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开门见山在学而篇第一句1.1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自己,确实是让人感觉不舒服、很不爽、很恼火,如何做到“不愠”呢?大概只有通过“学而时习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升思想境界,还有就是“有朋自远方来”,带来远方的人生智慧,开解自己,升华自己了。
在学而篇的结尾句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当时分析,属于呼应首句。
本句话中,前半句与1.16的前半句相同,都是说“不要总担心、总惦记、总忧虑、总在意别人不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后半句一个是强调“患不知人也”,“需要忧患的是不了解对方、别人”;一个是强调“患其不能也”,“需要忧患的是自身能力的欠缺”。这两句话合起来理解,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前提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金子”,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别的金子”,善于换位思考、体恤对方、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你渴望别人了解、理解你,首先你要谦虚潜心去了解、理解别人。心与心的距离有多远?善解之间。
邢昺说:此章勉人修德也。言不患人不知己,但患己之无能。
朱熹说:凡章指同而文不异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异者,屡言而各出也。此章凡四见,而文皆有异。则圣人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朱熹说“凡四见”,学而篇首句、尾句,加这句,算三处,加上卫灵公篇15.19“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朱熹认为,孔子于此一事多次强调,意在叮咛。
李零则从本句中看出的是:“孔子老说,他不怕人家不了解他。他这么说,如果是自己给自己打气,还可以理解,但总是念念叨叨,就让人有点怀疑。因为至爱就是不自知其为爱,至高就是不自知其为高,忘者得之,好像生物本能一样。动物行为学家说,动物比人更真诚,对人的报答也超过人,主要就是,它们的感情是发自本能。一个人如果真的不在乎名,就不必老挂在嘴边。挂在嘴边,就还是放不下。其实,从内心世界看,孔子对生前身后之名,特别是身后的名,还是非常看重。人家不了解他,让他备感孤独。参看下14.35和下篇15.20。”
姑且算李教授慧眼识珠,孔子非常在乎身后之名,历史上很多士大夫也在乎,因为在乎身后“历史功罪”的凭说,活着的时候多加收敛,三省吾身,加强道德自律和修养,这个不好吗?如今的很多居位之人倒是不在乎身后之名,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自家私利恣意妄为、腐化堕落、贪图财色,查处曝光一个让人民群众大跌眼镜一回,莫非不是有位之人不重身后之名的后果?血缘祖宗和文化祖宗都不放在眼里,身后之名也不放在心上,敬畏之心从何而来呢?嘴上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人生。君子怀德,就是在乎身前身后的清名;小人怀土,就是在乎今生的财色利禄。所以,孔子的叮咛,是有时代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