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打破强迫症的枷锁

一、案例

小裴今年16岁,已经有一年的强迫症病史。他说,自己每天早上一起床,就会直奔厕所,然后关上门痛苦地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反复纠结要不要掀开马桶盖看一下,好像有两个辩论选手,一个说:“看一下!”另一个则命令说:“不许看!”在没有作出一个决定之前,小裴就一直处在痛苦的纠结状态之中。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有半年的时间了,后来,痛苦的小裴还是鼓足勇气告诉了母亲,母亲也发现,儿子写作业的速度很慢,每做完一道题之后总是会检查一遍又一遍,只要有一点不满意,就要重新写,有时候到了凌晨作业都写不完。但他们一直以为是儿子态度好,写作业认真,为此,父母都夸奖过他。

直到儿子告诉她关于每天上厕所的经历后,母亲才开始惴惴不安起来。不久之后,母亲就带着儿子找到了心理医生,小裴说出了一些细节性的经历。原来,读了初二之后,小裴就每天被一种想法困扰:担心腰带会掉下来,害怕当众出丑,于是,每天出门前,他总是会将腰带扣上再打开,然后再扣上再打开,反反复复,因为他总是感觉腰带不紧,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一样。

他说:“我总是能感觉到脑海里有一个很强大的意念在逼迫着我,让我去做那些我并不想做的事。”面对马桶时,小裴总是会在一番挣扎之后,掀开马桶盖,弯下身子,仔细查看里面的每个角落,直到确定完全干净之后,才放心地坐上去,但坐上之后,他又开始担心起来:好像还有一个角落忘记查看了!如果是这样,我被感染上病菌怎么办?然后他又会想:已经很干净了,不用检查了。但是另外一个意念就是不服气:不信你再检查一遍!于是,小裴就站起来,再次检查起来……有时候一个早上要检查十几遍,如此反复的过程令小裴很痛苦。等到小裴确定马桶确实干净了之后,才会安心坐上去。

起身洗手时,他的强迫症状就又来了。他打开水龙头,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肥皂的一角,担心肥皂上有细菌,因此要先把肥皂清洗干净,才能放在手心里,这样一来,小裴洗手都要洗上半个小时。有时候碰上家里人在外面催,他虽然会早点儿出来,但出来之后,还是会担心,在厕所外面来回徘徊,想再洗一遍手。但一看钟表,快迟到了!这才强忍着背上书包去上学。可没走几步,他就慌了神:手都没洗干净,怎么上学?于是,他又去厕所洗手。

心理医生诊断,小裴这是典型的强迫症症状。针对小裴的情况,心理医生开出了药物治疗的单子,并安排了几项心理疏导课程。一段时间以后,小裴的症状明显减轻了。每天早上在厕所的时间,由以前的一个半小时减少到了半个小时,做作业的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二、是谁在强迫你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强迫行为,比如出门后担心门没有锁好、窗户没有关好、煤气忘记关掉等,尽管这种想法人人都有,但普通人的担心只是一闪而过,只要确定门已经锁好、窗户和煤气已经关好了,这种念头就不会长久盘旋在脑海里,而强迫症患者就不一样,他们会将这一些念头牢牢记在心里,然后反复核对。

与患有其他心理疾病的人相比,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强迫意识以及冲动行为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他们想要与其抗衡,但总是失败,也正是由于这样,患者才会经常感到无奈和无助。也就是说,患者心里是很清楚的,这些症状是不对的、没有必要的,但还是控制不住要去做。于是,在这种心理冲突之中,患者就会感到紧张、焦虑。

心理学研究发现,强迫症主要是由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强迫意向以及强迫动作与行为为基本表现特征的神经症,以上表现可以是以其中的某一种为主,也可以是几种特征并存。

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等,这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思维为主的强迫症特征。患者对自身言行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并且反复求证,明知没有必要还是难以摆脱这种行为,这是强迫怀疑。如果患者在看到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语的时候,脑海里产生了一种想法,并由此不自主地联想到另外一些词语或想法等,这是强迫联想。假如患者对自身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念念不忘,且在大脑中反复上演,特别是对某些恐怖画面的反复回忆,都会增加患者的焦虑,这是强迫回忆。

而强迫情绪是患者所产生的没有必要的一些情绪反应,譬如担忧、反感、厌恶等。

强迫意向是患者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却还是无法控制地在心中所产生的、对违背自己意愿行为的一种强烈心理冲动。

当患者的观念和思维引起了一系列不受自身控制的言行时,患者会期望借此减轻强迫观念和强迫思维引发的焦虑情绪,譬如上述案例中的小裴反复检查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以及马桶是否干净,反复清洗双手,这些都是由强迫思维而引发的强迫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需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强迫症,除了以上症状表现,还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患者的强迫症状反复出现,已经对精神造成了极大困扰,有心改变,却无力成功;二是患者的强迫症状源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的强加;三是患者强迫症状至少维持了三个月或三个月以上。

三、强迫症患者的心理自助

1.暴露疗法。关于强迫症的治疗方式,专家给出的建议是“暴露疗法”,也就是说,患者要敢于将自己置身于自己所排斥的情境之中,然后借助这种与排斥对抗的过程来消除焦虑的情绪。比如,以上案例中的小裴,总是担心马桶上有细菌,要反复检查才能放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缓解这种症状,就可以用“暴露疗法”,即不检查马桶而直接坐上,看看会不会真的有细菌感染,反复尝试几次,这种情况就会得以缓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想象或模拟的方式进行暴露式治疗。患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迫切要求治愈的动力,在方法正确以及坚持不懈的信心与决心的前提下,有望不使用药物治疗,并且效果良好,有根治的可能性。

