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近现代中国手工业·

主持人语(彭南生)

我和国内一批知名学者组建的研究团队申报的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经过激烈竞争成功立项(14ZDB047)。从决定申报的那一刻起,我和团队成员就在思考:我们要为学术界呈现一部什么样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几经研讨,我们最终确定了“一个问题、两个维度、三个时段、四大板块”的总体结构,即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演进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全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手工业衰落消失了,另一部分手工业存活发展下来,构成手工业演进过程的两个维度;从手工业演进过程的连贯性与内在规律着眼,我们将手工业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近现代”定位于“1800—2000年”两个世纪,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段,即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分卷描述手工业的衰落与转型过程,分别探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政策与措施,分类聚焦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大工业的关系、手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手工业变迁所反映出来的近现代城乡关系,分头研究手工业经济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手工业者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中国早期工业化道路的影响、对中国当代乡镇企业的影响。

然而,一部高质量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著作,不仅有赖于对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资料进行“拉网”式的挖掘,而且必须建基于扎实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两年来,研究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结合自己承担的任务,广泛搜罗资料,开展阶段性研究,已经在国内权威及重点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了30余篇研究论文。本期发表的两篇论文由两位青年学者分头撰写,或围绕手工业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或围绕市场、国家与产业演进的关系展开,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手工业的历史样态,在时段上弥补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研究较少关注20世纪40年代以后手工业演变的缺憾。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特产行业大多系手工业生产,桐油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行业。为了厚植抗战实力,国民政府与社会团体一道开展了大量调查活动,这些调查资料也为我们开展手工业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尤其是了解和研究此阶段西南地区桐油业发展状况、桐油统制、易货贸易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的重要史料依据。赵国壮的《资源调查与对日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地区桐油业调查资料研究》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桐油业调查活动所形成的一批调查资料,呈现出如下特点:主次兼及,主要集中于四川产桐地区,兼及云贵等省产桐地区;规模庞大,参与主体广泛,调查内容涉及桐油业的产制运销等各个领域;时代急需,调查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战前该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应对桐油业危机及维持其国际竞争而展开,战时其主要目的则是增加桐油产量,维持国际债信,厚植抗战经济力量。开展桐油业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活动,既有益于梳理桐油业的发展历史,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的研究个案,也为特产系列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济演变的特点只有在长时段中才能够准确把握,因此,长程观一直是我们开展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研究的基本史观,严鹏、梅雨婷以武汉小型织布厂为样本,对其纵跨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段的市场、国家与城市手工业进行了研究。近代武汉的城市织布厂与民国学者方显廷所述天津状况无异,而这些作坊式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社会主义国家强制性地改造为具有现代组织与技术的城市小型工业,基本脱离了近代手工业形态,颇符合学者预期。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单织厂高度依赖于计划经济体制,并非产业自发演化的产物,且单个企业获得发展的同时,产业整体仍未形成规模。这个单一个案有助于说明在手工业演进过程中国家力量介入的复杂性,一方面,它有利于手工业加快向机器工业技术上的过渡,另一方面,这一强制过渡又显得过于脆弱,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一旦放归市场体制下,它的不适应性就立马显现出来。

两篇论文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两个较少为学者关注时段的手工业变迁,对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的整体研究必有助益,我们期待着更多这样的阶段成果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