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
- 孙冬虎 许辉
- 6270字
- 2021-03-26 19:55:36
第一节 历代政区沿革的基本脉络
尹钧科《北京建置沿革史》等著作,揭示了北京地区历代行政区划的主要格局和置废情形。以此为基础,本节简要勾画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
北京地区有确切文献记载的政区设置,应从至少在商朝后期就已存在的蓟国开始。西周初年武王伐纣之后,立即“褒封”黄帝或尧帝的后人于蓟,其国都蓟城在今北京广安门一带,这是外来的周人对古永定河流域旧有部族的承认。稍后周成王封召公奭于燕,其地在今房山区董家林附近。大约在西周中后期,强大的燕国吞并了弱小的蓟国,并将国都迁到了蓟城,北京地区尽在燕国辖境之内。春秋后期,燕国在边远地区设郡、县,起初一县领若干郡,后来变为郡大而县小。战国后期,燕国击退东胡,在北部边界修筑长城,并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拒胡。这是北京地区正式设郡之始,为此后的地方行政建置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秦军攻破燕都蓟城。二十三年(前224),以蓟城为治所置广阳郡。二十五年(前222)再破辽东,燕国灭亡。秦朝除新设广阳郡之外,在燕国故地沿用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广阳、上谷、渔阳三郡所领蓟县、良乡、军都、居庸、渔阳等县,在今北京市辖境。西汉时期郡国并行,汉高祖于蓟城置燕国,昭帝元凤元年(前80)改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前73)又改广阳国,领蓟、广阳、阴乡、方城四县。此外,上谷郡十五县中的军都、居庸、夷舆三县,渔阳郡十二县中的渔阳、狐奴、安乐、平谷、路县、厗奚、犷平等县,涿郡二十九县及侯国中的良乡、西乡二县,均在今北京市境内。勃海郡所属安次县,亦与今北京市东南边缘相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在全国置十三刺史部,幽州刺史部是其中之一,但它还只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后,大量更改郡、国、县名。东汉恢复州、郡、县三级制,建武十三年(37)将广阳郡并入上谷郡,永元八年(96)复置广阳郡,领蓟、广阳、昌平、军都、安次五县。另外,上谷郡所领八县中的居庸县,渔阳郡所领九县中的渔阳、狐奴、安乐、潞、平谷、虒奚、犷平七县,涿郡七县中的良乡县,均在今北京市境内。东汉时期的幽州刺史已经以蓟城为固定治所,变为管辖广阳、上谷、渔阳、涿郡的一级政区。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复九州之制,幽州遂废。
三国魏文帝复置幽州,明帝太和六年(232)于蓟城置燕国,领蓟、安次、昌平、军都、广阳五县;又有渔阳郡领渔阳、潞、安乐、泉州、雍奴、狐奴(后废)六县。除安次、泉州、雍奴三县外,其余诸县与涿郡良乡县、上谷郡居庸县都在今北京市境内。西晋将幽州移治范阳(今涿州),于蓟城置燕国并将渔阳郡废入,燕国由此领有蓟、安次、昌平、军都、广阳、渔阳、潞、泉州、雍奴、安乐十县。上谷郡居庸县,范阳郡良乡县,亦在今北京市境内。平谷县被废。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先后拥有幽州地区,在蓟城或设燕郡、或设燕国,领县不尽相同,其余郡县也几经变化。后赵石勒在潞县以北复置平谷县,前燕慕容儁一度以蓟城为都。
北朝时期,北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幽州治蓟城,所领燕郡之蓟、广阳、良乡、军都、安城五县,渔阳郡之潞县;燕州上谷郡之居庸县;安州密云郡之白檀县,都在今北京市境或部分相涉。东魏天平年间(534—537),东燕州及所领郡县从居庸关外内徙,寄治幽州军都县内。元象元年(538),安州及所领郡县从古北口外内徙,寄治幽州北界。北齐实行道、州、郡、县四级制,于蓟城置东北道行台。天保中(550—559)大规模省并州、郡、县,涉及幽州、东燕州、安州及所领郡县。北周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今北京市境内有幽州燕郡蓟县、良乡县,渔阳郡潞县;玄州燕乐郡密云、燕乐县;燕州昌平郡万年、昌平县。
