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季氏16.11

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好发感慨,因为此处记者没有记录语言背景,所以显得“孔子曰”的道理较为抽象。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对好事、善事趋之若鹜,生怕落了人后;对坏事、恶事唯恐躲之不及,犹如手脚放到开水里触之即离。此乃趋利避害,人之天性也。“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孔子说,坚持这种论调的人,并恪守这种“本能原则”的人,他见过这种人。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能树立高尚远大志向却隐居陋巷,行微义著能恪守人间正道、大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孔子说,他常听见说这样的“豪言壮语”的人,却没见过“能说到也能做到”如是“特立独行”的人。

邢昺说:此章言善人难得也。“见善如不及”者,言为善常汲汲也。“见不善如探汤”者,人之探试热汤,其去之必速,以喻见恶事去之疾也。“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者,言今人与古人皆有能若此者也。“隐居以求其志”者,谓隐遁幽居,以求遂其己志也。“行义以达其道”者,谓好行义事,以达其仁道也。“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者,言但闻其语,说古有此行之人也,今则无有,故未见其人也。

朱熹说:探,吐南反。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语,盖古语也。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颜回或能做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朱熹叹息其“不幸蚤(早)死”。

南怀瑾说:上面讲了人生的大原则,这里孔子提供自己的经验,他说有些人见善如不及,看到别人好的地方,自己赶紧想学习,怕来不及去学;见不善如探汤,看到坏的事情,就像手伸到滚开的水里一样,马上缩手。就是说有些人看到坏的事情绝对不做。孔子说,像这样专门走好的路子,坏的路子碰都不碰的人,我还看过,也听到过他这样的言论。第二点,他说有些人隐居以求其志,一辈子不想出来,尤其古代以做官为发展志向唯一的道路,可是有些人一辈子不肯出来做官,自己自由意志,做自己的学问,管自己的人生,不想出名,也不想做官,做事则处处要求合宜、合情、合理,走仁义的路线。孔子说,这样的言论我听得多了,可是没有看到真这样做到的人,所以绝对不要功名富贵,行义以达其道的,在理论上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这里两条作为对比。上面是说专门做好事,坏事碰都不碰,这样的人蛮多,第二条的人难了,一辈子功名富贵不足以动心的,这在理论上讲容易,到功名富贵摆在面前时,而能够不要的,却很难很难!这是人生哲学。但要注意,这一篇内容都离不开政治哲学。

李泽厚【译】:孔子说,“看见善良,像赶不上似地去追求。看见邪恶,像手碰到沸水那样去避免,我看见这种人了,我听到他们讲话了。隐居起来以保持自己的志向,出来便实施正义而行得通,我是听见这样的话了,却还没看见这样的人啊。”【注】:《集释》[皇疏]引颜特进云:好善如所慕,恶恶如所畏,合义之情,可传之理,既见其人,又闻其语也。【记】:大概因某具体事件有感而发,“其人”为谁,不可知矣。周行列国,愜俩惶惶,或夫子自道欤?

李泽厚老师认为孔子在自言自语。

李零说:这是孔子对隐者的批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见好的,唯恐赶不上;看见不好的,就像害怕把手放进滚水里。这是形容隐者洁身自好,爱惜羽毛。孔子说,这种人我见过。话也听过没什么了不起。“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才是孔子赞成的做法,即在隐居中坚持信念,尽一切可能,推行自己的主张。他说,这种话我听过,人没见过。大家说说容易做着难,没人当真要这么干。孔子的特点,是重在掺乎。他对他当代的政治,不满归不满,决不放弃从政的机会。他批评鲁侯,批评季氏,批评阳货,但还是想应他们的召,出来做官。国内不行国外,自己不行就派学生。比如仲由、冉雍、冉求到季氏那里做官,就是他派去卧底,希望通过他们,影响季氏,改变季氏。阳货和公山弗扰,按孔子的标准,是坏蛋中的坏蛋,但他们打招呼,孔子也动心。他派学生,想打入敌人心脏,给他来个黑虎掏心,但效果不理想,被改造的反而是儒门自己,胳膊拧不过大腿。(孔子对隐者的批评)

李教授是认准了孔子不如他超然,不像他那般安心安详的只做一个教授,认定孔子做梦都想当官,太热心于政治。

呵呵,我想说的是,李教授真的想多了。孔子给我的感觉很真实,教授给我的感觉很心急,急于给夫子扣“官迷”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