟着走。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父亲赶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驴。走了一会儿,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自己骑驴,让孩子走路,不怕把孩子累死?”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这下子总该没人有意见了吧!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一前一后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一下,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为人处世总是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讨好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在做人方面,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的面子和利益,即便自己认为顾到了,别人却不一定这么认为,甚至根本不领情也有可能;在做事方面,也不可能顾到每一个人的立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需要都不同,要让每个人满意,事实上,总会有人不满。恪守自己的原则,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会有人称赞你,也会有人骂你,但如果老实人想面面俱到,结果只有每个人都笑你。
茅盾曾经说过:“对于丑恶没有强烈憎恨的人,也不会对于美善有强烈的执著。”社会中总有一些善良的“羔羊”,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力求做到面面俱到,取悦于每一个人、执著于每一件事,即使栽了跟头也无怨无悔。老实人多半都或多或少扮演着羔羊的角色,他们对这个世界没有敌意,试图承受一切,让周围所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得益,这种想法是善良的,但就是这种善良与周全使得老实人在现实中处处碰壁。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老实人必须要明白一个基本的不等式:完成任务≠结果。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认为自己的工作缺乏挑战和新意,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有一天,住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
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老住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为什么小和尚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因为小和尚在这里就是在做任务——撞钟,他以为这就是主持想要的结果。但主持真正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不是撞钟,而是唤醒沉迷的众生!在这里,小和尚的工作是撞钟,但其工作的核心价值是唤醒众生,而不是把钟敲响。这为老实人的工作带来这样的启示:要取得让老板满意的结果,老实人就应当关注自己工作的核心价值,而不是把目光放在任务是否完成上。
老实人不善于发现和把握好工作的核心价值,结果往往导致出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形。所谓的核心价值,就是工作要被完成,并且创造出有利于我们的生活的东西。对于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至关重要,但是,它必须被正确地定义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例如,我们工作的核心价值并非永远不能迟到,或者永远在工作的时候不得与同事闲聊,过分地关注于这些非核心价值的东西,无疑分散了老实人宝贵的精力。
有位老总曾经苦笑着说,他的公司里来了个新会计,做报表的态度很认真,报表的格式也做得漂漂亮亮,总是整整齐齐3张纸。可惜,报表上的数据与实际数额相差甚远,不仅老板看了一头雾水,而且连她自己对报表上原始数据的来源也都说不清楚。于是,这份报表也就成了实际上的废纸,在公司管理层做决策时一点参考作用都没有。
这位会计没有发现工作中的核心价值,她虽然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却仍然是把问题带到了老板那里。一位会计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那就是数据的真实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财务的基础数据都出问题,那么任何“表面功夫”都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得过且过,不经常认真的反省和领悟自己工作的核心内容,结果表面上看兢兢业业,恪尽了职守,事实上,却并没有创造真正的工作价值,这无异于故事中的小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显然是老实人观点的一大误区。
言无不尽非坦率
花不可开得太盛,盛极必衰,话也不可说得太满,满必有所失。老实人却经常忽略了这个道理,认为说话就该言无不尽,只有如此才是坦率真诚的表现。其实不然,真正的坦率也是有个度的,言无不尽,有什么都一股脑说出来,未必见得是好事。有时对于自己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话说得太满,不会给自己留些余地,结果“坦率”过度,得罪了人,自己反受其害。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为了生存,人们可以使用一切手段而丝毫没有良心上的自律,也没有宗教上的羁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人心危危而居心叵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看起来的确显得很幼稚和可笑。
这类人给人最初的印象总是比较好的,刚开始大家会认为你很老实和忠厚,可是,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原来你头脑简单、思想简单,这样你便被定位为一个弱者,在没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常常是会吃亏的。
另外,“坦率”的老实人还常常伤害别人。这种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掩盖,直来直去而且不分场合。你的“坦率”会在连你自己也不知觉的情况下,就伤害了别人。这样,你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无数潜在的敌人,这种敌人比你知道的敌人更可怕,他们会寻找机会来向你发动进攻,趁你不备将你击倒。
最后,“坦率”的人还会被别人利用,因为你“坦率”,所以你对事情的看法往往很浅薄,而且很容易被对方的话激怒,同时也很快做出承诺为某人打抱不平,与其当你在梦醒后发现自己被人利用,倒不如早点醒悟过来,警惕自己,多要求、告诫自己,切不可过于“坦率”和感情用事,“坦率”的背后一定要有理性和智慧的支配,否则,一句“人有失言”就有可能使自己置身于困境当中。
身为律师的孙波多年前有一次参加一场不轻松的国际谈判,最后一天从晚上八九点钟,一直谈到深夜一点钟,双方还在谈判桌上僵持不下。对方有一个人出言不逊,小孙想,我们怎么可以让他这么放肆呢?
