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种恐惧叫“别人怎么看我”
恐惧,简单来说就是担忧害怕。人活于世,要担心害怕的事情简直太多了,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恐惧:小学生担心考试不及格被妈妈骂;妈妈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怕教育的失败;成年人担心自己工作做不好被老板骂;老板害怕经济环境不好,怕被竞争对手超越……此外,还有一种恐惧叫“别人怎么看我”。
有很多人恐惧与人接触,即便是与熟人见面时也会紧张。比如,有些人出门之前就会担心:小区的保安看见我会怎么想?会不会问我怎么又这么晚才出门?他会不会觉得我没有工作,觉得自己肯定给他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有的人在公园里碰见熟人也会不自在,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寒暄,到最后就连点头微笑都显得很是尴尬。
于是,经常持有这种心理的人常常逃避外出,如果不得不出门的话便选择在天黑以后才出去。因为这样他们会感觉心里舒服一些,不用看别人的表情,别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表情。
然而总是恐惧“别人怎么看我”的人也并非没有顾虑的,他们也担心长此以往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有正常的社交。的确,存在这种情况的人通常是很难正常开展工作的,他们往往性格内敛,比较安静,不喜欢接触外人,只喜欢一个人待着。
其实恐惧“别人怎么看我”的人,他们所害怕的东西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是自我揣测的结果,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
保安看到从小区里走出来的人,只是感到脸熟而已,通常情况下,他们不会去关心对方的身份以及详细情况,至于“会不会问我怎么又这么晚才出门?他会不会觉得我没有工作”之类的猜想只是当事人自己的想法,是当事人自己害怕得到对方这样的评价,所以就认定别人会这样想,都是当事人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
一个人一旦有了担心“别人怎么看我”的恐惧,就会减弱对事实与想象的分辨能力,活在想象里,以为别人都对自己不满,有些人甚至严重到白天不敢出门,等天黑才能出门的地步,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涉及教育方面也一样。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最大的恐惧是别人(老师、朋友)怎么看我:如果我的孩子不打招呼,别人怎么看我;如果我的孩子不愿意分享,别人怎么看我;如果我的孩子在人群中大声哭泣发脾气,别人怎么看我;如果我的孩子考试成绩差,别人怎么看我……很多爸爸妈妈的情绪因为受到这种恐惧的控制,而失去了对孩子的基本判断能力,以至于忘记了成长中的儿童并不完美,无法立刻完成父母所有的期待,他们需要更多的接纳和等待。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投射,主要表现为自己担心别人会怎样,就认定对方确实会那样,从而混淆了真正的事实与让自己惴惴不安的假象,于是让自己沉浸在自我编织的恐惧泥潭中,越陷越深,最后发展成“症”的程度。
所谓“症”,指的是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同时还伴随着出现了相应的生理表现。例如,焦虑症在生理上常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慌心悸,而抑郁症通常会出现食欲降低等生理表现。
如果你已经察觉到自己时刻在担心“别人怎么看我”,那么,不要等它发展到“症”的程度再去求助心理医生,而是要及时找到诱因,及时改变自己的想法,随着心态慢慢发生改变,你会发现,自己已经逐渐克服了这种恐惧。
2.不敢去爱,原来是因为社交恐惧症
现代社会,“剩男、剩女”的说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虽然人们选择单身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有一部分人之所以成为“剩男、剩女”,是因为他们不敢去爱,而社交恐惧症,往往就是造成这一心态的罪魁祸首之一。其实,除了“剩男、剩女”群体,现在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社交恐惧。下面就来看看你中了几条?
