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结构性改革

欧洲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主要在下述三个领域展开,即大力发展“新经济”,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包括加强扶持中小企业),以及致力于发展经济多样化。

(一)大力发展“新经济”

发展“新经济”,包括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这里我们仅以信息技术及其相关问题为例。目前欧洲在总体上不及美国:2000年在世界各地电脑使用方面,美国2.7亿人口中有1.641亿人使用电脑,占全球的28.32%;而在欧盟的经济四强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2.6亿人口中,使用电脑的人数总共为0.959亿人,合计占全球的17%。有人分别估计欧洲在电子商务、因特网、个人电脑等方面要赶超美国大约需要2-10年时间。

虽然如此,欧洲已经具备赶上来的条件。第一,欧洲有自己的强项。目前在移动通信、智能卡、互动电视等领域,欧洲已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欧洲试图从移动通讯技术等领域突破。据欧洲信息科技委员会的人士预测,未来数年内,欧洲互联网将有急剧增长。到2004年,欧洲网络业的产值将增至1.2万亿美元,比1999年的530亿美元增长20多倍。仅从2000年3月以来的不到一年时间内,欧洲上网家庭的比例就由18%上升到30%以上,其中德国为33%,在丹麦、瑞典和荷兰,上网家庭的比例已超过半数,高于美国41%的水平。虽然欧洲多数国家的网民占它们各自国家总人口的比例还低于美国,但欧洲网民在利用因特网进行在线交易方面却领先于美国。据调查,在家中利用因特网进行电子交易的德国网民占全体网民的比例为44%,法国为33%,英国为31%,而美国为28%。[19]第二,欧美企业相互大量投资,通过这些资本与技术的交流,彼此为对方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过去的两年中(1999-2000),欧洲人用4000亿美元并购了大约1000家美国公司。[20]欧美企业这种广泛而又深入的相互交织,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技术差距不会被拉得太大。第三,在现今的技术成就下,欧洲企业取得新进展理应比当年美国企业起始时要相对容易一些。瑞士联合银行的一份报告指示,1993年美国企业在信息产业领域投资了1430亿美元;而今天,由于电脑、半导体以及大量其他信息技术产品价格的下跌,欧洲和日本公司只要投资140亿到600亿美元即可以在技术方面取得同样的进展,而且还可以根据产品的质量进行选择。[21]第四,筹资也比过去方便且较便宜。“新经济”不仅是技术革命,它也是金融革命。开始时,创业的美国企业也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吸收到资金。在不少情况下,它们甚至要付出一笔风险保险费。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美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风险资本基金和公司上市所筹集的资金。而德国等欧洲国家,虽然也可能得到同美国一样的技术,但它们的信息产业总体上都落在美国的后面,其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不具备与美国金融市场一样的巨额的风险基金,也缺乏承受巨大风险的能力。而现在,从事“新经济”的欧洲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处境得到了改善,因为信息技术的成就是人所共知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投向刚刚上市的“新经济”企业。欧洲的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虽然同美国相比还处于“不太发达”的阶段,但发展相当迅速。据欧盟委员会统计,1999年欧盟风险投资总额比1998年增长了70%,达到了120亿欧元(美国330亿美元),得到投资的公司达7300家。欧洲二板市场总市值2000年已达2300亿欧元,其中一半(1150亿欧元)在德国“新市场”;在德国“新市场”上挂牌上市的公司到2000年底已有338家,其中1999年挂牌上市132家,2000年133家。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新经济”迄今为止还尚未在整个欧洲形成一股高涨的热流,但欧盟及其成员国都在致力于发展“新经济”。在欧盟一级,2001年3月于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峰会上,首脑们再次重申欧盟新世纪头10年的经济发展要依照2000年3月里斯本首脑会议上所通过的总体战略,争取实现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上,让欧盟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地区组织,从而使欧盟达到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欧盟尤其需要在网络经济领域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以在10年内在信息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为实现这一目标,欧盟需要在尽短的时间内培养造就160万名电子信息人才。事实上,在里斯本首脑会议之后不久,欧盟委员会便根据该会议精神,提出了“建设欧洲网络指导框架”的设想,将信息和网络化作为欧盟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从技术到服务的扶持措施。欧盟各职能机构已分别向欧委会提出了40多项计划与建议,以配合上述战略与目标的实现。欧盟的具体目标是,让欧盟每一家企业、每一位研究人员、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一套能够迅速进入互联网的电脑,为他们架设通往信息时代的桥梁,从而把欧盟的经济技术发展引入快车道。在整个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市场2000年的17390亿欧元营业额中,欧盟为5110亿欧元,占29.4%,份额有待提高。在各成员国一层,法国在过去4年,经济增长的1/5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预计在今后3年中,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将达0.6-1.6个百分点。1998年法国信息通信技术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其GDP的5.5%,2000年估计为6.8%(美国为8.3%)。1998年,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的就业增长幅度比法国全国就业增长幅度高出8倍。预计在今后3年中,该部门每年将为法国创造7-19万个就业岗位。在生物技术领域,法国科研部已决定建立生物技术新兴企业启动基金会。成立这个基金会的目的是要筹集3000-4000万欧元的资金以帮助人们在生物技术领域、环境领域和农产品食品工业领域创办新企业。一般将为每个项目投资100万欧元,在今后3-4年内资助创办20-25家新兴企业。[22]在德国,急于打入市场的电信公司2000年投入了460亿美元,以买下6张第三代移动电话的执照,这种电话将在更宽的波段上使用被称为“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高速协议。预计在2001年UMTS便会在欧洲进入实用阶段。德国2000年的这场UMTS使用频率执照拍卖活动持续了两个多星期,于8月17日才落下帷幕。此次拍卖活动过程中共进行了173轮竞标,最后总成交价近千亿马克,其竞争激烈程度和报价之高,都远远超出了当地新闻媒体的最初预料。德国电信公司不惜举债担险,使自己的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升至127%,[23]目标旨在占据信息技术的制高点。施罗德总理2000年9月在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德国最具活力的经济行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原动力,从业人员已达180万;在未来10年,再增加75万个就业岗位不成问题;德国已有1900万人上网,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德国还从2000年8月开始实施绿卡制度,决定在2年内从欧盟以外的地区引进2万名信息技术人才。在芬兰,新型电子和信息等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芬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9年芬兰GDP增长3.5%,其中一半的增长率来自高新技术产业。最近5年,芬兰GDP一直保持5%的年均增长率。以生产移动电话为主的诺基亚集团一家就改变了芬兰整个出口产品结构,使电子产品在芬兰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0%。专家认为,如果没有移动通信产业,芬兰经济增长率至少会降低1/3。预计在今后5年该产业对芬兰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将保持在1/4左右。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200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增加了一个着眼于目前状况的“当前竞争力”指数,由于拥有诺基亚手机和因特网活动,芬兰被列为第一,美国居第二位。在非欧盟成员国瑞士,到2000年底,73%有劳动力的人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全国共计470万台,其中210万台安放在工作场所,比率高于美国。

