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快乐源自内心

人生不过是一场游戏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同样的困难:遭遇瓶颈,生活窘迫,前途渺茫,感情失意……在这种状况下,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对策去面对,而不同的对策将演变成一个个不同的结果。如果你悲观地面对,你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于是被生活打磨得失去理想和抱负,最后只能随遇而安;如果你乐观地主动迎接挑战,竭尽全力和命运拼搏,那么你会做命运的主宰,迎接你的将是惊喜和收获。换言之,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掌握快乐这个主管命运航船的舵,变换自己的心境,让自己更加乐观,把生活当成游戏,更积极地去面对。

他出生在江南一个富足的家庭,也许是江南特有的灵气,赋予了他满腹才华,再加上他玉树临风,英俊潇洒,家境富裕,因此拥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东西。然而,却因为一场意外,他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而后又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姑娘。

满腹愁苦的他来到河边,想以跳河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在他准备跳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附近村庄里来挑水的大娘。他发现那个大娘左边的桶有点漏,滴滴答答,一路都在往下漏水。天生善良的他赶紧追上大娘,并提醒她说:“大娘,你这么辛苦挑了一担水,可水桶是漏的,等走到家里恐怕会漏掉小半桶了,赶紧换一个桶吧,这样多浪费力气呀!”

没有想到的是,大娘却坦然一笑说:“没有浪费力气,你回头看一看,这桶里漏的水不是都浇了这一路的花草吗?你瞧,它们长得多好啊!”

听了大娘的话,他看了看道路两旁,发现左边的花草明显比右边的长得好,他的心情也顿时开朗起来。“也许我的容貌毁了,但是,我的灵魂里可能因此而开出更加清香的花朵。”想到此,他露出了笑容,那笑颜灿如往昔!

从此以后,他不再在意自己所失去的,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读书之上,几年后,他成了江南有名的才子,并在科举考试中高中榜首,他的才华并没有因为那场意外而失去光华。

可以说,选择快乐是生命的赢利,放弃快乐是生命的亏损,我们固然左右不了周围的环境,但是却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

其实,无论人生面临什么样的际遇,都会有这样两个机会,一个是机会,另一个是危机。机会中蕴含着危机,危机中蕴含着机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视觉来对待它。对那些天性乐观开朗、心胸豁达、心态积极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两个都会是机会;而对那些习惯于悲观沮丧、心态一贯消极的人而言,则两个都只是危机,因此也将自己置于悲伤之中无法自拔。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我们习惯了得到,不习惯失去,所以,很多人在得失面前总是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茫然。这样最终让自己丧失了快乐的资格,丧失了乐观的天性。人生在世,得失是人之常理,也是自然规律,我们不必为之而耿耿于怀。你要知道,有失就必有得,你失去了权位和利益,却能得到平静、快乐的生活。失去不可挽回,但是开心却是自己可以去把握的,为此,我们在功名利禄方面的得失,应该坦然一些,豁达一些,千万不可太介意,太看重,毕竟快乐才是人生的真谛。

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不会被险恶阻拦的勇士。就像英国海军上将佩恩说的那样:“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所以,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我们要保持坚持乐观的心态,不做毫无意义的哭泣和抱怨,放松心情,才能让自己的勇气和动力逐渐强大,扭转败局,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学会习惯于失去,不要抱怨,那么就能从失去中获得,得其精髓者,人生则少有不快,多有收获,从而由幼稚走向成熟,从失败走向成功。因此,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我们都应当心态平和,乐观向上,学会以坦然、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世事的发展,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赢得别人羡慕的“快乐人生”。

摘掉脸上的面具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就一直被人们挂在嘴边,男人受了委屈,有了压力,决不能掉眼泪,你要笑着面对,不能让任何人看到你的悲伤,否则就会被视为懦弱、没出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女性朋友也越来越要强,开始和男人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不管经历什么,都独自承受。

