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应用。中国屯垦研究史,属于中国史学史研究范畴。中国史学史研究是为了阐述中国史学发展的一门学科,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屯垦研究史则是为了阐述中国屯垦学发展的一门学问。虽然目前中国屯垦学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但成为一门学问,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中国历代史家的屯垦研究成果有唐启宇的《历代屯垦研究》、《垦殖学》,李积新的《垦殖学》等,这些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屯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笔者通过梳理中国屯垦研究史的学术历程,分析中国屯垦研究史不同时代的研究特点,总结中国屯垦研究史不同时代的研究得失,为以后中国屯垦研究理论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屯垦理论学科发展框架。

由于中国屯垦史研究属于中国经济史研究范畴,则中国屯垦研究史也应该属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领域,确切地说,中国屯垦研究史,应该属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目的是“为帮助人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如何提出以及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学观点、方法和理论,通过在现代经济理论与过去的理论之间建立联系,揭示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贾根良:《打造中国的经济思想史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2日,第8版。基于中国经济思想史这样一个研究目的,本书则是在梳理历代屯垦研究者提出的屯垦思想、屯垦政策,以及其在屯垦制度形成中的作用前提下,试图分析论证中国历代屯垦思想的提出、屯垦政策的实施、屯垦制度的形成与屯垦研究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的关系。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中国屯垦研究史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把经世致用作为主要研究目的。笔者提出不成熟的观点,认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以后屯垦事业发展服务,即服务于屯垦学科理论建设,服务以后解决屯垦工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屯垦研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在国家制定屯垦政策中,借鉴中国屯垦史上的得与失,彰显屯垦研究史的学术价值,使屯垦研究具有久远的学术生命力。

二 研究方法

中国屯垦研究史属于中国史学史研究范畴,在遵循史学史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同时,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本书将采用如下方法,开展中国屯垦研究史的研究。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按照“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将历史分为三个时段——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方法,采取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结合的研究方法。中国屯垦制度的形成,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屯垦制度每一次进步与完善过程中,都有历代屯垦研究者屯垦思想的提出和屯垦政策的实施。屯垦制度的形成与屯垦实践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本课题的研究,不可能采取单一的三种研究方法中的一种研究方法。中国屯垦制度在历次演进形成过程中,都有下个朝代对上个朝代的继承。因此要想全面了解历代屯垦研究在整个屯垦制度形成中的学术贡献及其与屯垦制度形成的内在关系,应该采取长时段的研究方法。周兵认为“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认为地理环境、日常生活、文化传统等长时段的结构,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长时期的影响”。转引自张君荣《历史学缘何重回“长时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1日,第1版。中国屯垦制度自汉朝以来,被历代中国政府确定为基本国策,在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按照张正明提到的“不是简单地围绕(政治)事件等宏观政治现象构筑历史解释模式,而是把事件背后深层的以日常生活为主的(以及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等)结构纳入视野。把政治现象放到深层次、长时段的历史现实中加以把握”转引自张君荣《历史学缘何重回“长时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1日,第1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屯垦研究史,不仅可以从整体上阐述中国屯垦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历代屯垦研究的历史作用,而且可以拨开表面的屯垦现象,从深层次了解屯垦研究史家提出的屯垦思想及屯垦政策实施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深层次的历史现实与屯垦制度形成的内在关联,这样就能从学术史发展的角度,深入地了解中国屯垦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屯垦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汉代的屯垦制度、唐代的屯垦制度、明代的屯垦制度,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点。因此,要想研究某一个朝代具体的屯垦研究史,就得采取“中时段”的研究方法。张正明认为“中时段指在一定时间之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比如人口增长、生产的消长等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的现象”。转引自张君荣《历史学缘何重回“长时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1日,第1版。通过中时段研究方法,可以揭示出每一个时代屯垦研究的特点,以及屯垦研究对当时屯垦学术发展的贡献。屯垦研究史的发展,离不开研究者的作用,离开了历代史家对屯垦的研究,就没有中国屯垦研究史的发展。因此,历代屯垦实践与屯垦研究者的学术观点、研究内容以及屯垦思想的提出、研究者本人的人生历程等,都有着重要的关系。为了深入透彻地研究好每一位学者对屯垦研究史的贡献,采用短时段研究方法,可以对每一位屯垦研究者进行微观研究,细致透彻地阐述其屯垦思想产生的来源,以及屯垦思想提出的具体情况。前述三种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从不同层面、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屯垦研究史的研究。

第二,以章节体和学案体结合的方式,为中国屯垦研究史的体例。章节体学术史研究,是梁启超先生受西方新史学观的影响而创立的史学史研究体例。本书按照章节体学术史分期办法,将中国屯垦研究史按历史时代划分五章,每章下设若干节不等。这样的研究体例,以章节为纲,以论说史,以史证论,史论结合,既述且作,使人们能够透过屯垦现象,看出屯垦研究史发展过程中,学者们的屯垦研究与屯垦研究史发展的内在关系。

采用学案体学术史研究方法,以梳理屯垦研究者的学术观点、研究成果为主体,介绍其生平传略并考证其学术源流。这样既可以反映屯垦研究者的学术成就,也可以反映屯垦研究者的学术传承,乃至一个时代的屯垦研究风貌。这样的研究方法,既在微观上介绍了某一个屯垦研究者的生平、师承、宗旨、思想演变,也在中观上反映了各朝代以及朝代之间,每一位屯垦研究者的关系,同时也在宏观上反映了屯垦研究史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以叙述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中国屯垦研究史。由于中国屯垦史存续时间较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献及其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有选择地对这些史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叙述和论证。例如对学者的生平事迹、学术观点、成果内容,只做客观叙述不加以论证;而对每个历史时期学者们屯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学术传承,以及研究特点和学术影响等,应该做到充分的论证。这样就使书中该叙述的叙述,该论证的论证,叙论得当,相得益彰。这种叙述论证结合的方法,既可使读者了解学者们的生平、研究成果和学术传承,也可了解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