(二)积极进行企业重组

企业重组首先表现在大企业的并购浪潮上。这些并购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它们相互之间。200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万亿美元,其中3/4成交于西方世界。1999年,被收购的美国公司价值2930亿美元,被收购的英国公司为1230亿美元。2000年1-7月,美国公司并购欧洲公司的金额为570亿美元,欧洲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并购金额则达1130亿美元。在西方世界,跨国兼并所占比重呈上升势头。在1999年总数为2.4万件、金额达2.3万亿美元的全球并购中,跨国并购已占到1/3。1999年比1998年这类并购猛增了50%,其中3/4的交易与西欧公司有关。自1995年至2000年9月,欧盟经手的跨国和跨境兼并案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1999年初至2000年11月,欧洲跨国并购的总资产达到1.75万亿美元。[24]2000年欧洲大企业并购的典型例子有:在工业领域,欧洲空中客车工业集团6月23日在巴黎宣布改制,使这家由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四国公司组成的世界民用客机第二大生产商,由过去的那种松散结构和经营方式,改建成一个统一领导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1998年由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而成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2000年3月宣布将收购日本三菱汽车公司34%的股份,并和三菱公司共同开发排气量在1升至1.5升左右的小型轿车,于2002年面向欧洲和亚洲进行生产和销售。在金融部门,德国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银行于2000年3月宣布了合并意向计划,它们分别是德国最大和第三大商业银行,合并一旦成功,其资产总额将达11600亿美元,员工14万人,在全球拥有分支行3800多家,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机构;7月,德国联合银行与奥地利银行达成合并协议,它们分别是奥地利和德国的第一和第二大金融机构,合并后拥有6500亿欧元资产、2000多家分支机构和6.5万名员工,成为欧洲的第三大银行集团,而在欧洲中部地区则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商业银行,这一合并主要意在东欧市场。如此等等。但是同时应当注意到,并购并不一定都能达到人们所预期的效果。例如,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后问题不少:预计克莱斯勒公司三年内将裁员26000名,关闭6座工厂;三菱将裁员9500人,削减生产能力20%;同时,集团还将逼迫两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在三年之内降价15%。

企业重组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调整,核心是制定新的管理战略,其三根支柱是削减成本费用,密切关注外部动态并及时作出内部适应调整,以及追求世界级创新。为此,德国西门子公司卖掉了170亿马克的不景气企业(该公司1999年的总销售额为1340亿马克),并提出了把成本降低40%-50%的目标。定出这一目标的依据是:第一,目前西门子公司的产品成本比竞争对手高20%-30%;第二,竞争对手也在努力削减成本;第三,西门子公司需要利润。[25]为追求世界级创新,除了在技术领域作出努力外,欧洲公司正在日益变得更加对外开放。目前在欧洲实力最雄厚的200家公司中,有40家公司由非本土首席执行官管理,由于欧洲公开上市公司的约1/4股票已由外国人持有,对国家的忠诚已不再束缚持股人的手脚,他们想要的只是那些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经理,而不管他(她)持有的是哪国护照[26]

