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情绪失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负面情绪也会“遗传”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的指挥系统,有时也会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用自己最熟悉、最不动脑子的方式,回应眼前的人和事。所以,当情绪失控的人用自以为是的冷漠语言伤害别人的同时,“听者”的负面情绪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在“说者”身上,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性负面情绪。

人们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关注自己的负面情绪,甚至认为只要揪出了所有的负面情绪,就能迎来正面情绪的曙光。可是,当你沉浸于一个负面情绪的议题里不断深挖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做不仅没有使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反而会让自己心情更加沉重。这是因为,人们的大脑一旦习惯了负面情绪所引发的痛苦,便会不断寻找它所熟悉的感觉,直到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并决定自发地走出这一迷局,开始每天关注自己的正面情绪时,这种局面才会终结。那么,难道人类的大脑更喜欢负面情绪吗?显然不是。

事实上,如果人们总是陷入相同的负面情绪,比如:恐惧、焦虑、猜疑、敏感等。这是大脑在试图寻求一种安全感,让人觉得一切没有发生改变,从而营造一种回到过去、熟悉且安全的环境氛围。大脑不会偏好于某一种情绪,它只会选择最熟悉的情绪,即使是快乐或不快乐的情绪,一旦形成了习惯,大脑就会安心。因为大脑只记得熟悉的情绪,而对于那些不熟悉的情绪,则会选择在最短的时间内忘记,所以当负面情绪成为习惯以后,人们就很容易忽略生活中的那些满足与快乐,发展到最后,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甚至诱发生理疾病。

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大脑开始习惯于熟悉的负面情绪,就会像人们对某种东西上瘾一样,对它欲罢不能。最初的时候,所需要的物质即便得到的很少,也能有强烈的满足感;然而日久天长,大脑习惯了这种刺激之后,便希望得到更多。所以有人认为,大脑与负面情绪的关系同吸毒者和毒瘾的关系并无二致。

如果你的大脑对于负面情绪不再抱有好感,便会向身体传递出关切的信号。之前的状态是,大脑协调身体共同为负面情绪的生存提供了“温床”,而现在本着抵抗负面情绪的初心,你的大脑开始试图改变以往的思考方式,然而你的身体却并未与大脑达成一致,固执地做着与其相反的努力。这就像原本为电脑设定了既定程序,某执行终端也按原有的指令按部就班地操作,然而某一天电脑突然单方面更改了程序,这就必然造成执行终端的混乱,于是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况下,只能不断报错,发出刺耳的警报,就像一个情绪失控的人濒临绝望。

秦芳在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任职,每天繁重的工作已让她不堪重负,下班还要带孩子,难免会觉得力不从心。这天秦芳又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乖巧的女儿特意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谁料手一抖,一杯水全撒在了秦芳的文件夹上,秦芳急着查看女儿有没有烫伤,拉扯间文件全掉了出来,弄湿了大半。秦芳顿时怒不可遏,一把扯过女儿冲着她身上就抡了一巴掌,口中还大声责骂着:“你怎么就这么笨!”女儿被火冒三丈的妈妈吓得瑟瑟发抖,本是一腔爱意却招来责骂,心中满满的委屈,忍不住一边大哭一边结结巴巴地说道:“坏妈妈!坏妈妈!”

妈妈的情绪是孩子“生命的指挥棒”,而孩子的情绪就像一张白纸,基本上是任由妈妈在上面描摹。如果妈妈长期用咆哮、尖叫和怒骂等负面情绪在上面进行创作,孩子的情绪自然也无法保持明朗,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情绪中枢的发育,甚至会造成身体机能器质性的改变,这其中,情绪中枢的改变将是深刻而持久的。

尽管父母们对孩子发火的原因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的急躁实际上足以表明,对于孩子你并没有足够的耐心。

这里所说的对孩子有耐心并不是要求父母放弃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随时随地给予孩子陪伴、呵护,专职料理孩子的一切,与他们形影不离,而是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去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因为当你对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往往就是因为孩子的需求同你对孩子的期望无法达成一致时。

