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沧浪亭[1]
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2],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3],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4],耻疏闲[5]。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6],不肯傍青纶[7]。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注释】
[1]沧浪亭:据《宋史》本传说,苏舜钦因事被开除公职,来到苏州,买了水面、石头,造了一个“沧浪亭”,在里面读书作诗。“沧浪”是一个典故,古代楚国有个隐士,常吟“沧浪之水”如何如何,因此,“沧浪”有隐居的意思。[2]鱼龙:传说海鱼可变化为龙,龙不得志时又变化为鱼。如张衡《西京赋》有“海鳞变而成龙”的说法。[3]方:正在。陶朱、张翰:两位著名的古代隐士。春秋时越国范蠡功成身退,曾与西施隐居太湖间,靠做生意发了大财,号“陶朱公”。张翰是西晋人,老家在太湖,在齐王司马冏手下做小官,因觉察到西晋王朝将发生变乱,便借口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辞官回乡隐居。[4]景盛:景,日光,引申为大、盛。景盛就是很旺盛的意思。[5]疏闲:被冷落而闲居。[6]鸥鸟相猜: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说,从前有位隐士,与世无争,整日与鸥鸟为伴。他的父亲要他捉几只回家,但当他第二天来到水边时,鸥鸟却只在头顶盘旋,不肯下来和他一起游玩了。据宋代魏泰《东轩笔录》说:苏舜钦被开除后隐居在吴地,他想到丹阳去看望潘师旦,潘怕受连累,非常不愿意苏去,但故意告诉许多人,说不希望苏到丹阳来,于是苏便写了这首词。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借个地方钓钓鱼,游玩一番,又怕人家猜疑我心存不良,不肯接近我这有罪之人。言下之意是说,咱这被除名之人,连钓钓鱼人家都不欢迎,未免太过分了吧![7]青纶:黑色的丝巾。汉唐以来,向以青色为卑贱者服色。
【品读】
苏舜钦在京为官,得罪了权贵。因为用公家钱召妓女陪酒,被人抓住了辫子,下开封府审问,最后被开除公职,撵出汴京。他来到苏州隐居,但不甘心自己的才华就此埋没,因此想各处活动活动。没料到朋友也竟然不欢迎他去作客。受到这一近乎侮辱的打击,作者写了这首词,来发泄满腔的牢骚。词的开头与结尾,是写太湖景色,中间穿插疾风骤雨般的愤恨和对于势利眼的强烈不满。词的一开始,描写了一个潇洒散淡的隐士形象。但这个隐士并不真的要这么“隐”下去。他真正所想望的,是自己这条深锁烟雾中的“鱼龙”有朝一日腾空直上,叱咤风云。不过现在是不走运。官也丢了,名也除了,于是他又想象自己是陶朱公、张翰一类的大隐士,有美女、钞票,有莼菜、鲈鱼,千古留名,倒也不错。可是,正当他要“载鲈”回家享用时,却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吓得他只好紧贴着岸边绕路回家。但他仍不服气。在词的下片,他又鼓起勇气说,这点暴风雨算什么,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做什么鬼隐士!大话是说了,但残酷的现实却使人不能不低头。日子一天天混过去,头发花白了,脸上红润也消退了,还在壮年,就已如此憔悴,今后如何是好!想换换环境,出去走走,人家又不欢迎,怎么办?只好还做隐士。但没有钱,没有西施,也没有美味,只能独自隐于芦荻之中,默默对着水波,默默发愣。词的结尾十分沉痛。是啊,人在倒霉的时候最需要朋友的安慰和帮助。但这时候朋友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