于是,他马上回敬一句,同样略带讽刺的意味,于是,气氛马上僵了下来,还好,对方有一个人呼叫说:“大家累了!休息5分钟吧!”他这一句话,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同时,小孙也惊觉自己犯了兵家大忌,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把谈判的有利位置拱手让给了别人。当然,经过了5分钟的缓冲时间,协议后来很快便达成了。
“话到快时留半句,理从真处让三分”,虽然小孙最终还是拿下了谈判,达成协议,但是显然他犯了过度坦率的大忌。把话说满了往往会掐断自己的余地,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来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老实人常常认为坦率是优点,这固然也不错,但是过分的言无不尽,不知回避忌讳,说话没有经过谨慎的考虑,结果常常是脑子比嘴巴慢半拍,说出来的话自然就不是太满,就是得罪了别人,自己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所有你所说的,都将被用来反对你自己。”言无不尽,什么都不保留的坦率,并非真坦率,而出口的话语,最终还将回到说话的人那里,就像是一把回旋的飞刀,受伤的总是自己。
好事再多都不多
老实人在人际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职场或者社交圈中的老实人常有的另一个观念误区就是“好事再多都不多”,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一定会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就会失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老实人总是一个人把好事都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是老实人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一位女士结婚不久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听起来却像天方夜谭。用她丈夫的话说:“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都觉得受不了。”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关心照顾别人,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个人包办,别人绝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觉得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所有的好事几乎都被她做尽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对其忍无可忍,终于提出要让她离开这个家庭。因为他们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老实人常常也很想取悦别人,而且也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但有时难免会犯故事中的那位女士的错误,不懂得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让对方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和你的关系。老实人的这种“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
一句话,老实人常以为好事做得再多也都不多,热情无限度,结果温度太高,好心办坏了事。甚至剥夺了别人的表现和参与的机会,使得彼此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心灵也就失掉了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彼此。
朋友之交不可亲无间
朋友之间不能毫无顾忌。正如安全的地方,人的思想总是松弛一样,在与好友交往时,老实人可能只注意到了你们亲密的关系在不断成长,每天在一起无话不谈。对外人你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之间没有秘密可言。”但这一切往往会对老实人自己造成伤害。
好友亲密要有度,切不可自恃关系密切而无所顾忌,亲密过度,就可能发生质变,好比站得越高跌得越重,过密的关系一旦破裂,裂缝就会越来越大,好友势必会成冤家仇敌。
莫打听隐私。朋友要保守秘密并不是对你的不信任,而是对自己负责。你同样也需要保守自己的秘密,这一切并不证明你和好友间的疏远;相反,明智的人会认为,如此双方的友谊更加可靠。
在你朋友觉得难为情或不愿公开某些私人秘密时,你也不应强行追问,更不能私自以你们的关系好而去偷看或悄悄地打听朋友的秘密,因为保守秘密是他的权利、一般情况下,凡属朋友的一些敏感性、刺激性大的事情,其公开权应留给朋友自己。擅自偷听或公开朋友的秘密,是交友之大忌。
给朋友面子。维护朋友形象是你和朋友都应该做到的,这种方式犹如给你们的亲密关系罩上一层保护膜,让友情在那里滋润成长。
而现实生活中,牢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以密友相称的人为了证明一切,把当众指责、揭露看做一种证明的手段,往往导致友人的不满。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朋友的形象是你们共同的旗帜,不论关系多么亲密,请你不要砍伐它。”
亲密的友谊,不应该是粗鲁的、庸俗的。在理解和赞扬声中,友谊会不断成长。
所以,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与其因为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适度保持距离,“保持距离”能使双方产生一种“礼”,有了这种“礼”,就会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产生矛盾。但运用这一技巧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度”,如果距离过大,就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商业社会,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实在挤不出时间,这样很容易忘了对方,因此一对好朋友也要经常打个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一般的朋友,最后变成只是熟人罢了,两人的友情等级会逐渐递减!