隋文帝时实行州县二级制,今北京地区有幽州、玄州。开皇初徙玄州于无终,其故地改置檀州。炀帝时改州为郡:幽州改涿郡,所领九县中的蓟、昌平、良乡、潞县;檀州改安乐郡,领燕乐、密云二县,均在今北京市境;玄州改渔阳郡,渔阳县(今天津蓟县)西北境为今平谷之地。唐朝实行道、州(郡)、县三级制。幽州总管府、大总管府、都督府、大都督府的升降变换及相应辖域的改变,州改郡、郡改州的变化,州、郡、县的新置及省并,大批羁縻州县的内徙及安置等,使政区沿革变得相当复杂。至唐后期,今北京地区的政区格局表现为:幽州大都督府(曾改范阳郡),领蓟、幽都、广平、潞、昌平、良乡、武清、永清、安次(以上三县在今北京市外)九县。幽州城始有蓟、幽都二县并治。檀州(曾改密云郡)领密云、燕乐二县。在今顺义地置归顺州(归化郡)及怀柔县,后演变为顺州。蓟州(渔阳郡)之渔阳县西北部和三河县之北部,为今平谷区大部和顺义区东部之一部分。今延庆县地,唐属妫州(治怀来老城)妫川县,唐末置儒州。五代后梁时,割据幽州的刘仁恭置玉河县。后唐天祐十年(913),李存勖灭刘氏父子,幽州地区归于后唐。
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瑭将幽蓟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天会元年(938)升幽州为南京,又号燕京,建为陪都。从此,幽州由地方行政中心上升为陪都。辽实行道、府、州、县四级制,升幽州为南京后,置南京道、幽都府,后改析津府,又废蓟县为蓟北县,后改析津县;改幽都县为宛平县。早在太祖初年,已置行唐县。太平年间(1021—1031),置漷阴县。辽代后期,析津府所领析津、宛平、昌平、良乡、潞、安次、永清、武清、香河、玉河、漷阴十一县,顺州及怀柔县,檀州及密云、行唐县,与今北京市相关。今平谷区为蓟州渔阳县地,延庆县为西京道之儒州及缙山县地,怀柔北部山区为中京道北安州之兴化县地。北宋末年与金相约南北攻辽,宣和四年(1122)金人将空城南京以及山前六州交予北宋,宋置燕山府路及燕山府统之。
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人复取幽燕之地,于燕京置燕京路、析津府。金代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贞元元年(1153)自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之号,遂改燕京为中都,改析津府为大兴府,燕京路改中都路。金中都成为北半个中国的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向幽燕之地转移的标志性事件。同年于潞县置通州,次年改析津县为大兴县。大定年间置万宁(后改奉先)、宝坻、平峪三县。后废行唐、玉河二县,改顺州怀柔县为温阳县。这样,金代中都路统大兴府,领大兴、宛平、昌平、良乡、漷阴(以上在今北京市境)、安次、永清、宝坻、香河、武清十县。此外,通州潞县,涿州奉先县,顺州温阳、密云县,也在今北京市境内。今延庆县在金代属西京路德兴府缙山县,崇庆元年(1212)升为镇州;怀柔北部山区则属中京路兴中府兴州宜兴县地。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改中都路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世祖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路为中都路,并在中都城东北郊建设中都新城。八年(1271)改国号为元,九年(1272)改中都新城为大都,中都路随之改称大都路。元大都崛起为统一国家的首都,标志着全国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幽燕之地,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至元十三年(1276)升漷阴县为漷州,二十七年(1290)改奉先县为房山县。延祐三年(1316)升缙山县为龙庆州,由上都路改隶大都路。元代省温阳县而存顺州;分密云县置檀州,其下新置怀柔县。大都路隶属于中书省,下领府、州、县。大兴府,直领大兴、宛平、良乡、永清、宝坻、昌平六县。府下辖十州十八县:通州(领潞县、三河县)、涿州(领范阳、房山县)、霸州(领益津、文安、大城、保定县)、蓟州(领渔阳、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县)、漷州(领香河、武清县)、顺州、檀州(领密云、怀柔县)、东安州、固安州、龙庆州(领怀来县)。其中,大兴、宛平、良乡、昌平,通州潞县,涿州房山县,蓟州平谷县,漷州,顺州,檀州密云、怀柔县,龙庆州,在今北京市境内。
