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本序(1)
- 老人与海(译文名著精选)
- (美)海明威
- 4215字
- 2018-05-14 11:13:12
一九五〇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郊区他的别墅“观景庄”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是一部写“陆地、海洋与天空”的长篇小说[1]的第四也是结尾的部分),到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八周。四月份开始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由于原文全文仅两万六千多字,只好算是一篇中等长度的中篇小说,而且故事完全是独立的,才考虑到单独先发表的问题。利兰·海沃德[2]建议请《生活》杂志先在一期上刊出全文。一九五二年三月初,海明威寄出原稿时,在附致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编辑的信中谈到了这些打算,并说“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批评意见”[3]。原来在海明威上一部小说《过河入林》发表后,评论家们评价不高,有的甚至很苛刻,认为他的文才已经枯竭了。
一九五二年九月,《生活》周刊刊出了《老人与海》的全文,售出了五百三十一万多份,后来的单行本也很快销到了十万册。书评家和评论家们一致好评,亲友及读者纷纷来信祝贺。本书终于使海明威获得了一九五三年度的普利策奖金,并且主要由于它的成就而荣获一九五四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帆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但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一九三六年,海明威曾在《老爷》杂志四月号上发表一篇不长的通讯,名为《在蓝色海洋上》,就是报道这件事的。十五年后,他一气呵成地写成了这部小说[4],出版后评论家们就纷纷指出这简单的故事富有象征意味,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尽管海明威在一九五二年九月十三日致侨居意大利的美国艺术史家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写道:“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说。”但他又说过:“我试图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真实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5]的确,从书中很多内证来看,作者显然有意煞费苦心地把多层次的涵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
首先,拿这故事本身来说,这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作者在这里跳出了早期作品中的那个“人被一个敌意的宇宙毫无理由地惩罚”[6]的自然主义命题。《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在大战中肉体受到创伤,不能像正常的人那样跟他所爱的人相爱,最后只能认命,说一句:“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雷德里克·亨利,逃脱了战火的摧残,却眼看爱人难产身亡,无能为力,只能像跟石像告别那样离开了她的尸体,走向雨中。他们在厄运面前,至多表现得能“勇敢而富有风度地忍受”而已。老人圣地亚哥呢,尽管一开头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认为“倒了血霉”,而别的渔夫都把他看做失败者,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食,得靠那男孩给他送来,然而他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第八十五天上决心“驶向远方”去钓大鱼。等到真的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明知对方力量比他强,还是决心战斗到底。“我跟你奉陪到死,”他说,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等到鲨鱼一再来袭时,他用尽一切个人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尽管结果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老人在第一条鲨鱼咬去了大约四十磅鱼肉后想:“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道出了本书的主题。从这方面看,本书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海明威忠于他一贯的写作方法,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行动,诸如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出海后如何下饵,鱼上钩后如何跟它周旋,最后如何把它杀死了绑在船边,以及如何和一条条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都丝丝入扣地用白描手法细细道来,使这些外在的事件表现出内在的涵义,不用解释,也无说教。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心灵的尊严,而又没有把心灵两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7]作者的手法在这里确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海明威在原来的故事中加了一个男孩。他五岁起就常陪老人一起出海钓鱼。但这次老人是独自出海的。他最后在深夜回进了港,系好了小船,回窝棚摸黑上了床。第二天早晨,男孩来找他,作者通过男孩的眼光,看见有个渔夫在量那死鱼的残骸,从鼻子到尾巴足足有十八英尺长,这一点烘托出老人这次捕鱼活动是多么了不起。随后老人和男孩计划用旧福特牌汽车的钢板来改制鱼叉的矛头,再一同出海,这加强了本书的乐观色彩,而老人的精神胜利还表现在末一句“老人正梦见狮子”中,因为作者在本书中屡次提到老人回忆年轻时看到非洲的海滩上有狮子出没,通过狮子来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这男孩马诺林除了用同情和崇拜来使读者觉得老人的伟大以外,还提供了作者当时极感兴趣的另一更复杂的主题:回归。[8]男孩带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见到他过去的自我。所以,独自在海上的那三天里,他经常念叨着:“但愿那男孩在这儿就好了。”每说一遍,他就能重振精力来应付这艰苦的考验。小狮子也起着这同样的作用,他“爱它们,如同爱这男孩一样”。