天使面孔皆可爱
虚伪面孔下的歹意就像一支暗箭,在骗取老实人的信任之后,会在你没有觉察的时候伤害到你。现实人生中,伪善最容易欺骗人。然而可惜的是,老实人最容易轻信善良的面孔,有时失掉警惕,岂不知许多时候“天使面孔”下恰恰长着魔鬼的心,最后每每让坏人的阴谋得逞。
一只年幼无知的小老鼠,因毫无准备差点被人逮住。它向母亲讲述了它的历险经过:“我穿过环绕着的山峦,一路小跑。这时候,两只动物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只温柔、善良而亲切;另一只却好激动、爱争吵,它的嗓音尖厉刺耳,头上还顶着个大肉包,尾巴展开着翎毛,它的两只胳膊向空中升起,好像就要飞翔一般。”
小老鼠向妈妈描述的原来是只小公鸡,但它叙述得像是从遥远的南美洲来的动物一般。
“它用双臂拍打着自己的双肋,”小老鼠接着说,“发出好大的声响。感谢上帝赋予我胆量,可我还是吓得逃跑了。我在心里咒骂它,没有它,我将和那只看来非常温和的动物结识了。它和我们一样,身上有着柔软的毛,有斑纹,长尾巴,举止斯文,目光稳重、炯炯有神。我寻思,它和我们老鼠一定能友好相处,因为它耳朵的形状也与我们的大体相同。正当我要与它打招呼时,另外那个家伙发出的巨响把我给吓跑了。”这个温和的家伙到底是谁呢?
“我的孩子,”鼠妈妈说,“这温和的家伙是猫,在它虚伪的面孔下却有着不可告人的歹意。它专门捕食我们;另一只是公鸡,而它根本不会危害我们,也许有一天还会成为我们的美餐。”
外表是老实人对一个人做出辨别的直接因素,面善心慈、面凶心恶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面相不和善的人也许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别人遭遇危难时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那些表面温柔、和善的人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副邪恶歹毒的心肠。
同样,在危难时,曾被怀疑的朋友往往成为救星,被十分信赖的朋友却往往成为叛逆。须知道,人的内心并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识别虚伪面孔下的歹意常常比认识一颗深埋的善心更加重要。深藏的歹意就像一支暗箭,会在不经意之间伤害到你。
小老鼠是善良而单纯的,由于它不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仅凭外貌来做出判断,以至于差点遭到猫的毒手。貌似温柔的猫在虚伪的面孔下隐藏着捕捉老鼠的歹意,而吵闹好动的公鸡却没有任何危害,而且可能是老鼠的美食,相貌真的会骗人,老实人就像故事中的小老鼠一样,以貌取人,被假象迷惑,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得不到的才最好
俄国作家契诃夫对“知足常乐”有深刻的体会,他说:“为了让内心不断感到幸福,甚至在忧伤悲愁的时候也不变,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高兴地体会到‘本来事情可能更糟’。如果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要欢欢喜喜,因为你不是满口牙都痛。你手上扎了一根刺,你高兴地喊一声:‘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
这实在是一个老实人都知道也都能理解的人生智慧感言,但是理解归理解,做起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有一天,一个可怜的樵夫跟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在路上捡到一只受伤的银鸟,银鸟全身裹着闪闪发光的银色羽毛,樵夫欣喜道:“啊!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鸟!”
于是便把银鸟带回家,专心替银鸟疗伤。
在疗伤的日子里,银鸟每天唱歌给樵夫听,樵夫过得很快乐。
有一天,邻人看到樵夫的银鸟,告诉樵夫他看过金鸟,金鸟比银鸟漂亮上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银鸟更好听。樵夫想着,原来还有金鸟啊!