现实也总会告诉我们,耐心是对待孩子不可或缺的特质。也许孩子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同自己的教育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想至此,想必再有多大的怒火也都能找到平息的理由。教育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不能忘了尊重孩子,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能够侧面反映出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那些永远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趾高气扬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父母,不仅习惯了自己的负面情绪,也让自己成了缺乏涵养的人,时间长了,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难免会变得脾气古怪、性情乖张。

每个人在家庭中看似是独立的存在,脾气秉性却难免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更何况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会更多地面对父母,没有分辨能力的他们总免不了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榜样,好的坏的统统收入囊中,而自身无法控制好情绪的父母自然很难让孩子顺从、信服。

之所以说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父母有涵养,是因为他们把孩子当作大人一样看待,注意自己的言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孩子都有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样再面对孩子,才能表现出自然而然的尊重与心平气和。

父母想要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涵养,因为一味地克制自己的情绪最终导致情绪的大爆发,就违背了情绪管理的初衷。父母可以通过多读书、旅行,与积极的人士交流等来提升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的心胸不断开阔,且始终活力满满。父母要趁早明白,为了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涵养,这不仅是培养孩子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佳选择。

2.关于情绪的传说与事实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通常把情绪等同于脾气,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变化是性格使然,发发脾气而已。但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愤怒、焦虑和妒忌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大多是由于平日被自己压抑的情绪甚至是童年时期所留下来的负面影响所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被释放出来。我们只有接受所有的这些负面情绪,去真正地认识它们,才能彻底放下和释怀。

负面情绪是一个负反馈系统,其产生的目的就是要驱使你去做点什么从而消除它,所以负面情绪具有强大的执行力,而积极的、正面的情绪的执行力却远没有这么强大。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有强烈的补充功能,通常表现为人们会反复谈论一个话题以实现“无意识愿望在想象中的满足”,从而疏导郁积的情绪来保持心理平衡,于是我们经常会见到缺钱的喜欢谈钱,缺权的愿意做黄粱梦,缺女人的爱讲黄段子,而情绪失控的人可能是因为缺少自律。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吗?心理学协会的《心理学》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人们儿童时期的经历具有终身效应,如果童年成长于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更擅长管理压力性情绪,也因此更容易拥有稳固婚姻。如果一个人的某一种情感在童年时期受到了伤害,这种情绪就会像组成身体结构中的相应零件受损一样,再也不能触碰,就算外界有相应的信息传递,自身也会开启自我防御机制,这时人们会无意识地选择其他心理来补偿这种情绪的暂时缺失,效果好的会很快地隔离转换达到情绪平衡,或者将自我情绪全部转移,实现自我价值的合理化,而一旦效果不好便很容易会出现情绪失控。可见,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与成年以后的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为此,有意识地重视儿童心理健康,进行适应性情绪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绪会传染吗?答案是Yes。它会通过一个人的姿态、表情、语言传达给其他人一些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到对方——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情绪效应。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心理系教授埃莱妮·哈特菲尔德及她的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身上“感染”给另一个人,这种感染力速度非常快,而当事人也许并未察觉到这种情绪的蔓延。

哈佛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詹姆斯·福勒共同完成了一个“快乐传染”实验。他们发现,快乐情绪能够感染亲友、邻居和室友等人。他们估算,如果社交网络中一个人感到快乐,其朋友和兄弟姐妹感到快乐的可能性也会分别增加9%和14%,室友和邻居的这一可能性分别增加8%和34%。

实践证明,通常情况下,不仅好的情绪具有传染性,负面情绪的传染性要远高于正面情绪。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避免受到负面情绪的侵蚀呢?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品格与心性的修养是远远不够的,多培养自身的理性思维以及自律能力也是极为必要的,此外下面几种方法也不失为处理负面情绪的良策。

