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半 乐

柳 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1]。怒涛渐息,樵风乍起[2],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3],翩翩过南浦[4]。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5]。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6],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7],断鸿声远长天暮。

【注释】

[1]越溪:越地某溪流,相传越国西施曾在此浣纱。此泛指江南的河流。[2]樵风:相传汉太尉郑弘尝在若耶溪砍柴,得神人相助,早上刮南风,晚上刮北风,这样来回都顺风。这里指顺风。樵,柴火。[3]画鹢:鹢,一种水鸟,其形象常用为船头的装饰。画鹢,指彩绘的船。[4]南浦:浦,水边。南浦,出自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此泛指送别的地方。[5]鸣榔:榔,这里指一种渔具,是一块响木,敲响时鱼即受惊而缠上丝网。鸣榔,敲响榔。[6]后约:约会迟到。丁宁,即叮咛,叮嘱,告诫。[7]杳杳:昏暗深远,这里指路途遥远。神京:指京都,也可指神往之所,如家乡、爱人所居之地等。

品读】

这首词分三片。第一片讲自己不得不离开某一个不愿离开的人或地方,经过了很长的路程,第二片叙述旅途的所见所闻,最后,看到了游女,便想起了自己的爱人,由此转入第三片。第三片写不得已去国离乡之感。全词从离去时的天气景色写起,到回望来路时天色景象止,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其主要特色,是以深秋的萧瑟气氛,一路的美丽景色和岸边水上商旅游人的欢声笑语,与作者的惨淡心情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从而突出作者的离国怀乡之感。词的开头,营造了一个深秋初冬的典型景象:天色昏暗,浓云蕴蓄着雨雪,作者乘兴驰舟离岸。两岸万壑千岩一一过去,波涛刚刚平息,风又突然刮了起来。不管你想走不想走,船儿一去千里,想回头也已经绝无可能了。岸上景色如画,酒店林立,炊烟、村庄、树木,一切都勾起阵阵温馨甜蜜的回忆,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渔人敲着梆子唱着渔歌满载而归,成群结伴的美丽女孩,羞涩地窃窃笑语。而我,却像那水边的败荷、岸边的衰杨,凄凄惨惨孤零零地独自一人。究竟为什么要离开她?我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就像那水上的浮萍,随波飘流,永远流浪。可叹当时分手,还信誓旦旦,约好了相会的日期。现在这日子早已过去,她那叮咛嘱咐已无法实现。是什么使我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回头看去,来路越去越远,只有南飞的大雁,断续传来一声声惨叫。游子望乡怀人,渴望温暖安定,是人类的一种常见情感。但这种情感由于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往往得不到满足。环境的逼迫,生计的艰难,常常使他们离乡背井,四海漂泊。山河的壮丽,风土的温情,也往往与游子的凄清孤独形成强烈的对比。柳永的这首词,就是以一个孤独的游人的口吻,写出了耳闻目见与内心所感的巨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