从此樵夫每天只想着金鸟,再也无心聆听银鸟清脆的歌声,日子也过得越来越不快乐。这一天,樵夫坐在门外,望着金黄的夕阳,想着金鸟到底有多美。此时,银鸟的伤已康复,准备离去。
银鸟飞到樵夫的身边,最后一次唱歌给樵夫听,樵夫听完,只是很感慨地说:“你的歌声虽然好听,但是比不上金鸟;你的羽毛虽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鸟的美丽。”
银鸟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绕了三圈作为告别,然后向着金黄的夕阳飞去。樵夫望着银鸟,突然发现银鸟在夕阳的照射下,变成了美丽的金鸟;他梦寐以求的金鸟,就在那里,只是金鸟已经飞走了,飞得远远的,再也不会回来。
直到手中的银鸟飞走之后才感到它的弥足珍贵,这是不少老实人都会有的弱点,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常常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结果宁肯以手中的银鸟去换取尚不可知的金鸟,殊不知,幸福就在这种不满足中像水一样流走了。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是所有的远方都是为你而设,也许远方一无所有,也许远方会更加阴霾,对现状的满足并不是一种颓废和堕落,而是生活的一种常态,故事中的樵夫一味地去追求金鸟,看不到眼前的银鸟,最后只是让自己生活在无休止的失落与埋怨中,而悲剧也因此与他结缘。
但求无过不求功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官员死了之后去见阎王,自称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不收一分钱,自认无愧于心。不料,阎王却大声训斥道:“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杯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员辩解:“某虽无功,亦无罪。”阎王又言:“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朝堂之中不乏貌似清廉的泥鳅式官员,纪晓岚也对此痛恨不已。直到今日,亦有许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行政不作为。若清廉按此定义,不如将木偶供于朝堂,反正它是铁定不会谋私的。阎王“无功即有罪”的申斥斩钉截铁,大快人心。
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为官之道,但是推及现实生活,也不难发现这样的观念无处不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正是许多老实人的惯性思维。这个故事固然夸张,却极具代表性。
其实有功或者无过,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工作理念。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功”都要远比“无过”重要。这其实就是“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的道理,而这原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正确地做事也就是无过的思维,是一味地例行公事,而不顾及目标能否实现,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工作方式。工作只对上司负责,对流程负责,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味服从,铁板一块,是制度的奴隶,是一种被动的工作状态。老实人如果长期在这种状态下工作生活,那么往往就形成不思进取、患得患失的思维,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尽管许多老实人认为,我本本分分,在工作上虽然无功但也找不到过错,我这样与世无争,岂不是一种生存策略?其实大错,因为在其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并不是与世无争的高妙境界,事实上没有功劳,就等同于尸位素餐,这样的人不仅其自身的人生意义无法实现,无形中还会妨碍别人。
我不入地狱谁入
佛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当然是一种伟大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然而对于老实人而言是否可取呢?举个例子说,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就是大家都在观望局势,而自己却强出头,做了那个冒死直谏的人。而结果可想而知,别人都没事,甚至能从你的直谏中得到好处,可是老实人呢?极有可能被拿下作了杀鸡吓猴之用。