明代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攻取元大都,随即改名北平,置北平府,并降顺、东安、固安三州为县属之。同年废龙庆州;省密云、怀柔县入檀州,寻复置二县,后又废怀柔县,至十三年(1380)才得以复置。洪武二年(1369),置北平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十年(1377)废平谷入三河县,十三年(1380)复置。十四年(1381),降漷州为县,改属通州。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这是今天的北京得名之始,称行在,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罢北平布政使司,诸府、州、县直隶北京行部。十二年(1414),置隆庆州、永宁县。十八年(1420)北京宫殿建成,遂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部。洪熙、宣德年间朝廷有还都南京之意,仍以南京为京师,称北京为行在。正统六年(1441)正式定都北京,复以北京为京师。明之京师,亦指京畿地区,又称北直隶。正德元年(1506)升昌平县为州,割顺义、怀柔、密云三县隶之。三年(1508)降昌平为县,九年(1514)复升为州,领县如故。隆庆元年(1567)改隆庆州为延庆州,直隶京师。明代顺天府隶属于京师(北直隶),下领五州、二十二县,即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漷县、宝坻、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房山、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蓟州、玉田、丰润、遵化、平谷。其中,大兴、宛平、良乡、通州、漷县、房山、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二州九县,以及延庆直隶州及其所领永宁县,都在今北京市境内。今怀柔北部山区,明代为蒙古朵颜部驻牧地。
清代行政建置多沿明旧,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后改为县由府直属的三级制。北京仍称京师,但政区意义上的京师(北直隶)改为直隶省,顺天府仍旧。顺治十六年(1659)省漷县入通州,省永宁县入永宁卫。康熙十五年(1676)升遵化县为州,改为直属顺天府。二十七年(1688),于顺天府置东、西、南、北四路同知(厅),分辖若干州县。三十二年(1693),延庆州改属宣化府。雍正初,割顺天府属玉田、丰润二县改隶永平府。六年(1728),通州、昌平、涿州、霸州、蓟州属县改为顺天府直属,各州不再领县。九年(1731)于宝坻县梁城所置宁河县。乾隆八年(1743),升遵化州为直隶州,领玉田、丰润二县;平谷县直属顺天府。清代顺天府上统于直隶省,下领五州十九县,即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宝坻、宁河、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大城、保定、蓟州、平谷。其中,西路厅(驻卢沟桥拱极城)辖大兴、宛平、良乡、涿州、房山;南路厅(驻黄村)辖固安、永清、东安、霸州、文安、大城、保定;东路厅(驻通州)辖通州、三河、香河、武清、宝坻、宁河;北路厅(驻沙河巩华城)辖昌平、顺义、怀柔、密云、平谷。顺天府州县在今北京市境者,与明代相同。今怀柔北部和延庆东北部山区,在清代为承德府滦平县地和独石口厅地。清末推行新政,北京城内始划分为若干警巡区,计有内左一区至内左四区,内右一区至内右四区,中一区,中二区,外左一区至外左五区,外右一区至外右五区,这是后来北京城市分区的雏形。
民国年间的地方行政制度,为省、道、县三级制。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仍为国都。民国初年,顺天府仍属直隶省,所领州县一如清代。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为县,直隶于省。三年(1914),直隶省分为津海、保定、口北、大名四道。五月,顺天府划为独立区域,不再属直隶省管辖。文安、大城、新镇(保定县改名)、宁河四县划归津海道后,顺天府所领二十县为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安次(东安改)、涿县、房山、霸县、武清、通县、三河、香河、宝坻、昌平、顺义、怀柔、密云、平谷、蓟县。十月,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亦称京兆特别区或京兆尹,简称京兆,直隶于中央政府,原领各县不变。