长大成人后,我们越来越“坚强”了,很多悲伤难过的时候,我们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面对别人的询问我们都会说“没事,挺好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照常理来说,当一个人到达绝望的地步时,是应该找个人来倾诉,寻求安慰,可是现在的我们却很少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仿佛越来越有距离感,虽然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着爱与被爱,但人们已经习惯用伪装的繁华与忙碌去掩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往往在人最多的地方也是心最孤独的角落。

我们身边好像有很多的人,可事实上真正懂得自己的又有几个呢?很多人每天都在习惯的麻痹中背离自己,心灵的寂寞无处倾诉,所以我们整天带着面具生活。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姑娘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和男朋友因为某种原因分手了,她很伤心,也无心学业,连论文答辩也亮了红灯。

那段日子她非常难过,心疼得像一直在滴血,但是她从来没把这件事对任何一个家人说过,因为害怕看到他们担心的眼神,更害怕他们因她的难过而难过,那样会让她更加自责和愧疚。

于是她每次回家或者面对朋友的时候都装作非常开心,报喜不报忧,每当他们问起她最近怎么样,她都笑着说“都挺好的”。

其实她以为自己掩盖得很好,然而她忽略了朋友和父母对她的了解,他们早就在女孩的眼角眉梢看到了那种呼之欲出的忧郁。虽然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他们完全明白,这个姑娘在承受着某种伤痛。

在一个清晨,睡眼朦胧的她想爬起来上厕所,却在床铺上听到下铺两个姐妹的谈话。原来她们俩在问彼此知不知道小姑娘为什么这么伤心,也在商讨怎么把她脸上的忧伤赶跑。当时小姑娘听着眼睛里泛起了泪花,悄悄地躺回去没有惊动她们。

那天晚上女孩找了个机会,对那两个女孩说出了原因,把最近遇到的所有不愉快都一股脑地告诉了她们。

两个姑娘抱住了她,说:“傻丫头,失恋嘛,我们以为什么大事呢,有哪个女孩子从来没失恋过呢?”

当小姑娘和她们谈了将近两个小时后,她的痛苦完全发泄出来了,脸上又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在朋友和家人面前卸下你的包袱,把所有的不愉快都一一倾诉出来,请记住,即使你面对再多的艰险,家人和朋友永远站在你的背后。

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满压力和竞争的时代,似乎没有太多的地方可以让我们疲惫的心灵安歇。我们不能轻易向别人诉说内心的秘密,只想用喝酒的方式把痛苦溺死,却发现痛苦学会了游泳;想用放纵的方式寻求刺激,曲终人散后却陷入了更深的寂寞与痛苦。在迷失与放纵间,我们失去了德行,困惑与迷茫的心使我们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脸上带着一张面具,不愿意摘掉。如果你在外人面前死要面子,怎么也放不下自尊让自己的痛苦和寂寞外泄,那么无论如何,请你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摘掉。

不要总想着什么事情都自己扛,这是一种不必要的心理防线,我们必须去梳理我们的内心,让它归于简单、纯净、高贵。

自我世界里的“快乐”

为了消除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我们总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或归咎于外部因素,然后把自己搞得可怜兮兮的。通过这种方式证明一切都是别人的错或是外在的原因,把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保护起来,这样我们才能从中获取到我们自认为的“快乐”。这样的状态不但阻碍了自我成长,同时还把自己禁锢在自我的世界里,使我们只能看到外在因素,而忽视了自己的责任。

凤娟是个三十出头的大龄剩女,直到现在还没有稳定的工作,感情也没有着落,谈过几次恋爱,却屡次失败,心里非常郁闷。

面对如此多的苦恼,于是她经常找朋友聊天、诉苦。她说她的现状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教育都深刻地影响了她。她的母亲是主治医师,工作很忙,个性也很强。她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慢性子,比较内向。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全由母亲说了算。

母亲常提醒她,长大了千万不要找她父亲这样的男人当老公,否则会活得很累。而她父亲告诉她,长大了千万不要做她妈妈这样的女人,得理不饶人,独断专横,没有个女人的样子。她说父母从小就给自己灌输这样的观点,以至于自己现在都不知道该以谁为标准,导致自己现在的工作和感情都不如意。

其实这些都是凤娟为自己现在的不如意所找的借口,如果她的父母对她有这么大的影响,那么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为什么没有影响到她呢?

