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季氏16.13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话很有名,后来“父教子”被称为“庭训”。孔子收弟子,标准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可有的弟子心存顾虑,担心学费交的都一样,孔老师会不会有所偏爱,有所保留呢。在述而篇孔子企图打消弟子们顾虑,7.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陈亢(gang一声),孔子弟子,字子禽,又名原亢,少孔子40 岁。在学而篇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在这里,子禽更是担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吃偏饭、开小灶。于是问孔鲤(伯鱼),是否从他父亲那里听见过其他弟子未曾知晓的“异闻”或“秘闻”。伯鱼的回答,让子禽既感意外又颇有收获:一是学诗以言,二是学礼以立,三是孔子从教育人的角度没有特殊照顾自己的儿子,并且父子保持了恰当的“教育”距离。

朱熹《论语集解》: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亢,音刚。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闻斯二者。”〔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去声。尹(焞)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父亲站在庭院里,儿子路过,“趋而过”,小步快走,是礼也。能看出伯鱼对父亲还是心存敬畏的。当孔子问伯鱼是否按时保质保量的学习了《诗经》《礼记》,伯鱼说还没有,孔子没有过多指责,只是指明“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并强调:说话如果想要说到点子上,读诗是基础;如果举手投足想要得体,学礼是基础。伯鱼当然尊而从之。弟子陈亢知道了这种情况也颇有心得。

邢昺说:此章勉人为诗、为礼也。“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者,伯鱼,孔子之子,鲤也。弟子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之子,所闻当有异于余人,故问之。“对曰:未也”者,答言未有异闻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者,伯鱼对陈亢言,虽未有异闻,有时夫子曾独立于堂,鲤疾趋而过其中庭。夫子谓己曰:“学诗乎?”己即对曰:“未也。”夫子又言:“不学诗,无以言。”以古者会同,皆赋诗见意,若不学之,何以为言也?鲤于是退而遂学通于诗也。“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者,谓异日夫子又尝独立,而伯鱼趋过。夫子训之曰:“学礼乎?”答言:“未也。”夫子又言:“若不学礼,无以立身。”以礼者,恭俭庄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之,则无以立其身也。鲤于是退而学通于礼。“闻斯二者”,盖言别无异闻,但闻此诗、礼二者也。“陈亢退而喜”者,既问伯鱼,退而喜悦也。“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者,亢言:始但问异闻,是问一也。今乃闻诗可以言,礼可以立,且鲤也过庭,方始受训,则知不常嘻嘻亵慢,是又闻君子之疏远其子也,故为得三,所以喜也。

如何引导和教育子女,是门人生的学问,值得每一个负责任的父母认真思考、学习和践行。从陈亢与伯鱼的交谈中,起码我们能获得三条如何教育子女的要点:一是要引导孩子学点诗,有韵律感;二是要学点礼,有仪式感、规则感;三是要摒弃溺爱而严格要求,使得孩子对父母要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