有这样一个老实人强出头的故事。
市场部换了新经理。这个经理风格和之前的完全不同,李明和他的同事们有些不习惯。而且新经理对待下属极其严格,动辄高声批评,弄得人很没面子。但是他对上司满脸堆笑,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更为可气的是他自己明明水平有限,却总是摆出一副行家里手的样子。
李明本来就是个习惯仗义执言的人,他实在忍受不住了。有一天,他敲开经理室的门,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大家的意见。没想到经理的脸由白变红再恢复正常之后,很虚心地接受了李明提出的意见。
从此之后,新经理果然变了:对待下属温和多了,构想新的计划时也找来大家一起商议。同事们都很感激李明,可李明还是感觉到经理对自己日渐冷淡,偶尔在办公楼里碰见也很尴尬。时间久了,李明觉得特别别扭,只好找了个理由主动辞职,离开了这家他工作多年的单位。
李明显然充当了职场老实人的角色,在大家怨声载道而无人敢说话的时候,他实在地担当起了那个敢说真话的人,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凛然的精神,可是他忘了,自己毕竟人微言轻,不过是一个小职员。俗话说得好:别人忍得,你就忍不得?赔上一个自己去仗义进言,太不划算。更何况,说开来讲,别人其实都在等着有一个出来做出头鸟,然后大家坐观形势,坐收渔利。可最后叫苦的就只有强出头的老实人自己。
做人一定要“实诚”
人们都喜欢诚实的人,可是在现实生活里,“实诚”的老实人却越来越吃不开。因为并不是任何时候人们都喜欢听到实话,因为你的“实诚”有可能会伤到别人。
古代有一个国王身有两残:缺一目,外加少一腿。
有一次,这个国王心血来潮,让宫廷画师给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是个老实人,他规规矩矩地画出了国王的本来面目——又瞎又瘸。
国王看后不禁怒从心起:“这个可恶的画师,竟敢把我画得如此丑陋,真是该杀!”于是这个老实本分的画师被杀掉了。
国王仍不甘心,便又找了第二个画师来给他画像,这个画师知道了前边那个同行的悲惨结局,再也不敢照实描绘国王的缺陷了。他在画布上画了一个双眼明亮、两腿矫健的国王,心想这下国王该满意了吧。不曾想国王一见画像大发雷霆,骂道:“你这该死的东西!这难道还是我吗?”结果,第二个画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
这下国王的画师们谁都不敢再给国王画像了,没想到有个小画工自告奋勇地说他要给国王画像。画完后,国王一见画像,紧绷的脸变得柔和起来,最后他笑了,直夸小画工聪明。
原来机灵的小画工画的国王是这样的:侧身骑在马上,残缺的那条腿隐在马鞍的后面,双手举着猎枪,眯着一只眼在瞄准,而这只眼正是那只瞎眼。这样一安排,画面上则是一个英姿勃发骑马打猎的国王,看不出有任何缺陷,可谁也不能说他像第二个画师那样改变了国王的本来面目。
在整个故事中,前面两位画师和聪明的小画师形成鲜明对比。小画师并没有欺骗愚弄国王,也没有刻意的阿谀逢迎。他另辟蹊径,避开了忠实作画的障碍。相反,那两位画师所犯的就是做人太过“实诚”。第一个据实作画,把国王的缺陷毫无隐晦地画了出来,结果触怒国王被杀,第二位呢,其实也犯了太实诚的大忌,他把奉承的行为表现的太实诚,让原本自卑狭隘的国王很明显地感觉到他的曲意奉承,结果也被杀。这虽是个寓言故事,显示的却是不少老实人容易陷入的做人太实诚的思维误区,那就是不分场合不看人,说话办事太过“实诚”,结果不仅不招人喜欢,有时候还给自己招来麻烦。
打肿脸颊充胖子
许多东西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老实人追求高质量的人生这无可厚非,但是一切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如若一味跟着别人跑,虚张声势只能更加显示出你的软弱。真正的强大在于内心,不断地磨炼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一次,一只山羊独自走到森林边上,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张虎皮,也不知是哪一位猎人丢下的。几经犹豫后,山羊壮了壮胆,拾起了虎皮,它觉得挺有趣的。突然它灵机一动:要是我穿上这身虎皮,不也会很威风吗?谁会发现我是一只假虎呢?于是,山羊把虎皮披在自己身上,在森林里走着。
当山羊走到自己住的地方时,那些和自己一样弱小的动物突然看到“老虎”来了,都吓得跑的跑、躲的躲,四处逃窜。山羊见此情景,心里觉得自己果然很了不起。现在,自己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山羊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向一片草地走去。