1.休息片刻

片刻的休息时间看上去是短暂的,然而就避免发生情绪失控而言却是弥足珍贵的,因为这片刻的休息往往能使境况出现转机。片刻的休息过程中或休息之后,人们也有了一点缓冲时间来处理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理性思考能稍占上风,也许就能看到阳光的一面。

2.暂避导致自己出现负面情绪的地点或者是个人

负面情绪发生时,往往是看谁都不顺眼,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不太对,在这样氛围中负面情绪会不断膨胀,与其继续留在原地暗自悲伤,不如暂时离开让自己出现负面情绪的地点或者个人。这样再认真回头思考一下,也许你就会发现事情真的没有那么严重。

3.转移注意力

出现负面情绪时人的大脑始终把关注点放在让自己敏感的人事上,如果适时地转移注意力,让大脑发现另外的兴奋点,情况也许会不一样。就像当有人跟你说,让你闭上眼睛,脑子里不要去想象一只天鹅,不要想象天鹅,一遍遍地重复,可这个时候你肯定满脑子里都是天鹅。所以出现负面情绪时,你大可去做一点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一本喜欢的书,追一部热播的剧,听一首好听的歌曲,冲个凉水澡,或者去见一见自己喜欢的人,这样你就会发现其实一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4.让负面情绪正确排解

当自己的负面情绪已经发展到不可抑制的程度时,如果再去强行压制它,也许只能起到反作用。这个时候可以先尝试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排解,如果均不奏效,可以先让自己单独待一会儿,事实证明,“我想静静”这种事确实是存在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无人的空旷场合,冲着天空大喊几声,这样怒气可以得到消除,而且不会伤害他人。

除了上述几种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外,色彩对于缓解情绪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颜色对于个人情绪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很多人却并不以此为意。以下就简要介绍一下各种色彩对情绪的影响:

红色能够给神经以刺激,使之产生兴奋信号,鼓舞人的士气,让人产生兴奋激动的情绪。红色也是我国的象征色,对于烘托吉庆的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迎亲、嫁娶以及喜庆的节日中,红色总是充当主角。红色可以让负面情绪的人缓解压力,然而凝视大红色时间过久也是不利的,会影响视力,甚至会产生一种恐怖感。

黄色能够缓解情绪,给人纯净、明快、阳光的感觉,同时可以让人食欲大增。

绿色能够镇定神经,促进血液循环,给人清新、宁静、希望的感觉。还能够降低眼压,解除眼睛疲劳,哭过之后多凝视绿色,有助于促进眼部供血,特别是在安定情绪方面,其作用较为显著。

蓝色具有镇静作用的说法也由来已久,蓝色的灯光可以促进负面情绪的人平复心情。蓝色给人和谐、柔和、深邃之感。

紫色代表着神秘与高贵,给人美好且亮丽之感,可使负面情绪的人感到镇静、安定。

白色给人以明快、纯洁、卫生的感觉,可使负面情绪的人回忆美好。

总之,色彩和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只要用心去探寻色彩的魔力,便可化为己用,来缓解自己或身边人的情绪,不失为一条妙计。

3.情绪不是反应,而是决定

人们通常会走入情绪的误区,认为是别人引起了自己情绪的变化,甚至发生情绪失控,事实上,决定情绪的是认知,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需要越强烈,情绪反应也就越强烈。一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对他人、对自己、对事情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势必会在需求难以满足的时候产生不好的情绪反应,因此学会知足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情绪是对人对事的被动反应,其实这是彻头彻尾地推卸责任,因为情绪其实不是一种被动反应,而是一种自主做出的决定。别人应该如何对待你,那是别人才能决定的事情,你要不要因此大发雷霆,则是由自己所决定的另外一件事情。所以说,情绪之所以可以管理,情商之所以能够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情绪不是反应,而是决定。人们决定如何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也就决定了自己的情绪,可见情绪是从想法中所产生的,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能相应地调节情绪,改变心情。

