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造纸

第一节 纸的起源

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书中对纸的解释为:“纸,絮一也,从系氏声。”清代经学家、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笘荐而成之。今用竹质木皮为纸。亦有致密竹帘荐之是也。”

段玉裁认为,造纸技术由于漂洗丝絮而发现,最初的纸是用丝絮制成。古代在漂洗丝絮时,放在席子上浸入水中,然后以木棒击之,这样在丝絮洗毕后,便有一层细纤维沾留在席子上,成为一层薄膜,后来被发现可用来书写。

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早在西汉时便有人在纸上书写,当时称纸为“赫蹏”。《赵皇后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舜择弃为乳母,时儿生八九日。后三日,客复持诏记,封如前予武,中有封小绿箧,记曰:‘告武以箧中物书予狱中妇人,武自临饮之。’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女自知之!’伟能即宫。”

我国近世以来的考古发现,为西汉就已经发明植物纤维纸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3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西汉古烽燧亭遗址中发现了一片西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古纸,人们称之为“罗布淖尔纸”,属西汉中后期产。据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载:“麻质,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筋。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按此纸出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之木简,为汉宣帝年号,则此纸亦当为西汉古物也。”不幸的是,此纸毁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火,而未能进行科学分析。

陕西灞桥出土西汉麻纸

甘肃金关出土西汉麻纸

1942年,考古学者在西北额济纳河岸清理发掘过的遗址时,“掘出了一张汉代的纸,这张纸已经揉成纸团,藏在未掘过的土里面。审定认为系植物的纤维所作”。

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西汉初期麻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植物纤维纸,这表明中国是最早发明植物纤维纸的国家。

1974年,甘肃居廷金关汉代亭燧故址出土了古纸,人称“金关纸”,属西汉晚期,该纸内尚存麻筋及线头、麻布的残留物。

1978年,陕西扶风中颜村西汉窖藏出土古纸,称“中颜村纸”,属西汉中期产,纸内含较多的麻类纤维束及未打散的麻绳头。

1979年,甘肃敦煌马圈湾汉代亭燧出土古纸,称“马圈湾纸”,属西汉中后期,纸面麻类纤维分布不匀。

甘肃旱滩坡出土东汉麻纸

《后汉书·蔡伦传》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早期墓出土古纸,称“放马滩纸”,造纸原料亦为麻类,该纸残片纸面平整光滑,纸上有用细墨线勾画的山川道路图形,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张纸制地图。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造纸始于东汉的蔡伦。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乃造意用书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是史籍关于发明造纸术的最早记载,也是历来认定纸在东汉时由蔡伦发明的唯一文献记载。

蔡伦(?—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后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在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的过程中,终于制成了“蔡侯纸”。汉和帝刘肇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蔡伦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美国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汉代造纸图

上述这些出土的西汉纸都比蔡伦所造之纸早300—100年。总的看来,这些纸的质地还较粗糙,结构也较为松散,制造技术明显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以推断,同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创造一样,造纸术并非蔡伦个人发明,而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的智慧与结晶。西汉植物纤维纸的制作与使用,为后来蔡伦改良造纸术打下了基础。

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总结和改进,不仅扩大了造纸原料,更重要的是,他对纸之推广普及,使纸张用于书写成为可能。蔡伦是造纸发展史上一位不可磨灭的人物,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