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 《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认同通常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另外,从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需要国家不断引导、教育和宣传。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民族认同是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Gordon, 1975, M. “Toward a General Theoryof Racial andEthnicGroupRelations”, N. Glazer and D. P. Moynihan, eds. , Ethnicity, theoryandexperie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84-110.国家认同是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精神动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式微,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超国家共同体的出现,公众对自我身份的界定与归属的问题愈发凸显,因此对于国家认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曹娅:《国家认同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本部分内容报告被调查地区受访者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的基本看法,并初步分析受访者认同的差异。

1.受访者既认同本民族也认同中华民族,但对中华民族认同比例最高

总体而言,关于我国当前民族意识发展趋势的判断,有47.6%的受访者认为这一趋势是大家既认同本民族也认同中华民族,29.4%的受访者认为这一趋势表现为更加认同中华民族,8.1%的受访者则认为各民族更加认同本民族意识,但调查样本中,还有15%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费孝通先生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多个学科的资料,详细论述了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与融合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特点。我国各民族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多元指五十多个民族,一体指中华民族,称之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总体而言,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地区受访者的民族认同表现为大部分受访者对各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双重认同,也正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较好注解。

本次调查涉及的少数民族受访者中,只有景颇族受访者认为我国当前民族意识发展趋势为大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超过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双重认同(景颇族受访者选择更加认同中华民族的比例为43.8%,选择既认同本民族也认同中华民族的比例为35.5%,选择更加认同本民族的比例为2.9%),除景颇族以外,其他民族受访者都认为民族意识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双重认同意识或更加认同中华民族,其中,以下民族受访者认为我国当前民族意识发展趋势表现为强烈的双重认同意识:普米族、纳西族、傣族、水族、白族、藏族、佤族、裕固族、布依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在这些民族受访者中,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当前民族意识发展趋势为既认同本民族也认同中华民族(见表2-77)。

表2-77 居民对当前我国民族意识发展趋势的判断

调查涉及的民族受访者中,没有一个民族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民族意识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大家更加认同本民族意识。认为民族意识发展趋势为更加认同本民族意识的比例均较低,其中只有维吾尔族受访者认为民族意识发展趋势为大家更认同本民族意识的比例稍高,但也只有21.4%,远低于维吾尔族受访者认为大家既认同本民族也认同中华民族的比例(40.6%)。

城乡受访者对当前我国民族意识发展趋势的判断有显著差异,尤其在认为大家是否更加认同中华民族的比例上,非农户口受访者有34.7%持此观点,而农业户口受访者仅有25.8%持此观点。西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认为当前我们民族意识表现为双重认同和更加认同中华民族的比例低于西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而认为大家更加认同本民族意识的比例高于西南被调查地区。西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三种认同比例分别为43%、28.6%和10.7%,西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相应的比例分别是:52.1%、30.1%和5.6%。

如果将双重认同和更加认同中华民族合并为认同中华民族,则调查涉及的六省受访者中,认为当前我国民族意识为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甘肃(89.4%)、云南(83.8%)、贵州(80.4%)、青海(76.8%)、新疆(67.6%)和内蒙古(67.3%)。其中,新疆被调查地区选择更加认同本民族意识的比例较高为16.7%,远超过其他省份受访者(其他五省选择比例均在4% ~7%之间)。

教育程度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育程度越高,对中华民族的双重认同和单一认同均越高;但与此同时,认为各民族更加认同本民族意识的比例也远高于低学历的受访者;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受访者,民族意识越清晰。在低学历的受访者中对当前我国民族意识发展趋势表示不清楚的比例非常高(未上学受访者这一比例为27.6、小学程度受访者相应比例为19.3%),而到了高学历受访者中,表示不清楚的比例变得极低(大学及以上学历受访者这一比例仅有4.7%)。调查数据说明,教育程度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教育程度越高,“文化自觉”的可能性越高费孝通:《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51~153页。,民族认同的意识越清晰,对各自的民族文化更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另一方面,在多民族国家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民族认同倾向与自身民族认同还是兼顾各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尚未可知,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