1.手机控重度患者,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爱玩手机,事实上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样做是在掩饰尴尬。
2.走在路上看见熟悉的人,要么觉得打招呼很尴尬,要么干脆直接绕道走。
3.聚餐时别人都有说有笑,自己在一旁好像是个异类。
4.不喜欢在众人面前介绍自己。
5.人多的时候,总是假装手里有忙不完的事情。
6.短信与电话的使用率成反比,前者高。
7.喜欢把手机调成静音,尽可能地避免接电话。
8.在软件上聊天与在现实中讲话判若两人。
9.害怕认识新朋友,在公共场所用餐会很拘束,所以尽可能避免去人多的地方。
10.不敢与老板、同事或有交集的人据理力争,常吃哑巴亏。
11.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希望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否则就会有每时每刻都在被人监视的感觉,很是不自在。
12.讨厌手机铃声响起,容易焦虑。
13.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常常是欲言又止。
14.一个人的时候也会孤独无聊,但相较于与人出去吃饭唱歌,还是一个人待在家里面最舒服。
15.与人交谈时总是避免目光直视。
16.被迫与不熟悉的人待在一起,感觉像是“加班”。
17.不愿改变生活到环境,因为又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
18.不会经营友情,上学时关系都很好,毕业后却杳无音信了。
19.害怕聚会,每次聚会恨不得把自己变成隐形人,在暗中看着大家,而谁也看不见自己。
20.聚餐时忙不迭地用食物堵住嘴,这样就不用与人说话了。
在了解社交恐惧症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一下社交障碍与社交恐惧这两个概念:社交障碍是指恐惧交往或者在交往中方式不得当,找不到使彼此融洽的方法。主要表现为沟通方式不当、言语表达不准确、谈吐不清晰等。而社交恐惧是害怕与他人交往,自卑内向,逃避日常社交。主要因为心里存在对社交的恐惧心理而排斥社交的发生。二者的不同之处是:前者通常表现为方式或方法上有社交困难,而社交恐惧则是因为心理因素而造成的。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亚型的一种,表现就是对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环境呈现出异常夸张的恐惧,即便患者对此心知肚明,但也身不由己。
恐惧发作时通常也会出现一些生理表现,如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会尽可能地逃避产生恐惧的客观事物与环境,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情绪去忍受,所以对其正常生活与工作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而在我国,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是最高的,其中尤以女性患者与中青年患者居多。
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不能给予自我正确的评价,不自信,容易脸红,严重者会出现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甚至表现为惊恐。临床表现为惧怕在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笼统地说是在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环境都会出现恐惧的症状。
有些患者会表现为明显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还有一些患者选择通过过度食用某种食物来缓解焦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物质依赖,如酒精依赖等。
有关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法和药物治疗法两种:
1.心理治疗
(1)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其主要依据一方面是解除恐惧对象和患者间的既定关系,另一方面是缓解回避行为。大部分患者都能在患病过程中逐渐掌握回避令自己产生恐惧的对象与环境的方法,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秩序。
(2)系统脱敏治疗应用较多,主要包括实景脱敏与想象脱敏两部分。首先要开展放松训练。其次,让患者根据自己日常的表现,写出诱发恐惧反应的情景,并按情节轻重依次标出序号。最后从诱发最轻的恐惧反应的情景开始,依次让病人身处其中,或让其想象自己身处这些情景之中。如若病人无不适感且绝对放松,再接着做下一个情节相对较重的情景,直至身处情节最重的情景也不再害怕为止。
2.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如苯二氮卓药物与普萘洛尔药物等,均可以缓解由恐惧所导致的躯体焦虑反应,并减少自主神经表现。SSRI类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三环类抗抑郁剂米帕明和氯米帕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对恐惧症也有疗效,但因存在不良反应所以极少应用。
除了这两种治疗方法外,松弛疗法、瑜伽等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社交恐惧症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异常表现,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在他们曾经的社交经历中有过不愉快、不顺利的体验,在遭遇过冷嘲热讽、不公正的礼遇之后,他们开始恐惧社交,每到类似的场景便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状况,这都是心理阴影长久挥之不去的表现。当然,缺乏自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有些人总是在意别人的目光,恐惧其他人怎么看待自己,害怕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随人意,在社交中变得谨小慎微、谨言慎行。想彻底走出这种阴影,不如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在公众场合中,做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建立信心!