其中,大兴、宛平、良乡、房山、通县、顺义、平谷、怀柔、密云、昌平诸县,以及口北道所辖延庆县,在今北京市境内。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务院,这是北京建市的开端。北平特别市的行政区域,东至东坝、定福庄,西至香山、田村,南至南苑,北至清河,大致与清代步军统领衙门所辖区域相当。同时,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废京兆与各道,原京兆地方所属二十县尽归河北省管辖。1930年,北平特别市降为北平市,为河北省辖市。北平市辖内城六区,即内一区至内六区;外城五区,即外一区至外五区;郊区四区,即东、西、南、北四郊区。抗战胜利后,北平四郊析为八区,称郊一区至郊八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曾在根据地和游击区建立若干抗日民主政权,称为联合县,根据斗争形势不断调整和变化。1947年,北平北部山区曾设四海县,属察哈尔省。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将东至通州、西至门头沟、南至黄村、西南至长辛店、北至沙河的军管区域划分为三十二个行政区,其中城区十二区,郊区二十区。6月调整为二十六区,7月又并为二十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自9月27日起,北平改为北京,定为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1950年4月,北京市所辖二十区合并为十六区。1952年6月,第一区更名东单区,第二区更名西单区,第三区更名东四区,第四区更名西四区,第五区撤销,第六区更名前门区,第七区更名崇文区,第八区更名宣武区,第九区撤销,第十区更名东郊区,第十一区更名南苑区,第十二区更名丰台区,第十三区更名海淀区,第十四区撤销,第十五区更名石景山区,第十六区更名门头沟区。9月撤销宛平县和门头沟区,设立京西矿区。1956年3月,河北省昌平县划归北京市,改为昌平区。1958年3月,河北省大兴、通县、顺义、良乡、房山五县划归北京市。5月,撤销前门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崇文、宣武二区;撤销石景山区,其行政区域并入丰台区;撤销东单、东四二区,合并成立东城区;撤销西单、西四二区,合并成立西城区;撤销通县和通州市,合并成立通州区;撤销良乡、房山二县,合并成立周口店区;撤销大兴县、南苑区,合并成立大兴区;撤销顺义县,改置顺义区;将东郊区改名朝阳区,京西矿区改名门头沟区。10月,将河北省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四县划归北京市。至此,形成了今北京市的行政辖区。其后的主要变化是:1960年初,撤销昌平、顺义、通州、大兴、周口店五区,恢复县建制,周口店区改名房山县。1963年6月,设石景山办事处(区级)。1967年8月,撤销石景山办事处,设立石景山区。1974年8月,设石油化工区办事处。1980年10月,撤销石油化工区办事处,设立燕山区。1986年11月,撤销房山县与燕山区,合并成立房山区。1997年4月,通县改为通州区。1998年3月,顺义县改为顺义区。1999年9月,昌平县改为昌平区。2001年1月,大兴县改为大兴区。2002年4月,怀柔、平谷二县分别改为怀柔区、平谷区。2010年7月,崇文区并入东城区,宣武区并入西城区。至此,形成了北京市辖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门头沟、房山、通州、大兴、顺义、昌平、怀柔、平谷十四区与密云、延庆二县的行政区划格局。
北京历代建置沿革显示,古蓟城始终是华北平原北部的主要行政中心。从先秦燕国之都到汉魏以后的幽州治所,以至隋唐的涿郡、范阳郡,蓟城都是国都、州治、郡治。辽代以后从陪都渐升首都以至如今,已经延续了近千年。唐建中二年(781)废燕州辽西县,改置幽都县并还治幽州城燕州旧署。此后,蓟县、幽都县并为幽州城的依郭县。辽相继改蓟县为蓟北县、析津县,又改幽都县名宛平县,二者并为辽南京的依郭县。金改析津县为大兴县,宛平县依旧。历元、明、清直至民国前期,大兴、宛平二县长期依郭京师,在历史上相当罕见。以今北京市各区县为单位,各地政区建置的变化(如名称、治所的变更)繁简有差,以房山、昌平、密云、通州、延庆、顺义及原宣武区最为复杂。肇始于清末北京的警巡区虽然还不是行政区域,却为1928年以后各“区”的设置准备了一个具有城市特点的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