凤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算起来有将近15年之久了,她离开父母生活已经那么多年了,却还要将自己现在的不如意归结到父母身上,这说明什么?在我们还不能独立行走,需要父母搀扶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小心摔跤了,可以责怪父母不小心。可是我们已经不做孩子很多年了,难道还要把自己现在的不如意,归结给我们的父母吗?腿长在自己身上,我们把自己带到了何方?手长在自己身上,我们又为自己做了什么?心也在自己这里,我们又让自己成长了多少呢?

其实在这些年中她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这种状态,但是她却没有认清自己,一味地把这些责任推到父母身上。

如果她还不能认清今天的自己,不能从现在开始努力改变,那么即使她再抱怨,明天的她和今天的她不会有太大差别。

其实我们和凤娟有很大的相似处,我们为了证实今天的自己是多么无辜,埋怨是别人的错误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把失败的原因转嫁给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等。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却怎么也看不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事实。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为了让自己相信自己的现状都是身不由己的,是为了逃避失败的责任、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聪明的人懂得不管现状是什么,我们要做的是从现在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不是被任何人用枪逼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是你自己没有去塑造好你自己,任其发展到现在。如果连自己都不想看清自己真正的面目,自己都把自己往外乱丢,却还要期待别人的拯救,那么即便别人能把我们拖上岸,恐怕我们也懒得爬起来向前走。如果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现状,那么我们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这些行为只能让自己继续缩在壳里,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继续拥抱伪快乐,迷失真正的自己,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

我们都在努力获得“快乐”

许多的人用尽一生的时间与精力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自己快乐。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对快乐的需求用尽心机,既能凌人也可以卑微。当我们不能通过凌人的方式获得自我优越感时,就会通过屈就于别人的方式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当别人对我们的观点表示不满,皱起眉头时,当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冷嘲热讽时,当别人对我们的意见摇头时,我们为了避免和别人产生冲突,为了获得别人的喜爱、认可、重视和赏识,虽然我们想说“不”,但是却会口是心非地说“是”。我们作出了妥协,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和真实感受。我们这样做就等于否定自己而去赢得别人的接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因为我们害怕受到别人的批评和否定,害怕自己在别人眼里不够好,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去转变。这种恐惧心理带给我们压力,让我们不断努力迎合别人的言行,以此来讨好别人,让自己的形象更完美。

林静是个既单纯又乖巧的女孩。她从小就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她的父母经常在朋友和邻居面前夸她很听话。她只要按父母的要求做好一件事情,就会得到父母的夸奖和奖励。她只要听父母的话,就可以如愿以偿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到了上学的时候,她也都是班上有名的乖孩子,非常听老师的话。因为只要听老师的话,她的成绩就会好,成绩好就会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夸奖,因而自己做一个好孩子,就可以继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如此重复。

后来她如愿地考入大学,在大学里她一如既往地听老师的话、认同老师的观点。拿着全额的奖学金,听老师的话,依旧是个好学生。

直到毕业后开始工作,问题出现了。

大学毕业后林静一连3份工作都是做经理助理,但是每次都只工作两个月左右就被炒鱿鱼。而且她被辞退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工作不努力,也不是由于她违反了公司规定,而是因为她太依赖上司的意见,工作没有自主性。

比如经理让她做一份文件,她会问需要写多少字,从哪方面来写,甚至连字体的大小,所有的字号都要经理交代清楚。如果经理不能对她的工作作出详细、具体的要求,那么她这份文件就会做得一塌糊涂。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详细具体的指示,她很难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林静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她需要依赖别人的意见才能行事。她只有按照经理的具体要求做事,事情变得简单和稳妥,才可以避免犯错和招来经理的批评。但是经理不能事事都给她安排的那么到位,大部分还是需要她自主独立完成的,所以每次她都会很快地被人辞掉。

