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与指标:世界上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新趋势

金元浦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本文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201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国家文化中心城市要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 世界上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新趋势

在最新的世界城市-国际化城市的要素中,信息化的智慧城市、思想城市成为世界城市的“神经中枢”。世界城市是全球信息网络的中心,信息技术带动和加速了物资流、人才流、信息流、资本流和技术流的集聚和扩散,其强度和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加强,形成产业分工跨越国界和产业体系区位分离的结构。信息化促使产业形态发生变化;信息化促使创新模式发生转变;信息化促使社会生活模式发展转变;信息化促使社会和城市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信息化促使城市的概念发生转变;信息化促成了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加速到来,信息化将会无所不在,与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深度地融合,成为引领变革的主动力量。因此,在新的世界城市发展中,各国更看重高科技创新,特别是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之作为具有基础支撑作用的城市核心产业之一来发展。如纽约建设数字纽约、硅港,英国建设数字伦敦,香港建设香港数码港,北京建设信息北京、智慧北京,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等。

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是全球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中心,他们创造了一种通过研究信息交流的数量来研究“全球化城市网络”的方法。其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城市内部结构和城市间相同性的比较分析。这个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拉夫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得·泰勒(Taylor)认为,世界城市网络是在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城市之间形成的关系。世界城市网络的形成被模型化为全球服务性企业通过日常业务“连锁”城市,而形成的一种连锁性网络,跨国公司是此连锁过程的代理人。一个城市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程度往往说明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与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相关。根据彼得·泰勒的观点,过去几年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大陆城市进一步融入世界城市网络,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彼弗斯道克(Beaverstoek)和泰勒等共同发表的《世界城市名录》一文,则提出了用现代服务业中的财务、广告、金融和法律四大产业来区分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全球城市,他们列出四大产业中全球排名前几十位的跨国企业,考察它们的子公司和分公司在世界城市的分布情况,根据公司个数的多少将世界城市划分为三个层次:10个Alpha级城市,10个Beta级城市,35个Gamma级城市。Beaverstock J. V. , Smith R. G. , and Taylor P. J. , “A Roster of World Cities, ”C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on Policy and Planning, 1999(16): 445-458.

当今主要的世界性大都市都将信息化作为提升城市形态的基础性战略措施。纽约提出了“互联城市”(connected city)计划;伦敦在远期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发展“互联经济”(connected economy)的目标;东京利用全国乃至世界信息中心的优势地位,成为战后新兴世界城市;新加坡提出“智慧国2015”(iN2015)计划,通过发展信息产业实现向世界城市——智慧城市迈进。可以说,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世界城市经济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成为世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平衡、环境宜居、资源节约、低碳目标是国际化城市高度关注的新指标。在传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模式中,城市的资源极大浪费,生态环境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新的世界城市的发展中,各国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关爱环境。生态平衡的宜居环境在城市发展中日益具有重要地位。追求低碳目标、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的重要目标。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兴起,文化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而独特的富于魅力的文化品格、城市形象和市民人文素质,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因而也成为世界城市获得最佳品牌效应的重要途径;文化多样性和宽容和谐的城市氛围,使得像巴黎这样的世界城市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而优异的创业环境,高阶舒适的生活,文明的城市环境,也使新加坡、悉尼、香港等国际城市,成为吸引外来人才和国际人口的重要目的地。

城市功能由经济主导型或经济唯一型向综合平衡的更加社会化的功能转变。传统的现代性理念和国际城市发展中,经济发展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城市代表着财富的集聚、富人的天堂,代表着企业的驻地、商贸的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如何在全球竞争中以自身主导的产业赢取成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城市管理者们更关注CBD、产业集聚区、机场、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但未来的变化趋势是,城市功能走向更加全面、协调,由经济主导型或经济唯一型向综合平衡的更加社会化的功能转变;全球城市的发展更注重城市社会功能的开发,更注意解决城市的公共服务问题,防止社会分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

特大型城市的分散化是治疗“城市病”的重要途径。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集聚—高度集聚—困境—分散”的发展过程。城市化初期,大量的人口向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聚集,当聚集达到饱和的时候,曾出现一系列的重症“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生活成本日益提高、城市功能高度集中、地价飞升等。这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日益下降,导致城市的空间结构由高度集中逐步走向分散化。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集聚—高度集聚—困境—分散”也许是一个不容选择的发展过程。城市化初期,总是高度集聚,而高度集聚的困境,使人们痛定思痛,希望城市的未来不要如此拥挤:城市的空间结构由高度集中逐步走向分散化。如欧洲城市,已经停止了扩张。这种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也许将改变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但不幸的是,也有数据显示,世界超大型的城市似乎仍然在不断加速扩张。

世界城市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都市圈的发展,特别是新兴国家的都市圈的迅速崛起,显现了都市圈发展的新的方向和特点。新兴国家都市圈在全球城市网络战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它对于所在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影响。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都迅速发展,呈现了新兴都市圈的发展潜力正在不断释放。我国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城市群外,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正在崛起数个高速发展的城市群。这一趋势必将影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和中国城市经济的再平衡,也对京津冀城市圈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 国际城市评测机构要素测度参数的变化

