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 亭 燕
孙浩然
一带江山如画,景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1]。橘树荻花洲[2],掩映竹篱茅舍。 天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3]。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4]。怅望倚层楼[5],红日无言西下。
【注释】
[1]霁:雨雪后放晴。[2]荻花:荻,水边多年生植物,与芦苇同类,花色紫。[3]亚:压。[4]渔樵:打鱼砍柴。[5]怅望:失意,不痛快的样子。
【品读】
江山如画,曾引得无数诗人、画家咏叹不已。自然景色是丰富多彩、说不尽道不完的,以有限的文学语言,去描述无穷无尽的大自然,关键在于选取客观对象的一个典型的侧面,突出其特点,让人知道你要描写的景物到底美在何处,为什么会给人以美的感觉。这首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全词以“江”为核心,描写了与“江”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天”、天上之“光”,江边之“树”、江滩上的“荻花”,江外的“竹篱茅舍”、“酒旗”,江面上的“渔人”、江外山上的“樵夫”以及得以观察描述这一切的、俯视着“江山”的“层楼”。并且,作者在这一组空间画面中,引入了浓重的历史兴亡之感,从而组成了一幅既有空间组合美,又富于时间流逝感的立体画面。词的开头,点明江山如画,秋景潇洒,这是泛泛的总括。然后,词中具体描写道:秋日的天空,碧蓝蓝的,江水一望无际,与蓝天相辉映,远远看去,就像蓝天浸入江水中连成了一体。西斜的太阳,照在滔滔江水上,江水反射日光,白浪白光,相互映射。江边的芦苇滩,开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紫花,高处栽种着橘树,团团树影,正是“橘子洲头”的景色。从江面到江边,再依次看到江堤之外,则是农家的茅草房、竹篱笆。下片又回到江面,如向一首乐曲的主题往复变奏。远处水天相接处,白帆点点;江外有许多招呼客人的酒旗。因为是从高处远处看,这些酒旗压得很低。江面上除了客人,还有打鱼人;江外除了旅店酒家,山上还有砍柴人。作者由此联想到,人生短暂,江山永恒,前代多少兴盛衰亡,都已经成了渔歌樵唱的对象了。词的最后,终于从江面江外的反复扫描中收回目光,点明了上文所描写的一切,都是从“层楼”上看到的。作者无聊地倚着高楼上的栏杆,看着夕阳西下。夕阳无言,客人默默,多少感慨,多少情怀,在这默默无言中得到了尽情的表达。这首词写得非常好,据宋代楼钥《攻媿集》卷七十记载,画家王诜读了这首词,豪兴大发,便根据词中的描写,画了一幅《江山秋晚图》。王诜是宋神宗的乘龙快婿,大画家,是当时朝野艺术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北宋时期颇具眼力的艺术品鉴赏收藏大家。这首王驸马所看中的词作,确实写得很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