在聚会的场合中,可以尝试手中随时拿着一件自己熟悉的物品,从心理上建立安全感。
要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缺点并不可怕,要看到自己也有闪光点,转变别人都比自己强的观点,要活给自己看,不用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对自己有所要求,想要变得更加优秀固然是好事,但期望太高难免会过犹不及,致使心理压力过大,人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对正常的社交也会有所影响。
胆怯一方面是因为过分紧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身思维的狭隘。可以尝试多读一些书籍,多出去走走,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放宽视野的同时,心胸也能变得更加开阔,在社交场合有了表达与沟通的经历,可以为自己赢得认同与鼓励,使自信心得到不断地增强。
3.患得患失,你得了选择恐惧症
每一天,我们都在被各种各样的选择所困扰:到了吃饭时间,看见形形色色的美食,我们常常会犹豫到底要吃哪个,纠结了半天,肚子饿得不行还是下不了决心。和朋友逛街买衣服,总是反复试穿,多次对比,患得患失:会不会和我的裙子不搭配?会不会显得腿粗?面对一份早就感到疲惫的感情,既想选择结束,又贪恋两个人多年来稳定的关系,迟迟下不了决心该怎么做。对自己的工作不满,天天想着要不要辞职重新开始,可是一晃几年时间过去了,仍然还是那个上班“困难户”。
其实,选择恐惧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选择困难症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孟子就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为什么人们会产生选择困难症,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你是个完美主义者。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要求任何事都要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而无论选择A还是B对于你来说都存在的一定的弊端,不够完美,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
其二,你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显然,大部分的选择并不能同时满足所有条件,而只能满足其中的几个,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然就觉得所有条件都很重要,也就无法遵从内心做出取舍。
其三,你害怕承担责任。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做出选择,是因为我们知道选择的结果是不可更改的,而其后果是好是坏也同样是不可知的,这对于害怕承担责任的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我们宁愿选择退缩也不愿意做出选择。
那么,如此说来,就没有根治选择恐惧的良药了吗?同样是几千年前的孟子早已给了我们答案: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能果断做出选择,得益于他能遵从内心,权衡之后,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直白一点说,就是:有可以活着的办法,有可以避免祸患的办法,为什么都不用呢?是因为所看重的东西比生命更珍贵,所厌恶的东西超过了对死亡的厌恶。孟子明确地知道内心真正的想法,知道如何取舍,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然而选择恐惧症患者们却恰好相反,他们往往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或者即使清楚也没有追求的勇气,不敢爱也不敢恨,真正的自我始终被掩藏起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活出自我,是人的本性需求,人人都有这样的愿望。然而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寥寥无几。而匈牙利的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流传甚广的诗句又何尝不是诗人本心的体现呢?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追问本心,如有所获,可能真的就不再有选择恐惧了。
人每天睁开眼,所要面对的选择就无处不在。这些选择或大或小,事无巨细。诸如,选择学文科还是学理科,去大城市锻炼自己还是在小城市享受安逸,是先就业找工作还是考研继续读书……又比如,今天穿得这件衣服应该搭配哪双鞋子,寄快递是选圆通还是顺丰,看电影是用手机还是用电脑,出门是走路去还是打出租车……为了不给人生留下遗憾,在那些决定人生转折的事情上费尽心思认真考虑一下可以理解,然而在这些无关大雅的事情上总是花费半天工夫还犹豫不决,就要考虑是否真的患上了选择恐惧症了。
这种病症表面上看来无关紧要,却也总让人伤心费神、心烦意乱。究其原因,主要是所要做的选择都旗鼓相当,自己不用为结果付出很大代价。也正因为如此,明知道这是个简单的选择,却常常为此耗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很是得不偿失,却又无力改变,难免是种煎熬。
实际上换个角度考虑一下,有选择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假设,银行卡里的钱为负数,家里只剩下一袋泡面,催房租的房东还正狂砸你的门,你就真的不会再去纠结是吃西餐还是吃中餐了。如果巧克力就只剩下一颗,也就不必再犹豫先吃哪一颗了……有选择的权利,的确,说明我们拥有的和能够拥有的东西已经足够充足。
所以,当面临选择时,不如做个深呼吸,遵从你的内心,凭直觉行事,勇敢地做出每个选择与决定,只要不违背良心和道义,就无所谓对错与好坏。而事实上,人生的五彩缤纷也正是人们不同选择的结果!
