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浙江造纸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自古以来为中国产纸之盛地。据文献记载,浙江造纸起源于公元265年左右的西晋会稽郡,至今已有1 700多年的历史。

浙江最早的记载是西晋张华著《博物志》:“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古即名剡藤。”

到东晋时,会稽造纸已有一定规模。《东坡语林》记载:“王右军为会稽令,谢公就乞笺纸,检校库中有书万番,悉以为谢公。”

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载:“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向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其纸止高一尺许而长尺有半,盖晋人所用大率如此,验之兰亭押缝可见。”

“二王”者,指的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321—378年)与他的儿子王献之(344—388年)。会稽,是浙江的古地名,今绍兴的别称。根据宋人赵希鹄的说法,可以确信,早在东晋时代(317—420年),浙江就已经有竹纸的生产。

东晋时期,浙江还有藤角纸。经学家范宁(339—401年)曾云:“土纸不可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〇四)据专家考证,范宁所说的“藤角纸”,应当产于浙江一带。其理由:第一,东晋曾建都于江南金陵之地,封建统治所需大量好纸,自然会带动当地造纸业的发展;第二,范宁是个喜欢笔墨的人,又曾在浙江为官(任余杭县令),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纸应当产于浙江境内。

晋代江南尚产茧纸。对于晋代茧纸,唐人何延年曾提到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宋代米芾在《宝章待访录》中记载,传王羲之《笔阵图》前有自画像,其用纸“紧薄如金叶,索索有声”。虽未明说这种纸张的材料,但其质地紧密、厚度较薄、坚韧挺括的特征,描述得十分清晰。

2016年6月28日,上海朵云轩拍卖民国龚心钊所藏晋唐古纸样本,其中就有三张保存完好的“晋人茧纸”,总面积达6.7平方尺之大。

民国鉴藏家龚心钊认为,米芾所说的应该就是蚕茧纸。他以此描述对比自己所藏的蚕茧纸,在1936年的一段札记中写道:“此纸……盖系蚕茧所制,磨擦亦不起毛,非藤、楮、竹、棉所能及也。原幅未经翦背,触之即折损。余得于津沽某蓄古家,不得已因截为三幅背之。此可决为晋代纸也。”

1940年他又在札记中强调:“此真蚕茧丝所制,揉擦之亦不毛损,《兰亭》茧纸度亦不胜于此。余见隋人诸写经卷,色类此而质乃楮类,晋以后殆无茧制者矣。”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札记纸上还贴有一小片蚕茧纸,或许是为了便于人们了解实物的全貌,粘住的仅仅是纸片两端,这样,人们便可透过没有粘住的部分直接获得对纸质的感受,匠心如此,实在难得。时隔多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对实物进行检测显示,这三张纸恰如龚心钊以目测所判断的:材质确属蚕丝,年份也与晋代相近。

古代手工造纸作坊多靠山临水。一则可以用水力舂碓漂洗纸料;二则可利用山区提供的原料和燃料。中国南方多靠山临水的地区,所以自唐以来,南方地区就有多处纸坊,逐渐形成了浙江、福建、安徽、四川等几个大的造纸中心。潘吉星在《中国造纸史》一书中将这一时期浙江主要造纸地区圈定为杭州、越州、婺州(金华)、衢州、剡县(嵊州)、睦州、温州等地。

唐朝时期(618—907年),浙江产藤纸达到鼎盛。唐《元和郡县图志》:“余杭县由拳村出好藤纸。”《太平寰宇记》:“由拳黄藤纸者,产于余杭之由拳村,自唐开元时充贡品后,遂负盛名。”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唐代各地贡纸者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歙州、池州等州邑。

唐宋时,越中多以古藤制纸,故名“藤纸”,亦称“剡藤”“剡纸”“溪藤”。明万历进士孙能传《剡溪漫笔小叙》:“剡,故嵊地,奉化与嵊接壤亦有剡溪,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土人取以作纸,所谓剡溪藤是也。”

据唐李肇《国史补》记载:“纸之妙者,则越之剡藤、苔笺。”这里所说的“越”是浙江的地名,剡藤因剡溪而得名,剡溪即曹娥江,现名为剡江。“苔笺”,又名侧里纸,同属唐代名纸。大文豪苏轼《和人求笔迹》有诗句:“从此剡藤真可吊。”

唐元和进士、婺州东阳人舒元舆曾在《悲剡溪古藤文》中感叹:“遂问溪上人,有道者云,溪中多纸工,持刀斩罚(伐)无时,擘剥皮机(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者,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自然残藤命易甚……”

元至正进士许汝霖撰《嵊志》:“剡藤纸名擅天下。式凡五,藤用木椎椎治,坚滑光白者曰‘硾笺’,莹润如玉者曰‘玉版笺’,用南唐澄心堂纸样者曰‘澄心堂笺’,用蜀人鱼子笺法者曰‘粉云罗笺’,造用冬水佳,敲冰为之曰‘敲冰纸’,今莫有传其术者。”