正当山羊香喷喷地咀嚼着青草的时候,突然一只豺狼朝它走来。披着虎皮的山羊猛地吓得浑身颤抖起来,连那只已停下脚步迟疑不前的豺狼都有些莫名其妙。是豺狼已看出来这是一只假虎吗?显然还不是。只是羊清楚自己的底细,它一辈子都是豺狼虎豹的口中食,一见到这些猛兽就会胆战心惊,以至于它此刻根本忘了自己还披着老虎皮。
当豺狼发现这只是一只山羊时,就毫不客气地扑过去将它吃掉了。
山羊是胆小的,它天生害怕猛兽的攻击,无论它如何掩饰,天性是无法改变的。虎皮永远只是虎皮,山羊并不能因为披上虎皮就改变了身份变成猛虎。
每个人都有无法改变的缺陷,也许在于身体,也许在于精神。身体的缺陷,可以一目了然,是无法遮掩的,但是心里的弱点是可以掩饰的。一个人如果找各种方法来掩盖住自己内心的脆弱,标榜自己的强大,打肿脸充胖子。殊不知欲盖弥彰,你越是掩饰,你的不足就更清晰,也暴露了自己内心的脆弱。
天下太平无祸患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老实人讲仁讲义,不知防范,总以为天下太平,没有祸患,不知道表面太平的伪装下面,包藏着阴险与祸患,不知道防备自救。
楚国的春申君门下有三千门客,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当时楚国考烈王没有子女,春申君就四处搜寻美女献给楚王。当时有个赵国人,叫李园,他有个妹妹长得很漂亮。李园本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是他临时改变了主意,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
春申君宠幸这个美女,没过多久,她就怀孕了。美人想到了一条妙计,和她哥哥偷偷商量后,对春申君说:“夫君,楚王跟您的感情真是好啊!”春申君动情地说:“是啊,我和楚王的感情就连亲兄弟也比不上。”美人又说:“可是楚王没有儿子,他死后只有让自己的亲兄弟做国君。新国君一定只重用自己身边的人,哪轮得到您呢?而且您现在的地位这么高,肯定有对楚王的兄弟不够礼貌的地方,那您的处境岂不是更危险了吗?”春申君听了,说:“是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美女眨了眨眼睛,说:“办法倒是有一个。我已经怀孕了,如果楚王现在喜欢上我,那我生下的孩子就可以当上国君。那您就不用担心以后的前途啦。”
春申君照这个美女说的,把她献给了楚王。美女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楚王的宠爱。后来,这个美女在王宫生了一个男孩。随后这孩子被立为太子,美女也就当上了王后。楚王又提拔她的哥哥李园当了高官。但是,李园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一来想夺取春申君的权位,二来也怕春申君泄露秘密,便在私底下养了许多杀手,计划伺机杀他灭口。
此时的春申君还蒙在鼓里。他的一个门客朱英对他说:“您做楚国的丞相已经二十多年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天楚王死了,您就要辅佐年幼的太子,直到他长大成人。这是您的福气,但这其中也可能隐藏着灾祸。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春申君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满不在乎地说:“我现在过得很好啊,至于将来,会有什么不幸呢?”朱英忧心忡忡地说:“李园一直想夺取您手中的权力,他早就偷偷养了许多杀手,只等楚王一死,便将矛头指向您。这就是我说的灾祸啊。不过,现在挽救还来得及,您只要先把我派到楚王的身边,替您干掉李园,先下手为强,免除您的后顾之忧。”春申君听了,哈哈一笑,拍拍朱英的肩膀说:“先生多虑了。我了解李园,他是个胆小、温和的人,我又一直对他那么好,他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过了十几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园先到宫里,安排杀手埋伏在宫门内。春申君匆忙进宫,刚走进宫门,李园的杀手就从两旁杀出来。春申君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头就被割了下来,连他的家人也没能逃过这场血光之灾。
不能说春申君不是个聪明人,但显然他在防范祸患的问题上,充当了老实人,一味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险恶即在身边,却还被蒙在鼓里,天真地以为生活一片太平,结果最后就这样被杀掉了,更为悲惨的是他可能到死也不知道是谁杀死他的,因为在他印象中,一切都是安全安逸的,却从未想过像李园这样胆小温和且自己对其有恩的人,原来就是自己身边最大的炸药箱。春申君显然忽略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对隐藏的祸患毫无戒备,更没有先下手为强的意识,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