2.国家认同感较高

本次调查还询问了被调查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受访者对国家的认同。当面对其他国家的人询问少数民族身份时,有62%的受访者将中国人身份位居第一,本民族身份位居其次;19.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人和本民族身份是同等重要的;12.2%的受访者将本民族身份排在第一位,中国人身份位居第二;此外有6.5%的受访者表示此问题不好回答。

从各少数民族之间身份认同的差异来看,如果将中国人身份居第一和中国人与本民族身份同等重要合并为认同国家,则所调查的少数民族中,有8个少数民族受访者认同国家的比例超过了90%,分别是侗族(100.0%)、纳西族(93.8%)、鄂温克族(93.1%)、彝族(92.6%)、普米族(91.4%)、塔吉克族(90.7%)、白族(90.6%)和哈萨克族(90.2%)。此外,有5个民族受访者认同国家的比例低于80%,分别是蒙古族(79.9%)、藏族(75.4%)、水族(74.4%)、裕固族(65.3%)、维吾尔族(57.4%),其中,维吾尔族受访者国家认同比例最低,同时,这几个民族更加认同本民族身份的比例较高,其在回答自己民族身份时,将本民族身份排在第一位,而将中国人排在第二位的不同民族受访者比例分别是裕固族(34.7%)、维吾尔族(32.4%)、藏族(21.2%)、水族(15.1%)、蒙古族(13.2%)。在国家认同方面,非农户口与农业户口受访者之间以及不同教育程度受访者之间差别都不特别明显。但和受访者民族身份的差异较为一致的是,西北被调查地区和西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之间有差别,同时,不同省份被调查地区受访者之间也有差别。西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没有西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认同国家的比例高,西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回答民族身份时选择“中国人、本民族”的比例是58.4%,选择“中国人和本民族不分先后”的比例是17.1%,选择“本民族、中国人”的比例是18.8%,西南被调查地区受访者相应的比例分别是65.1%、21.3%和6.3%。不同省份被调查地区受访者在回答民族身份时首先选择中国人和中国人与本民族不分先后的比例从高到低的调查地区分别是云南(89.4%)、青海(84.8%)、内蒙古(83.8%)、贵州(82.9%)、新疆(71.7%)、甘肃(68.5%)。新疆和甘肃被调查地区受访者的国家认同比例相对低于其他四省被调查地区受访者。六省被调查地区受访者在回答民族身份时将本民族身份排在第一位,而将中国人排在第二位的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甘肃(30.2%)、新疆(22.2%)、青海(10.2%)、内蒙古(9.3%)、贵州(7.7%)和云南(5.2%)。甘肃和新疆更加认同本民族身份的比例高于其他四省被调查地区的受访者(见表2-78)。

表2-78 外国人询问少数民族身份时受访者的身份排序

本次调查得到受访者国家认同差异较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学者总结影响族群对国家认同的原因时,发现全球化、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各民族之间互相交往的实际状况和国家的宣传教育与感化等因素都影响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陈玉姚:《从高卢人到法兰克人——浅谈促成族群对国家认同的原因》, 《世界民族》2008年第6期。徐平、张阳阳:《影响新疆对国家认同的因素探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影响甘肃和新疆被调查地区受访者国家认同相对而言低水平的原因应该与这些因素有关。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甘肃和新疆均属于六个我国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均衡;从政治因素来看,国内外复杂因素交织影响了新疆地区的民族关系,7·5事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文化、宗教和民族交往因素来看,新疆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的传统风俗与其他民族差异较大,维吾尔族的居住格局天然决定其与其他民族交往程度较浅。今后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对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进行探讨,重点是考察各地区居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经济水平、经济增速、地区资源分配的具体状况,以及民族交往状况,深入考察影响居民国家认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