其次,这是一部希腊古典悲剧类型的作品。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9]。老人圣地亚哥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常说的“我出海太远了”。因为出海远,才能钓上大鱼,因为鱼过分大,才被它拖上三天,杀死后无法放在小船中,只能把它绑在一边船舷外,于是在长途归程中被鲨鱼嗅到了血腥味,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向死鱼袭击,把鱼肉都咬掉,只剩下一副骨骸。这就是古典悲剧主人公所必然会受到的报应。所以当第一条鲨鱼来袭时,作者写道:“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鲨鱼一到,老人和鱼合二为一,同样成了牺牲者。这是老人的意志和一切反对他的强大力量之间的搏斗,而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敌对力量的代表,成为复仇之神。这是不可避免的命运,而老人正是他自己的悲剧的制造者。
老人杀死了大鱼,把它绑在船边时,看来他是胜利了,但他知道要有报应。所以他说过:“如果有鲨鱼来,愿天主怜悯它(指这条大鱼)和我吧。”这捕鱼的经过,加上后来老人和鲨鱼搏斗的过程,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10]中所说的行动。而杀死大鱼后更清楚地显示了他这行动是犯了致命的错误,他必然要受到惩罚。
同时,根据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所述,“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这些力量决定悲剧人物追求的各种目的。”[11]“于是个人的行动,在特定情况之下,力求实现某一目的……势必会引起和它对立的激情来反对自己,因而导致难以避免的冲突。”[12]所以本书又可被看作两个致命地彼此冲突的目的或存在的悲剧。那大鱼也是这悲剧中的一个主人公,它失败了,被杀了,但是还得挨到被鲨鱼残害的命运。老人看来胜利了,但知道要受到报应。整个搏斗过程中,老人明明知道双方都在绝对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它选择的是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我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不过它似乎很镇静,他想,而且在按着它的计划行动。”正因为老人对鱼的行动理解得这么清楚,他才对它怀有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但另一方面却接着这样想:“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但接着就埋怨起自己来了:“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因为尽管“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他所追求的目的是绝不动摇的。
本书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做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第一次是老人钓上了大鱼时开始的,他和小船被鱼拖着走,把钓索勒在背上,感到疼痛(喻指耶稣扛着十字架上髑髅地[13]),才用一只麻袋衬垫在钓索下(耶稣身上穿着袍子),而紧扣在头上的草帽把额部勒得好痛(耶稣头上戴着荆冠),双手被钓索勒得出血(耶稣手上钉着钉子)。而出海前男孩给他送来的吃食,喻指耶稣的“最后晚餐”。
第二次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是从鲨鱼来袭时开始的。他用鱼叉扎死了第一条来犯的鲨鱼。后来,等他看到另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时,不禁“Ay”了一声。作者描述道:“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声音。”这不是明白无误地表示老人又被钉上了十字架吗?
再说,圣地亚哥这名字是圣雅各在西班牙语中的拼法。圣雅各原是个渔夫,是耶稣在加利利海滨最早收的四门徒之一。所以老人同时也具有耶稣的门徒或一般谋求圣职的信徒的身份。他在钓鱼过程中一再吃生鱼肉,喝水,这喻指信徒领圣餐。鱼肉代表圣饼,基督的肉体。老人一声声叫唤那伟大的棒球明星迪马吉奥的名字,拿他当圣徒看待。最后老人回到家,摸黑躺下。作者写道:“他脸朝下躺在报纸上,两臂伸得笔直,手掌向上。”耐人寻味的是海明威没有写明这两臂是朝上伸出(这是教士领受圣职时的姿势),还是向两旁伸出(这是基督被钉十字架的姿势)。作者分明暗示这主人公是人又是神,兼有人性和神性的双重身份。
本书开头时提到老人曾一度八十七天没捕到鱼。根据耶稣的事迹和基督教的节期来看,这个数字似乎含有深意在内。按耶稣受洗后,曾被圣灵引到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受到魔鬼的试探。[14](本书开头描写老人双手上由于用绳索拉大鱼而留下的刻得很深的伤疤时,作者特意写道:“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这无鱼可打的沙漠即喻指“旷野”。)这四十天加上基督教大斋期的四十天再加上复活节前的“圣周”那七天,刚好是八十七天。这次老人在海上一连八十四天没打到鱼,接下来在海上待了三天,刚好等于基督从受难到复活那三天。老人在这三天中经历了大磨难,最后获得精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