从这个案例中就可以发现,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同,那么获得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就成为支配我们行动的强大力量,我们就把自己的大部分价值建立在了别人对自己认可的基础上,而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权利。

放弃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屈就于人,让自己更快地获得“快乐”,是我们获得“快乐”的行径。这种做法虽然换来了别人对自己形象的肯定,但是却换不来别人的认可,人家只是同情我们靠出卖真实的自己来获得认可。这种做法意味着,我们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自己的真实感受更为重要,或者说某人或某事比自己更为重要,完全没有自我。如果没有他人施舍给我们赞许,我们就不会快乐;如果没有他人施舍给我们认可,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价值。这种行为完全把自我的快乐和价值放在别人的手里掌控。

对获得别人的赞许和认可的需求,在有人类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对我们的精神来说是一种美妙的抚慰,我们也确实没有必要拒绝这种感受。当我们把别人的认同,作为自己强烈的需求时,才会令人讨厌,因为它使我们放弃了自己,放弃了真正快乐的获得。我们应该明白,如果连自己都不在乎自己,那么你根本不可能会获得别人的赞同,更不用说获得真正的快乐。

熟悉、舒适的地带更安全

世界上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任何人都会担心害怕,也会有烦恼困苦。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暗礁和激流,重点就在于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这些逆境。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趋于安稳的心态,我们总是害怕告别熟悉、稳定的生活状态去面对未知的陌生环境。我们总是希望知道自己在哪里,又为什么在这里,在这里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总习惯接受明确的、熟悉的、肯定的、在自己掌控之中的信息,恐惧生活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无助感。这就促使我们习惯性地将未知、不确定与风险等同起来。为了避免风险,我们宁可躲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地带,让自己举步维艰。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为一些未知的事情而担心和恐惧,担心自己未来的生活、担心孩子的安全、担心爱人的背叛、担心父母的健康,等等,然后一系列的负面思想随之而来。面对这些你可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就会有一种恐惧的心理,这些负面思维反复地纠缠着你,让自己痛苦不堪。

我们担心未知事物会让生活变得繁琐,甚至会带来一些风险。这促使我们把某种熟悉的行为重复成习惯。当我们依赖它时,我们的生活就会无路可走,因为我们习惯让那个大脑丧失了很多功能,比如发现的功能、创新的功能、让自己活得快乐的功能……

如果有一天你得知公司有裁员计划,从裁员标准来看,你也许难逃此“劫”,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在这家公司踏踏实实地工作了10年,为了它我奉献了我的青春。如果公司现在把我裁了,那也太不厚道了吧?在经济危机这样的形势下,工作这么不好找,一时半会儿到哪儿去找工作?我的房贷月供怎么办?物业费、暖气费、水电费怎么办?我的孩子就要上幼儿园了,现在的择校费这么贵,他的未来怎么办?哎!如果我被裁掉了该怎么办?”裁员后所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争先恐后地向你招手,好像你要去旅行,它们生怕被你落下。

有这样一段名言:“我们所不得不畏惧的唯一东西,就是畏惧本身,这种难以名状、失去理智和毫无道理的恐惧,麻痹人的意志,使人们不去进行必要的努力,从而将退却变成前进。”大多数时候,恐惧只是我们对事物的扭曲想法,但这些想法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行为。

当我们面对未知的生活时,我们非常恐惧,于是就会用全部精力与之对抗。我们拒绝走出自己熟悉的、稳定的、舒适的生活环境,拒绝去接触新的环境,以致我们根本没有看清过被我们拒绝的事物的样子。我们总是在听到“狼来了”时,便撒腿就跑,也许我们根本没有见识过狼的可怕,甚至一直也没有见到过狼真正的样子。我们被自己的习惯反应拖入了恐惧的旋涡。在恐惧的旋涡中的挣扎,是对自己心中恐惧的强化。我们不断地挣扎,无谓地消耗着自己的力量,直到没有力气去抬起自己的双腿,全身僵硬,活得像具雕塑。