了解了情绪不是反应,而是决定,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极为有利的。我们可以从当下开始学着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试着改变把情绪的发生都归咎于别人的历史。因为把情绪的责任丢给别人,会造成一个致命的伤害,我们会期望藉由改变别人来够改变自己,而只有别人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我们才能变得幸福。可是,说实话,我们无权介入别人的生命,别人用什么态度对待我们,也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因此这种希望别人改变的逻辑会使自己陷入一个泥沼之中:我希望他改变,而他不改变,我就有挫折感,觉得很沮丧,最后产生抑郁跟绝望的情绪状态。

人们要努力尝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一个人由于对方的某个方面而生气了,那仅仅是因为他自己决定要生气;如果一个人因为对方做出的某件事情而伤心,那也仅仅是因为他自己决定要伤心。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那这个世界想必也就少了许多不悦,而多了几分快乐。

所以,下次因情绪起伏而失去幸福感时,请别忘了提醒自己,情绪是由自己决定的!

既然决定情绪反应的并不是事件本身,不是一种被动的反应,也不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更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一种主动的决定,是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也是我们该如何解释事件,才会决定产生的情绪。那么,我们大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反应。认知上的改变能让人的情绪和想法产生不同的反应,而不同的反应又会带来不同的群体反应和个体反响。所以更多的时候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所谓的脾气性格,而是自己的认知程度,一个人在认知不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必然是迷茫的。

所以,一旦我们受到了外界的某种刺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尽量延迟自己的反应,不要发表言论,也不要做任何评价。很多时候嘴巴都是负面情绪最好的表达工具,而它也常常受负面情绪所累。有自控力的人,即便受到了刺激,也能控制住自己的嘴,紧接着大脑会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或斗争,然后组织出适时适宜的语言,再通过嘴巴表达出来。

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之中把我们的情绪暴露无遗,没有经过理性分析、处理,就脱口而出或一意孤行,那就等于放弃了自我控制,陷入了外界环境桎梏之中。如此一来,你就已不再是真正的自己,而成了一个任由环境摆布的小丑。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先用理智去思考问题,考虑一下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冲动行为。

认识到情绪不是反应,而是决定,是提高自控力的前提。因为很多时候人的思想观念都是可控的。情绪可以管理,就是因为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去剔除自己的观念中不成熟的部分,并努力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人们常说本性难移,然而情绪却并非如此。这一说法用“费斯汀格法则”就可以轻松做解:人们的生活只有1/10是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构成的,而其余的9/10则都取决于自己对所发生的事情做出怎样的决定。所以,情绪失控的人,往往是因为各种负面情绪在心中压抑得太久,这种情绪的外在表现就是对自己的不满以及对外界控制的失败。

4.你的情绪从来不会撒谎

相同的情绪可以不断积累,但不同的情绪却无法自然消失。诸如,在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压抑了自己的情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相同或类似的情绪积累起来,久而久之,到了实在无法排解的时刻终于爆发出来,这种爆发实际上并不是当下的情绪所作用的结果,而是很多同类的情绪长期积累所造成的。人的情绪从来都不会说谎,为此人们要及时认识到负面情绪的危害,尽可能地在第一时间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否则情绪便会暗藏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伺机而动。

情绪反应的是人们心底里最确切的想法,人们真正感受到与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直接表现出来的不成正比。人们的情绪永远不会撒谎,它是人们思想的显示屏,人们的行为有时候还可能违背真实意愿,但情绪不会。所以妄图忽视、压抑自己的情绪都是不科学的,只有正视它,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地管理它,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都知道,有个词叫“无明火”,是说发脾气的时候,不清楚生气的缘由,莫名其妙就怒火中烧,所以也很难进行排解。也可能有人问,相对而言,是否也存在着“有明火”呢?是啊,如果知道自己发火的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然而这样实践起来似乎也较为困难,因为发火常常只是人们实现自己某种愿望的手段罢了。

可是难道情绪说来就来,人们就只能被动接受,听之任之了吗?这显然是不对的。既然人们很难控制内在情绪的发生,就要学会化解情绪,把情绪扼杀在摇篮里,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努力才能达成。例如,别人打了你一下,你无法控制愤怒、委屈、恐惧等情绪的产生,只能选择接纳,但对外,你却可以采取应对措施,可以躲避,可以什么都不做等等。

