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

1.2.1 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传统的精英教育目标是培养学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精英教育目标引导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以学科为背景,课程体系侧重于传授基础理论。精英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培养学术型高级人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但是学术型高级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是有限的,社会经济发展更需要大量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毛入学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如果仍然延续精英教育的办学模式,就必然出现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和文化教育传统与西方国家很不相同,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也出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多样化特征。当然,中国高等教育在具体发展路径和办学模式方面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未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前,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1,(6):1~5当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之后,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呼声更高,中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特征更为显著。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当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不同专业和课程体系,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一句话,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到来,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1.2.2 中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经济多元化主要是指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即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框架下,存在着多元的经济主体,多元主体的不同需求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中国高等教育要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就要能够以多元的发展战略应对市场多元主体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不仅是其积极应对挑战的发展之路,也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现代高科技发展需要引领科技发展的精英人才,推动现代科技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现代产业,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规格多元化,这就推动了高等院校本身的层次、类型及其培养目标发生明显的多样化。以高等工程教育为例,现代科技发展一方面导致高等工程教育层次与类型产生多样化;另一方面导致工科类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细分化。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战略表现为:

(1)办学定位的多元化。要求高等学校打破单一学术型的办学定位,结合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办学层次。

(2)办学模式的多元化。要求高等学校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大批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3)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要求改变传统的单一高等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4)资源筹集的多元化。要求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和多元化的经费来源。

总之,不同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工科大学依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的发展定位,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1.2.3 中国高等教育的产业聚焦战略

区域经济特色化要求高等学校聚焦地区产业。地区产业集群化和特色化,为地方工科大学创建特色大学铺垫了产业背景。地方工科大学通过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广泛互动,通过聚焦地区产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更直接、更有成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通过培养聚焦地区产业的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引领与支撑区域经济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果说少数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引领国家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那么,大量地方性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的主要职能则是“支撑区域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内产业集群和特色化产业发展趋势,使该区域的产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地方性大学依托区域经济和产业,实现学校与区域社会经济的互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独特的人才培养规格,地方性大学办学特色就得到鲜明体现。

1.2.4 现代学科技术呼唤工程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科学和技术越来越融合为一体,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又懂得技术的工程型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地方性高等学校发展现代工程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层次与类型的多样化已经清楚地反映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9根据这种分类,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有三个层次,即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第3级第1阶段工程教育(分类号554)、“本科”层次的第3级第1阶段工程教育(分类号654)以及“研究生”层次的第3级第2阶段的工程教育(分类号754)。高等工程教育的类型则主要分化为两大类,即研究型和应用型(或称实用型),如图1.2所示。

图1.2 工程技术人才的类型与规格

现代科技发展除了导致高等院校的层次、类型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还要求高级人才的业务素质必须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美国工程院于2004年年底发表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提出了未来工程师的九大关键特征(见表1.2),这对于我国培养新时代的工程师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1.2 未来工程师的九大关键特征

现代科技发展对于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工程教育,以及多规格、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给创建工科类特色大学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只是单类型、单规格的,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势必一致,从而谈不上所谓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即便社会所需人才是多类型、多规格的,如果各高校的办学方式依然趋同,造成“千校一面”,也不可能有办学特色。因此,现代科技发展所导致的对于多类型、多规格高级人才的需求,只是为各高校采取错位发展或差异化发展战略,在细分化人才市场上展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必要条件,真正促使各高校创建特色还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我国科技发展要求培养更多的善于实施“二次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工程技术型人才。我国经济发展中,通过“二次创新”发挥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中国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地方性工科院校培养大批具备“二次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我国现代产业发展的呼唤。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地方性工科大学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性高等学校积极发展高等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