面对生活中的未知,我们却从未意识到大多数时候所谓的安全和恐惧,只是限制我们采取行动的一些想法。

当你担心父母的健康时,你可以提早地关注他们的健康,经常去做一些检查,这样才能及早地发现问题,进而解决。你也可以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

当知道公司有裁员计划时,如果换一种方式思考,我们的生活也许会呈现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10年了,一直没有勇气让自己离开,现在终于有机会去做一直以来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我的一生不能就这样守着一件事情、一个地方度过,这是个让我重获新生的机会;至于房贷,我可以把房子租出去,甩掉那些牵制我的负担;至于我的孩子,不一定非要上贵的学校,贵的不一定就好,适合他的就行,很多没上过学的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你感觉到什么了吗?我们对舒适地带的依赖以及对未知的恐惧来自哪里?它们都来自我们对那些负面想法无意识、无休止地强化。本来没有很大的事,你却一直喊着狼来了,再仔细看看,狼已经到了你的眼前。如果真的是狼来了,你哪还有时间在这里想东想西?恐怕你早就被狼吃掉了!

快乐来自丰盈的内心世界

比起复杂的人,我们似乎更喜欢单纯的人。他们更容易体会到幸福,心思纯净,能够主动寻求美好的事物。而且他们特别容易满足,一点微小的滋味,便能感觉到幸福和快乐。他们懂得快乐和幸福来自自己内心丰盈的世界,而不是外来的物质和得失的计较。

这样的人拥有洞透世情之后的宽容,对人不狭隘,不尖锐。他们懂得快乐与否,不是拥有的物质来衡量的,而是以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否丰富来决定的。

如果你的心态是积极的,你的欲望是合理的,并且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得与失,那么,你一定也能感觉到幸福快乐。因为你清楚地知道,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什么可有可无,什么可以不去奢望。

在终南山一带长着一种特殊的植物——无忧草,据说,不管是谁,只要得到这种草后,就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从此以后就不会知道何为烦恼了。

这样的无忧草,当然充满着诱惑,为了获得快乐,曾有一位年轻人不惜跋涉千山万水来到终南山,在历尽千辛万苦的搜寻后,他终于得到了这样一株仙草,但结果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他仍然不快乐。

当天晚上,他在山中的一个寺庙里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他却不停地叹气。

于是,他去寺里的住持那里寻找答案,他问住持:“师父,我很烦恼,为什么我已经得到了无忧草,却还是感觉不到快乐?”

住持一听,微微一笑说:“其实无忧草并非终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

住持的话让年轻人耳目一新,他又问:“快乐来自哪里呢?什么能让我感到快乐?”

住持回答说:“快乐来自你的内心,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你就会感到满满的快乐。”

年轻人恍然大悟,最后笑了。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感悟到:“快乐来自丰盈的内心世界。”人生如水,去日苦多,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人人都有所求。有的人求子孙满堂,即得满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深感幸福;有的人求无上智慧,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甚为欢喜。如果就表面来看,他们所求各不相同,但万涓细流,汇聚成海,归根结底,他们所求的是一份快乐的心境。

“我没有华丽的别墅,没有名贵的豪车,没有显赫的地位,而我却拥有一份快乐的心境,一个温馨的家;我没有家财万贯,穿金戴银,却拥有着和睦礼让,互敬互爱的兄弟姐妹。爱弥漫在家的每个角落,尽管出生在普通的家庭,平凡的父母一直教导我们: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他们给予我的爱,不输于别人父母一分一毫,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快乐,放下心头那份杂念,保持那份快乐的心境,与快乐携手,学会做一个内心充盈的人,生命的旅程才会更加的精彩!

