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

新闻系的学生,他们都是来进修的在岗生,不是考试进来的青年学生。他们都在工作单位工作若干年,有工作经验,而且一般都是新闻机构出来的,文笔也都比较好。他们出去还是要写新闻报道,要写作,如果是干巴巴地讲这个文学史,没有血没有肉,对他们没有用。所以我决定我的文学史写法要跟一般的文学史不一样,我要注重分析作家的作品,分析完了以后再做概括的结论。李白是什么创作手法?为什么称他是浪漫主义诗人?前面讲的这些诗篇都可以说明他想象力丰富,夸张得厉害,艺术效果非常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讲完了杜甫主要的名作,然后概括一下,大家一看就明白了,确实杜甫是真实地反映社会历史,他写了当时“安史之乱”的混乱、困苦的局面。中国文学史的教材,我是边写边刻边讲,油印出来发给学生,学生非常高兴,觉得这个不是那么干巴巴地讲什么主义、什么方法就完了,是让你读懂文章,读懂诗词,了解作者本人的身世。所以这个课程很受欢迎。

1957年整风、反右的时候,文学史课程大大减少,课程受到相当的影响,课程的钟点被压缩了,因为要腾出时间来听政治报告啊。但是我还是认真地继续写。我说,你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在课堂听,我就写出来给你们看。我写的文学史,明代写完了,清代讲是讲了,还没有来得及写。我的原稿交给誊印社,就是我们刻蜡版的地方,先秦到宋代全刻了,元代刻了第一章,宋元话本,底下的稿子还没有来得及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的这些原稿,这些油印讲义,我家里都留了,抄家的时候全给造反派弄走了,都毁掉了。我花了这么大力气,1956年开始写,经过1957年在这么紧张的运动中间我天天开夜车写,结果都被毁掉了。所以这部《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一个结局。

冯其庸撰《中国文学史稿》油印本封面 1956年

《中国文学史稿》油印本内文 1956年

到近几年,青岛出版社出我的文集的时候,我念念不忘我当时花那么大的心血写的这部文学史,一个字也没有了,因为无从找起了。我忽然想起来,当年听课的学生手里是不是还有,因为都有讲义发给他们的。现在他们大多是省级干部了,有的在省级干部岗位上已经退下来了。我就打电话给一个当年的学生俞乃蕴,他现在是安徽省政协的秘书长。我问他,当年听课的讲义你还有没有?他说,我都当文物保护的,完完整整的,我这里有。我高兴得不得了,我说,光有一部不行,因为油印有的地方印得不清楚,看不出来,我想再找一部讲义。湖北省委宣传部的周维敷是不是有?你帮我打个电话。他说,没问题,我给他打电话。电话打通以后,周维敷说,我有。就这样就找到了。

我重新审读一遍,除了改了错别字以外,我又重新修订了一下,总算挽救了这部《中国文学史》。今年1月8日(2012年1月8日)是我33卷的文集的首发式。王蒙同志参加首发式了,他首先讲:这部文学史最适合我读,其他文学史都是讲一些条条框框,什么主义,这个文学史一篇篇作品都有详细的分析。还有中央美院一位老师,他忽然来电话,他说,我天天在读你的文学史,太好了,我正缺少这样具体分析的书。可见这部《中国文学史》在今天社会上还是有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