首先,患者直接进入一种令自己恐怖、感到焦虑的现实或模拟的场景之中,与恐怖和焦虑的对象进行正面接触;紧接着,要做到“不逃避”,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恐惧感与焦虑感就会自行消退。其次,可以运用想象,在大脑中不断上演某种令自己感到极度恐惧的场面,此时还可以配合外界黑暗、恐怖声音的刺激等,以加强这种恐惧感的体验。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有多么焦虑和恐惧,都不能做出堵耳朵、闭眼睛、大声喊叫、反复洗涤等强迫行为。当最恐惧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形势转好后,患者的焦虑感和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学会控制强迫行为并逐一克服,渐渐消除由中断强迫行为所引起的心理不适症状。

在这个“暴露”的过程中,患者首先需要深刻了解自己的强迫意念和行为,并选择其中一种,仔细回顾这种强迫行为发生的全过程,尽量把自己放在这种情境之中;再想象一下自己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要如何忍耐和阻止类似的强迫行为再次出现。通过这个过程,患者可以从中找到引起自身焦虑的是强迫行为还是强迫观念。

在与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进行对抗时,试着和自己对话,暗示自己说:“这不是我自己,是强迫症在作祟。”当患者认识到那些强迫观念只是大脑发出的一个错误信号时,就会感觉轻松很多;同时也能找到自己一直以来摆脱不了强迫行为的根源所在。如果在“暴露”的过程中,患者感觉有困难,还可以借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即便是短短几分钟,也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也可以选择一种特定的行为代替强迫行为,最好是个人爱好,如跑步、听音乐等。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还可以为自己制定一系列规则,专家建议采用“15分钟法则”。也就是说,在强迫观念出现时,患者要等到15分钟之后再做反应。这里的15分钟是最后努力的结果,刚开始时可以先从5分钟做起,等待5分钟后再做强迫性行为的替代行为。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延长时间,从5分钟到10分钟,再到15分钟,最后还可以变成20分钟。患者在这段时间之内可以做自己选择的强迫性行为的替代行为,只要坚决不做强迫性行为,时间会让强迫性观念和行为渐渐变弱,直到消失。

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还可以在该过程中记录每一次训练的成绩,对照前面看是否有进步,起到增强自信和自我督促的作用。

2.接纳、不回避疗法强迫症患者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的前提下,想克服强迫症,必须解除对强迫症状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感,达到摆脱,进而成功抵制强迫观念的影响的目的。接纳疗法的核心观念是“顺其自然”,接纳、不回避,帮助患者打破强迫症的恶性循环。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是源于患者与强迫症状做对抗,不允许它们出现,而这个对抗的过程其实是患者在反复暗示自己产生强迫症状,表面上是在强迫自己“不强迫”,但其实是在强迫自己“强迫”。

“顺其自然”的接纳疗法和暴露疗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暴露疗法要求患者在强迫症状出现时采取延迟纠正的方式,用特定活动替代强迫行为,进而达到阻断强迫行为实施的目的;“顺其自然”的接纳疗法则需要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强迫症状,不要与其进行对抗,极度焦虑时也不要过分与强迫症状相对抗,患者可以去做,一旦焦虑得以缓解,要马上从事别的活动,以此转移注意力。反复多次,强迫症状就会得以缓解。

要做到“顺其自然”,需要遵守以下三项原则:

一是“不理”。强迫症患者要明智地采用不加理会的态度对待强迫症状,直到最后这些症状不再引发患者的焦虑感。反复尝试之后,它们就会自动消失了。

二是“不怕”。强迫症患者要暗示自己:“这没什么可怕的,即便对我产生了一点不好的影响,那也是暂时性的。”如果能够做到不害怕,不与之进行对抗,患者的心理素质就会变得越来越强。

三是“不反抗”。做到了“不理”“不怕”,也就能够做到“不反抗”了。患者“顺其自然”地对待强迫症状,但这种“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依照正确的指引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被强迫症状影响。比如,当你还在上班的时候,强迫症状来袭了,此时,“顺其自然”就是坚持上班,不要受它们的影响。

总之,强迫症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学家建议,患者平时还要注意做好心理调节,不给强迫症任何生存的机会。

(1)不追求完美,顺其自然。不要总是追求完美,也不要过分关注自己做得好不好,更不要受到别人看法的影响,有些事做了就做了,只要尽力了就好,没有必要在事后还要审视其是否完美。其实,强迫症患者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爱钻牛角尖,因此,克服完美主义的同时,还要做到凡事顺其自然,不要被一点点小问题牵绊住前进的步伐。看待问题时,要学会接纳他人的好心建议,学会适应。

(2)学会享受过程。任何一件事并不是只有结果才重要,要尝试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体验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

(3)了解自己。患者需要对自身状况有所了解,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处理强迫症状的方式,加强自信心训练。

(4)寻求家人的支持。一方面,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很重要,患者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要排斥身边的人;另一方面,家人也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患者多参加有建设性的活动,以便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尽早摆脱强迫症的枷锁。

(5)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对于强迫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仅仅凭借自己的心理调节往往还不够,必要的时候还要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或者是请精神科医生实施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同时进行,双管齐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