4.害怕失败与冒险?别人不会等你准备好
除了恐惧“别人怎么看我”、社交恐惧以及选择恐惧,还有一种常见的恐惧就是害怕失败与冒险。恐惧也属于情绪失控的一种,是自控力不足的表现。
即使不涉及生命安全问题,人们很多时候也会害怕失败与冒险:害怕自己考试失利;害怕自己创业失败;害怕自己完不成销售指标;害怕辞掉工作去应聘一个较高的职位被拒绝后会一无所有……面对未知的结果时担心失败是很正常的,可是,一旦这种害怕失败与冒险的情绪形成了习惯,那就势必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这种消极情绪通常会有以下表现:
拖延:这是害怕失败与冒险的人最常见的表现,因为害怕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你甚至害怕开始,为了能使拖延显得更加理所当然,同时你也更加心安理得,于是你总以表面上是自我安慰,实质上是自我麻痹的口吻说着“一切都还来得及”。
怠慢:做任何事情你总是不愿尽最大努力,全力以赴在你看来总是显得那么得不偿失,因为有着太多的不安全感与不确定性让你时时处处只是想浅尝辄止,得之你幸,不得你命。你纵容着自己的这种害怕心理,并眼睁睁地看着它日渐膨胀,那些唾手可得的一切最终与你渐行渐远,偶有成功,你也会为可能随之而来的失败惴惴不安,于是你又开始了漫不经心,如此循环往复。
反应过激:害怕失败与冒险的人总是有很多愤怒的理由,常常看什么都不顺眼,排斥一切外在人和事。同样一件事情,就因为你害怕失败与冒险,就会表现出超常或夸张的言行来予以回击。害怕失败与冒险的反应过激情绪已让你忘了该如何坦然地面对生活。
其实,害怕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表现,它还会使你的生理出现变化:当你站在几十层的楼顶边沿,你的肾上腺素会瞬间猛增,这都是你害怕的心理所作用的结果,向你发出了危险的警报。在那个时候你能够做的选择似乎只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听从警报指令,离开危险的楼顶边沿,另一种是选择对其置之不理,即便那有可能为你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一旦你跌下楼顶,那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在做选择之前,你要先确定自己的这种害怕心理是否真的需要克服,因为害怕这种机体所接收到的警报也具有两面性,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有时候是大脑明知那种方式会令你害怕,便选择这种途径来暗示你,而有时候你又不能因为害怕就停滞不前,反而要迎难而上直到达成既定目标。在经历过一些生活的打磨之后,你可能已经不再像最初的时候那么勇敢,而这种害怕失败与冒险的心理却常常会让你错过很多美好。
那么为了克服这种害怕冒险与失败的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害怕心理,你必须把思考的重点更多地放在积极的方面。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做最坏的打算,然后尽最大的努力。把一旦失败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逐一细化,这也是一个弱化失败的过程。即使失败了,地球一样在转动,太阳会照常升起,依然会有爱自己的人,日子还要伴随着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继续过,由此看来,害怕就变得多此一举且不足挂齿了。
2.如果你接收到了害怕传递给你的警报信号,要学会用积极的思维去定义它们。失败的可能的确存在,然而每一次失败同时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这让你更加靠近成功。失败并不会改变你这个人本身,最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由失败所决定的,只有正视自己的害怕心理,才能理性选择通往成功的道路。外界能够给你一些支持与鼓励,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坚定勇敢起来。
3.学会与害怕心理和平共处。如果你害怕失败与冒险的心理向你发出了危险的警报,这能够让你在很大程度上少走弯路,浪费你的精力,做一些无用功。如果它以不同角色出现成为你奋斗旅程中的绊脚石,也要把这当作一种历练,不忘记对自己的鞭策,才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只有学会与害怕心理和平共处,才能不被其控制。
4.别过分依赖早期经验。我们总习惯于用以往的经验来对当下的生活做出判断,然而那并不代表着万无一失。过分依赖早期经验,只会把困难夸张到让你足以畏首畏尾的地步,当然,这也是由于你早期的经历所留下的挫败感过于强烈。我们要正视早期经验与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对自己的制约,并要尽全力去弱化它的势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你害怕的心理始终如影随形,不要去夸饰它,让它保持原有的姿态就好。
如果曾因为害怕失败和冒险而情绪失控,或者为此付出过一定的代价,也不要就此消沉,成功始终在前方,指日可待。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等你准备好,除了害怕失败与冒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控力,用行动去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