拥有积极的心态,快乐才会滚滚而来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安德尔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行为和人类潜能后说:“人类的一个最奇妙特征,就是具有把负变正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积极的心态。人生在世,除了需要空气、食物、水和阳光之外,还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它是催促我们向前的动力,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激励因子。

《光明的城垒》的作者瑟玛·汤普森就是一个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她用自己的这种心态,乐观地生活,找到了快乐和幸福。

在战争年代,她的丈夫驻守在加州莫嘉佛沙漠附近的陆军训练营里。为了离他近一点儿,瑟玛·汤普森也搬过去了。刚到达那边的时候,瑟玛·汤普森很不喜欢那里的环境,甚至可以说深恶痛绝。尤其是当她丈夫出差的时候,自己一个人住在破屋里,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苦恼。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沙漠里的天气,哪怕在非常大的仙人掌阴影里,也有125华氏度的气温。除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之外,瑟玛·汤普森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但即便是这些人,也不会说英语。那里整天刮风,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都是令人讨厌的沙子。

她的生活因为这些烦恼而变得糟糕。于是她写信告诉父母,说自己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环境了,她想要马上回家,在那里受够了。当时父亲的回信只有短短两行字:“两个人透过监狱的铁栏,一个人看见烂泥,另一个人看见星星。”虽然字很少,但它们却永远留在瑟玛·汤普森的记忆里,她的人生因此而改变。

瑟玛·汤普森对这两行字反复念了几遍,心中充满愧疚。当时她就暗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好,自己再也不要看烂泥,而是要去看星星。

于是她开始尝试着跟当地人交朋友,他们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友善和好客。瑟玛·汤普森刚一表示出对当地人编织的布匹和制作的陶器有兴趣,他们马上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了她,这些东西他们甚至不肯卖给观光客的。再看见仙人掌和丝兰的时候,瑟玛·汤普森发现它们的形态如此令人着迷。她再次看那里的风沙、环境,觉得是那么迷人,那么的和谐!

让她产生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呢?莫嘉佛沙漠没有变,印第安人没有变,是瑟玛·汤普森在变,她的心态变了。她现在的心态,让以前在她看来令人沮丧的境遇变成了现在的刺激和冒险。这次瑟玛·汤普森从监狱栏杆往外看,看到了漫天的星星。

瑟玛·汤普森不仅找到了自己天空里的星星,还找到了幸福的真谛。拥有积极的心态,幸福快乐才会随之而来。

有一个年轻人生活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地方,这里的每个人都过着平凡普通并且重复的生活,原本这个年轻人也应该这么活着的,可是,他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要和别人不一样,一定要,也一定能,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当他认为什么事情是不可能,产生绝望心理的时候,他脑子里就会想起母亲曾经告诉他的话:“一个人之所以一辈子贫穷,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产生过富裕的希望。”他坚信这句话,上帝给了他贫穷,但是没有安排他这样贫穷地生活一辈子。所以当他长大成人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开现在居住的地方,他要去远方寻求希望,寻求成功。

经过一番考察和思考之后,这个年轻人认定了肥皂业,从摆地摊做起,年轻人开始了他的肥皂生涯。不管遇见什么问题,他都不相信是上帝给他安排的,他有着坚定的决心,一定能将事情解决,即使是公司倒闭了,也还是有其他可能存在。他大胆地创业和生活,终于,他成功了,成为了世界名人,他的名字叫福勒。

如果福勒和其他人一样永远抱着“我就这样”的消极思想,他就永远不能成功,永远不会成为现在被人们熟知的福勒。当你所处的环境很恶劣时,你一定要坚信自己能够适应它或者改变它。很多人一辈子庸庸碌碌并不是因为上帝这么安排的,而是因为他一辈子没有用乐观的心态去见世界。

困境只是摆在希望面前的一堵纸墙,下定决心去捅破它,伸伸手指就行了。困难是成功的影子,如影随形,我们不能因为一片暗影,而失去了阳光。人生,没有困境就无法精彩,不冲破困境,找寻希望,就无法提高,要想生命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就必须在不可能的时候找到可能,永远不要失去乐观的心态。

请记住,快乐和成功并不是上帝给予的,而是我们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积极争取的。当你在困境中并不失望,永远乐观自信,心存希望,任何艰险困苦都不会成为我们通向成功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