2008年10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载A. T. Keamey咨询公司和芝加哥全球事务理事会联合发布的全球城市排名,并征询了萨斯基亚·沙森和维托尔德·雷布津斯基等学者的意见。《外交政策》杂志指出,这个排名基于对24个度量方法的评估,分为5个领域,包括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换、文化体验及政治参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特别提到了信息交换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文化体验也再次得到了强调,并重新提出了政治参与问题。从总排名来看,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居于前列。从分项排名来看,巴黎在信息交换方面是世界第1,伦敦在文化体验上是第1,纽约在人力资本、商业活动及整体领域都是第1。香港在人力资本和商业活动上居世界第5位,在整体上也居世界第5位。北京的总排名是第12位,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排名是第7位,这是比较靠前的。上海的总排名是第20位,商业活动排名第8位(见下表)。

2010年8月15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以及《外交政策》杂志再次联合推出了新的全球城市指数,对全世界65个大城市进行了排名。这是他们第二次推出这一榜单。

2008年全世界30个大城市排名表

在2010全球城市排名中,美国纽约位列第1;伦敦位列第2;东京位列第3;巴黎位列第4;香港居第5;芝加哥位列第6;洛杉矶位列第7;新加坡位列第8;悉尼位列第9;首尔居第10。入选的中国城市及排名是:香港位列第5,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城市;北京排名第15;上海排名不变,仍然是第20位;台北位列第39;广州排名第57;深圳排名第62;重庆位列第65。有意思的是,虽然重庆在65座城市中居于末位,但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以图片故事的形式对这座城市进行了重点推介,突出了这座城市的制造业,称这座城市是“扬子江上的芝加哥”。

2009年10月,东京莫里会的城市战略研究所发布了对全球城市的一次全面研究结果。全球影响力城市指数排名依据分为六大类,69个个体指标。这六大类是:经济、研究与发展、文化活动、宜居度、生态和自然环境、容易接近的程度。在这里,世界城市的标砖设定又比过去的研究前进了一步,强调了“研究与发展”和“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是以前的世界城市评价中很少考虑到的:如宜居度,即住得好不好;生态和自然环境,即人们是不是活得舒适惬意;容易接近的程度,即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高压的城市。根据这样的指标,纽约依然是第1,伦敦是第2,巴黎是第3,东京是第4,新加坡是第5,香港则排名第10。

欧洲对世界城市或国际城市也有自己的评判。2010年,总部在伦敦的世界城市咨询公司Knight FrankLLP和花旗银行也联合发布了对40个预选世界城市的调查结果。判断和评价有四个参数,即经济活动、政治权利、知识和影响、生活质量,排名依然是纽约第1、伦敦第2、巴黎第3、东京第4,北京政治权利居第9,香港进入第14,上海经济活动优势进入第19。

这些国际上的相关理论讨论与实践运作都将为我国建设世界性城市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推动我们按照我国发展的现实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城市之路。

三 国际化城市的最新发展:新兴国家崛起

未来世界城市、国际化都市或世界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东方城市逐渐兴起,新兴国家城市增长潜力巨大,而西方城市总体相对式微,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老牌世界城市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毫无疑问,中国城市将对世界城市格局转移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国各个城市将不得不面临新型城市化的再思考:标准、要素、评判指标的重新调整和设立。

2012年8月20日,最新出版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第8、9期合刊封面文章以“未来城市”为题,发布了《2025年全球最具活力城市排行榜》,对未来15年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这个榜单由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推出,作者认为,在历史的任何时候,城市从没如此重要过。如今,全世界600个城市正在创造全球约60%的GDP。到2025年,这种情况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构成这600个城市的精英成员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接下来的15年里,世界的重心城市将从欧美向南转移,而在其中起着更具决定性作用的,将会是东方。文章说:“这就是我们制作出这张如此特殊的榜单,为2025年选出最具活力城市的原因。”

文章认为,目前世界上排名前600位的城市对全球GDP总值的贡献度已达到60%以上,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继续保持下去,但600强城市的名单会发生很大变化。2010年,全球GDP的一半出自发达国家的362个城市。预测认为,到2025年,除了纽约、东京、伦敦、芝加哥等超级大都市,1/4的发达国家城市将跌出全球600强城市榜单,被96个新兴城市取代,其中72个来自中国。在全球75座活力城市名单中,中国有29个城市入选,约占四成。上海摘得该榜单桂冠,京津紧随其后,广州名列第五。文章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推进,其规模是世界首批城市化国家英国的100倍,速度则是其10倍。仅在过去的10年,中国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就从36%增加到近50%。2010年中国的大都市地区制造了中国GDP的78%。如果保持这种趋势的话,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从2005年的近5.7亿增长到2025年的9.25亿——这个增长数量比美国全部人口都要多。和中国城市竞相崭露头角不同,只有13个美国城市和3个欧洲城市入榜。分析称,由于欧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平衡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通过城市化的进程由西方向东方倾斜。

文章也指出,城市的进化充满各种变数,进化的成功取决于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当地的经济形势、当地商人的努力以及运气。文章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可能会破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趋于平缓。不过,通过观测宏观经济局势,不论经济增长率是变缓还是加快,除非发生难以预料的灾难,未来的全球化大都市将大部分来自中国。

平静地审视《外交杂志》的文章与排名,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与困境:大量的人口向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聚集,人口饱和,环境承载力危机,已经出现一系列的重症“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生活成本日益提升、城市功能高度集中、地价飞升、环境恶化、文化消弭、公民社会权益弱化等。这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日益下降,宜居度下降,幸福感缺失。

如何突破这些困境,建立新的标准,探索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新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议题。

建设世界城市、国际化中心城市和文化中心城市,是一个关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高层次上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日益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来为世界城市的建设保驾护航。因此,建设世界城市,必须首先关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以此为指导,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而我们所要建设的世界城市应该是政治民主,制度合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科学技术水平先进,信息网络通畅,高新技术人才聚集,生态环境良好,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