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载,“温州产蠲纸”。宋人周辉撰《清波别志》:“唐有蠲府纸,凡造此纸户,与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今出于永嘉,士大夫喜其发越翰墨,争捐善价取之,殆与南澄心堂等。”澄心堂纸是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所作成的纸。因其卓越的品质,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纸,堪比黄金贵。温州蠲纸亦堪比澄心堂纸。

唐末,崔龟图在《北户录》注中曾谈到浙江睦州(今淳安)地区出产竹纸。

北宋时,南方已经是造纸业的中心。建炎宋室南渡后,随着政治、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的印刷业愈益发展,造纸业也随之更为兴盛。北宋时,曾出现过“纸衣”“纸袄”“纸帐”,南宋时,又出现了“纸被”,这反映出当时纸的用途更广泛,造纸工艺亦更为精湛。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就曾记载临安奸商“以伪易真,至以纸为衣”来冒充布帛,欺骗顾客的情形。

古代造纸

南宋时,浙江名纸有剡溪出产的剡藤、剡硾、玉版纸、澄心堂纸、敲冰纸、罗笺等,还有杭州余杭由拳村藤纸、富阳小井纸、赤亭山赤亭纸等。

宋代以降,继藤纸之后,竹纸异军突起,屡见于文献史籍。如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中有“今浙江间有以嫩竹为纸”的记载;宋顾文荐撰《负暄杂录》也举出“越中竹纸”。宋施宿等撰《嘉泰会稽志》:“剡之藤纸得名最久,其次苔笺。今独竹子名天下,遂掩藤纸。竹纸上品有三,曰姚黄;曰学士;曰邵公。工书者喜之滑,一也;发墨色,二也;宜笔锋,三也;卷舒虽久,墨络不渝,四也;性不蠹,五也。”

宋代书法家米芾《书史》记载:“余尝硾越州竹,光透如金板,在油茧上,矩截作轴,入笈,番覆数十张,学书……”米芾曾作《硾越州竹学书诗寄薛绍彭、刘泙》诗云:“越筠万杵如金板,每用杭油与池茧。高压巴郡乌丝栏,平欺泽国清华练。老无他物适心目,天使残年同笔研。图书满室翰墨香,刘薛何时眼中见。”北宋薛绍彭也作《和米芾越州竹纸诗》:“书便莹滑如碑版,古来精纸惟闻茧。杵成剡竹光凌乱,何用区区书素练。细分浓淡可评墨,副以溪岩难试研。世传此语谁复知,千里同风未相见。”足见宋时文人对会稽竹纸的青睐与赞赏。

元代《至正四明续志》则有“皮纸出鄞县,章溪竹纸出奉化,棠溪亦有皮纸”的记载。

明清以降,浙江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商品经济已经发达,手工纸场林立,造纸情况则更多地记录于正史、方志、谱牒、笔记等文献之中。

 

民国时期,浙江省造纸依然居全国前茅。1924年5月,彭望恕在《农商公报》发表《全国纸业调查记》中称:“浙省制纸工业亦殊不弱,虽不能与闽省并驾齐驱,然岁产亦有三四百万两。产地最盛之处,向以严州、衢州、金华三县为巨擘,惜近年洋纸充斥,销路日狭,与该省之制糖业,陷于同一之命运。”

1935年,《浙赣铁路杭玉段沿线工商业鸟瞰》中记载:“(浙赣铁路沿线)莫不有纸之出产,盖因地多山林,竹木丰富,涧水争流,最适于纸之制造,山居农民,咸以造纸为副业,俗称槽户。沿线统计,共有槽户二万余户,纸槽二万余具,工人十二万余人,年产纸总值五百七十余万元。所造之纸,浙江以供迷信燃烧用之黄烧纸为大宗,江西则以供书写用之连史毛鹿为大宗,质料精良,销路畅旺,是为江西纸业之特色。黄烧纸销华北各省,连史纸销杭(州)、申(上海)、津(天津)、平(北京)各处。”

根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统计,纸类进口激增。1903年时,中国纸类进口217726担;1910年为549030担;1920年为1026511担;1930年为1992093担;1932年至最高峰为2075283担,比1903年高出近十倍。

 

1933年全国手工造纸业概况

(资料来源:1933年巫宝三等《中国国民所得》)

浙江省早期文化用纸主要靠手工纸来供给。但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廉价商品倾销争衡下,大量外纸输入和手工纸不能适应现代印刷术的需要,手工造纸在文化用纸市场上逐渐被排挤出来。

手工纸一般分为文化用纸、实用纸(包括卫生用纸)和祭祀用纸。从事手工造纸的槽户,不得不改变手工纸的类别。从过去主要生产文化用纸逐渐转变为以生产实用纸、祭祀用纸为主。1930年时,全国实用纸产值占总手工纸产值47.71%;祭祀用纸占29.39%;文化用纸占23.2%。至抗日战争前夕,祭祀用纸所占比重已经上升到40%左右。

民国时期,浙江省各地生产的主要手工纸品有:

1930年以前浙江手工纸品名 皮纸、元书纸、黄纸、南屏纸、竹烧纸、粗高纸、谢公纸、茶白纸、秋皮纸、方稿纸、油拳纸、长钱纸、桑皮纸、花笺纸、棉纸、徐青纸、藤纸、塘纸、银花纸、银皮纸、稻秆纸、草纸、表芯纸、连五纸、毛边纸、小井纸、皮抄纸、蛋生纸、梅里纸、八百张、黄白纸、纸被、油纸、鹿鸣纸、桃花纸、连七纸、竹纸、赤亭纸、黄烧纸、竹帖纸、京边纸、纸帐、盐抄纸、楮纸、侧里纸、白纸、黄皮纸、大笺纸、玉版纸、敲冰纸、苔纸、小竹纸、小帘纸、冰纸、黄公纸、黄檀纸、大淡纸、漆纸、榜纸、鱼卵纸、柬纸、楮皮纸、黄表纸、毛头纸、绵白纸、白蜡纸、大贡纸、山里纸、大帘纸、黄历日纸、白历日纸、长联、竹纸、短联竹纸、粉云罗笺、墨煤草纸、包抄毛边纸、月面松纹纸。

1930年浙江手工纸品名 皮纸、元书纸、黄纸、南屏纸、粗高纸、厚斗、长边、厂黄、大连、方高纸、京边纸、折边、大斗、大昌山、块头纸、大黄笺、京放、徐青纸、棉纸、花笺纸、桑皮纸、草纸、表芯纸、连五纸、毛边纸、段放、昌山、红表、雨伞纸、毛角连、油纸、鹿鸣纸、桃花纸、连七纸、坑边、海放、黄烧纸、黄元、屏纸、蚕种纸、板笺、红笺、真皮、白笺、羊皮纸、中青、谱纸、金屏、红顶、横大、毛长、茶厢纸、板折、信纸、连史、溪屏、坊纸、中方、六印参、昌斗、七印参、真料、黄京放、大草纸、溪源纸、小坊、烧纸、细粗纸、名槽、交白、二细毛、马青、大京放、黄长边、千张、长连、皮白纸、粗纸、六局纸、三顶、大参皮、毛草纸、小细蓬、笋壳纸、押头纸、四号薄、松纸、小白纸、五千元书、六千元书、大帘粗纸、小帘粗纸、阔参皮纸、二号屏纸、三连、毛纸、小连黄烧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浙江省的手工造纸仍呈上升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浙江省手工纸历年产量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袁代绪《浙江省手工造纸业》)

浙江省各类手工纸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袁代绪《浙江省手工造纸业》)

1956年浙江手工纸品名

一、 文化用纸

(一)竹纸类 元书纸、五千元书、六千元书、京放、大京放、白京放、白大京放、土报、白报、折边、毛边、粗甲纸、代白纸、花占纸。

(二)皮纸类 皮纸、棉纸、白棉纸、蜡纸坯。

二、 祭祀用纸

竹纸类 黄大京放、桨黄京放、四才黄、六九寸、九寸纸、大九寸、九寸尖、八一尖、九一尖、六九屏、南屏、本屏、屏纸、中元屏、小元屏、龙屏、海放、大海放、大海放黄、近身纸、近生纸、远身纸、远生纸、小连纸、大连纸、大帘纸、鹿鸣纸、黄鹿鸣、料海、迷信长边、京边、京表、折表、黄表、红表黄、大红表、表芯纸、表黄、小表黄、中表黄、厂黄、太平厂、大本、迷信黄元、方稿纸、方高纸、高把纸、粗高纸、小五千黄、大五千黄、对龙、正龙、烧纸、黄烧纸、熟大斗、熟小斗、特大斗、生切、大团花、小团花、大城折、启元纸、专帘纸、小白尖、荷花佛图。

三、 实用纸

(一)竹纸类 次大京放、本报、绿报、红报、黑报、海方、小连坯、料边、斗放、长边、草边、红表、小红表、红表正、厂红、大厂红、黄元、昌山、大昌山、小昌山、纽扣纸、纽扣长边、三项、角连纸、厚斗、包装纸、青槽纸、土方塘、黄方塘、交白纸、粉房、折角、纸筋、大蒙纸、烟纸、红绿对表、红顶纸。

(二)皮纸类 羊皮纸、桑皮纸、皮纸、大皮纸、真皮、包皮纸、加重桑皮纸、大阔棉纸、黄绿棉纸、加阔好料棉纸、加阔棉纸、全料、边纸、棉纸、灯光纸、砲心纸、花华纸、雨伞纸、白方连、双帘纸、料皮。

(三)稻草类 中青、中方、青草纸、青草黄、大毛纸。

四、 卫生用纸

(一)竹纸类 小刀儿、圆刀儿、折刀儿、四六屏、碎边、双连卫生纸。

(二)稻草类 坑边、小坑、中坑、破坑边、粗草纸、千六、千张、名槽、周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