一个人如果觉得轻松、愉悦,说明自己的情绪正指引着自己接受积极的观点,进行正能量的活动,使自己不断朝向既定的目标、梦想和愿望迈进。而一个人如果觉得难过、郁闷,就说明自己的思想、行为正偏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和愿望,自己的情绪发出了信号,只有及时注意,合理调整,才能重拾快乐与美好。

情绪时刻提醒着人们去多接触积极、正能量的思想,提醒自己适时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调节生活状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快乐、幸福。

5.正视你的那些破坏性情绪

破坏性情绪是指对己对人都有害的情绪,这一说法表面上看来浅显易懂,实际上却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里面。客观来说,破坏性情绪引发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它们是形成人类心智的大脑反应,对人类的生存来说功不可没。情绪不仅是大脑对情景的反应,也是对事情的决定,那么如果这种情绪是单纯破坏性的,基于进化论的理论下,理应被逐渐淘汰,最后消失。既然情绪经历进化而留存至今,说明情绪有不可被消灭的存在价值。然而现如今,人们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破坏性情绪并不利于生产生活。

我们已经确定了什么是破坏性情绪,也探究了它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考虑一下,是否有破解这种情绪的锦囊妙计?这样的锦囊是什么?我们应该寻找的是化学药品、手术、基因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此外,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有可能完全地、一劳永逸地摆脱破坏性情绪。

在人际交往当中,最常见的破坏性情绪之一当属愤怒,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拒绝、责骂、批评、迁怒于他人,有时也会出现冷眼相对、爱答不理,以沉默和其他消极回应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况。

如果人们出现了上述任意一种愤怒的表现形式,其身体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紧缩反应,并存在着转变为惯性模式的可能,而此模式一旦形成,生命体征便会由于长时间的代谢不良出现自毁。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愤怒是一种带有强烈的自我破坏性质的情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破坏性情绪并不容易被人察觉,因为愤怒的另一种身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保机制,紧缩反应是人们用来规避二次伤害的工具,尽管这常常得不偿失。

人们在孩童时期对于母亲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往往需求十分迫切,这一时常被人忽视的方面,却对人们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的关爱是积极的、设身处地的,能够给予我们足够的关注度与安全感,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对母亲产生肯定与赞美,否则便会产生心理阴影和不可言说的愤怒,而这些都将是成年后出现破坏性情绪的源泉。

这种破坏性情绪积蓄在心就会成为情绪失控的导火索。成年后我们会无意识地把这种破坏性情绪作用在亲密关系的另一方身上——常常对他人期望过高,有很多要求,一旦不遂己愿便怒不可遏,还患得患失,对他人不信任,让亲密关系难以维系。

具体表现为,更愿意听到积极、正面的言论,对于批评意见很是排斥,甚至对方稍微出现这方面的倾向就会神经过敏。一旦我们获取到自己并不认同的言论,便会唤醒积蓄在心的破坏性情绪,紧接着便开启了自我封闭机制,用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很多情况下我们或多或少也能感知到自己的这种情绪,于是就会试图压抑、克制它,合理的调解能够使破坏性情绪逐渐消解,不合理的抑制却常常会导致情绪失控。

总之,破坏性情绪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情绪,它既无理性可言,又带有愚昧的偏激色彩,既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又不利于个人发展。例如,人们遭遇了职场的失意,可能会颓废一段时间,也就面对现实东山再起了,可是拥有破坏性情绪的人却容易迁怒于别人,甚至会发生极端行为,危害他人利益。此外,具有破坏性情绪的人在集体中常喜欢盲从跟风,而这种行为从小处说会对集体利益造成损害,从大处说极易将正常的爱国心理、民族情绪,放大夸张为一种不健康的仇恨,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要想消除破坏性情绪就要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习和提高素质方面,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增强其理性意识,才能消除诱发破坏性情绪的不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