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闷自剔残灯1。暗雨空庭2。潇潇已是不堪听3。那更西风偏著意4,做尽秋声5。 城柝已三更6。欲睡还醒7。薄寒中夜掩银屏8。曾染戒香消俗念9,怎又多情10

注释

1 闷自剔残灯:闷自,独自愁闷。剔残灯,挑灯花,意谓挑起灯芯,剔去灯芯上残余的灰烬,使灯光更加明亮。残灯,一作“银灯”。

2 暗雨空庭:宋姜夔《八归》:“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暗,一作“夜”。宋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

3 潇潇已是不堪听:潇潇,骤急的雨声。《诗经·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不堪,无法忍受。刘禹锡《金陵怀古》:“《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周邦彦:“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陆游《鹊桥仙》:“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4 那更:况且又。柳永《祭天神》:“柔肠断,还是黄昏,那更满庭风雨。”偏著,一作“不解”。

5 做尽,一作“又做”。

6 城柝:夜里城上巡逻敲的木梆子。王问《赠吴之山》:“城柝声悲夜未央,江云初散秋风凉。”

7 欲睡还醒:一作“冷湿银瓶”。

8 薄寒中夜掩银屏:一作“柔情深后不能醒”。

9 曾染戒香消俗念:一作“若是多情醒不得”。戒香:佛家说戒讲法时所点的香。

10 怎又多情:怎又,一作“索性”,一作“莫又”。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纳兰性德《荷叶杯》:“多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

简评

词写愁怀。开首一个“闷”字,可见遣闷无由。剔残灯,这一动作多数情况,本应是女子行为,词人如此,可见百无聊赖。灯为残灯,也映射了内心世界。首句定调又紧扣时间,起得无痕。此为室内景。窗外,正下着秋雨。暗,呼应前句之“剔残灯”,亦窥见词人之心境;空,庭院无人,此本为下雨时常见之景,但又折射出词人内心之寂寥。情绪脉络逐渐显影,至第三句而爆发。潇潇,雨声。在内心平静人那里,引起的也许是愉悦之感。可在词人,潇潇雨声成为了情绪的触媒,令他终于无法忍受。“不堪听”,三字重千斤。四句“那更”翻进一层,所谓雪上加霜,愁情更浓。“偏著意”,写西风似解人意,有意吹拂,实是与词人作对,怕什么来什么,故有“做尽秋声”之叹。词人之愁,亦至无以复加地步。“那更西风偏著意,做尽秋声”二句,与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下片首句镜头更摇出去,“城柝已三更”,虽言时间,至三更仍未眠,但城柝之声,又在浓浓秋意上,加重一笔,词人的心境由此更明了。欲睡还醒,表明词人失眠不安,以及无奈;寒浸银屏,则寒彻入骨了。此二句本多为描写女子之情境,又足见词人缠绵多情之个性。末两句又回到情绪的直抒。为遣愁,词人曾寄托于佛教,可终至告败,此又见愁之坚韧,无处不在,无法逃避。“怎又多情”结得好,照应开头。起初即要却愁去情,但愁、情不仅未去,反而依仗残灯、秋雨、空庭、秋风、秋声、秋寒等意象无孔不入,终将词人俘获。怎又多情,词人的无奈之叹,何尝又不是词人的一贯个性呢?不是多情,又怎能留下如此多情缠绵的数百首词?词人困扰于多情,却成就了多情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