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
- 孙冬虎 许辉
- 2163字
- 2021-03-26 19:55:37
第二节 先秦时期政区系统的奠基
地域分区的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部落之间对各自势力范围的界定。天下分为十二州或九州之说,产生的历史影响尤其深远,北京地区所在的幽州即为其中之一。
《汉书·地理志》云:“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尧遭洪水,襄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通典》称:“昔黄帝方制天下,立为万国。……及少皞氏之衰,其后制度无闻矣。若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创制九州,统领万国。至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使禹平水土,还为九州,如旧制也。舜摄帝位,分为十二州,故《虞书》云‘肇十有二州’,是也。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无论始自黄帝还是颛顼,古人认为五帝时期已有“九州”之分,随之出现了最初的沿革过程。关于“肇十有二州”,孔安国传:“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换言之,十二州中的“幽州”是九州中的“冀州”分化而来。“州”的本义是“水中可居之地”。在泛滥的洪水威胁下,上古先民们奔向较高的陆地居住,天下形成了抽象意义上的九处或十二处被洪水环抱的居住区域,这就是所谓九州或十二州。这个本义后来被“洲”字代替,“州”则成为行政区域或地理区域的通名。大致看来,上古初设九州,舜时增为十二州,禹时复为九州。但“九州”并不是真正实行过的行政区划系统,而是古人对天下大一统理想的寄托,后来更是成为华夏疆土的代称。《尔雅·释地》称“燕曰幽州”; 《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云“北方为幽州,燕也”。它们提到的幽州,即指今北京及河北北部地区。
西周初年武王伐纣之后分封的蓟国和燕国,是北京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行政建置的发端。《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礼记·乐记》则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关于蓟国之主究竟是尧帝还是黄帝的后裔,《史记》与《礼记》互有差异。周武王对蓟国的“褒封”,正像汉儒何休所云:“有土嘉之曰褒,无土建国曰封。”这就意味着,古代圣王的后裔们在西周之前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周武王只是对这些方国的存在予以名义上的承认而不是让他们建立新的封国。蓟国之始无疑也在西周之前,北京地区出现政区建置的年代由此至少可以上推到商朝后期。根据《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以及今人研究,蓟国之都蓟城位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此外,《史记》笼统地把燕、齐等国的分封记载于武王之下,是将周初得以分封诸国之功完全归于武王克商的反映。近人王国维指出:“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置三监而去,未能抚有东土也。逮武庚之乱,始以兵力平定东方,克商践奄,灭国五十。乃建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召公之子于燕……”可见,分封燕国是周成王之事,时在褒封蓟国数年之后。1986年在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发现了古城遗址,学界断定其地为西周初年的燕国都城。大约在西周中晚期,日益强盛的燕国吞并了逐渐衰微的蓟国,“乃并蓟居之”,把都城从董家林一带迁到蓟城。
春秋战国时期,“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其疆域包括今北京全境、天津北部、河北中北部及辽宁大部分地区,向东北延伸到吉林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燕国北部的山戎势力强大,时常南下骚扰掳掠燕、齐、赵国北部地区,对燕国的威胁尤其严重,迫使燕国一度向南迁都到河北临易。《大清一统志》载:“易县故城在雄县西北十五里(今为容城县古贤村),汉置县。本燕故邑也。《世本》:燕桓侯徙临易。……《寰宇记》:归义县(故城在今容城县东北)东南十五里有大易故城,是燕桓侯之别都。”在战国七雄中,“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北有山戎侵扰,南面受制于齐,此后又将都城由临易北迁。良乡县(治今房山区窦店古城), “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郡”。易州东南的武阳城(今河北易县东南约二十里武阳台村), “故燕之下都也。……亦谓之古燕城”。这样,西周时期已经作为都城的董家林古城、蓟城,再加上春秋战国时的临易、中都(良乡)、下都(武阳城),构成了燕国历史上的五都。与中都、下都相对应的“上都”,应当就是作为燕都历时最长的蓟城。
春秋时期,地方政区建置出现了郡、县,这是秦代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先导。春秋之前,县大于郡。《逸周书》云:周天子治下的土地“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期,变为郡大于县,即如《战国策》所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燕国在北部边境修筑了造阳(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附近)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老城)的长城,并在这道防线以南“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从郡与县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看,燕国诸郡之下亦当分设若干县。自秦代以后,郡县或州县成为我国政区系统的骨架,县则是最基本也最稳定的政区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