企业重组第三项要务是促进中小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欧洲的中小企业大约有1800万个,按照欧盟制定的标准,员工人数在250人以下的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占据欧洲经济部门的主要成分。占欧盟非农业企业总数的99.8%,其就业人数占欧盟全部就业人数的2/3。[27]他们对欧洲的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科技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虽然国家权力依然强大,但同时又在部分地向上(国际机构、区域组织等)和向下(地方、企业、家庭、个人等)转移权力的时候,在知识经济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的活动余地之际,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为扶持中小企业而努力。这是欧洲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要渠道。至于在欧盟一级,为保证欧洲中小企业在新环境中能够生存与发展,也为了保障和扩大欧洲人的就业,欧洲优先把希望寄托在发展中小企业上,这一点已从2000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的2001-2005年第四个企业发展计划的大致轮廓中得到了证明。欧委会强调,必须保证使尽可能多的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已建立的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存活率不超过5年);为创新提供资金,使那些有创新的企业得到发展,为此还要促进技术转让;以提供担保和贷款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好的金融环境,并对提供风险资本给予支持。这项为期五年,已在欧盟成员国及申请入盟的国家(总共有30多个国家)中实施的计划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大约2.3亿欧元的资金资助。

(三)致力于发展经济多样化:

致力于发展经济多样化,是欧洲经济结构调整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卢森堡和德国鲁尔地区作为突出的例子。卢森堡大公国成功地克服了一度辉煌的钢铁业的衰落所带来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的多样化,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此同时,卢森堡国家领导人及时地告诫人们,卢森堡决不应过分地依赖它的金融部门,避免出现金融部门形成新的“一统天下”的危险——像几十年前钢铁行业在卢森堡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那样。不过,卢森堡金融业仍在继续迅猛发展,1999年该行业的受雇人数增加了7%,有7家新的银行开业,使卢森堡的银行总数达到213家,这些银行的资产余额增长了10%,达到6000亿欧元。卢森堡投资基金部门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到2000年4月底,所管理的资金达8488亿欧元。[28]

德国鲁尔地区历史上长期是欧洲乃至世界著名的煤钢生产地区。直至“二战”后的头10年,鲁尔地区依然是当时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自50年代末以来,鲁尔这个“煤窝子”和德国第二大采煤区萨尔州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下跌的石油价格和便宜的进口煤的阻碍。采煤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德国的硬煤开采业1957年有60万名职工,到1997年只剩下9万名左右。他们和钢铁工业加在一起合计只占到德国全部就业人数的0.4%。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矿工们担心失业,于1997年2月初上街游行。后经联邦政府和采矿业之间达成协议,决定由联邦政府和鲁尔地区所在的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州政府共同出资,限时至2005年再给煤矿补贴650亿马克以帮助它们销售煤炭;同时,煤矿部门则答应在过去已把140个矿井减少到14个的基础上,到2005年再关闭7座煤井,并将职工人数进一步降至4万人。鲁尔地区经济的第二根支柱——钢铁工业中的工作岗位也在大量减少:从1957年的40多万人减少到了1997年的7万人。钢铁企业有的合并,有的转产,有的关闭。例如赫赫有名的蒂森、克虏伯、赫施这几家钢铁康采恩合并成为欧洲最大的扁钢生产者。在鲁尔地区经济转向多样化的过程中,有一些教训特别值得人们记取。直至60年代,由企业、工会和政界组成的卡特尔曾经人为地阻碍经济结构的改善,致使煤钢康采恩错过了机会,贻误了做好准备迎接芯片时代以及通过多样化来确保自身未来的时机。大康采恩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要为自己开辟新的经济领域,首先是在贸易和服务业之中。经过长期的努力,如今服务部门雇用的职工已多于生产性行业。1986年埃森关闭了原来22个矿井中的最后一个。目前鲁尔地区全部就业人员中的3/4在服务业领域里工作。这样,鲁尔地区的540万人在经历了一二十年从煤钢转向高技术和服务业的经济改造、他们社会地位的重新定向以及城市与环境的变化之后,总算有了一个初步的积极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取得,是同人们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密不可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重视培养新的人才。鲁尔大学是联邦德国第一座新建的大学,从1965年起该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大学区。6所综合大学和好几所专科大学,130多个专业和15万名大学生最有力地表明了从传统工业劳动到脑力劳动的过渡。建立这些大学的意图之一就是要为改变经济结构作出贡献。同时,人们还致力于加强大学和经济界的联系。多处成立了帮助大学生和教授们同经济界挂钩的“转让处”,它们给学校和经济界介绍真正对口的伙伴、关心资助经费和专利服务。鲁尔大学还建立了一个把本校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的企业。与此相联系,直接与大学为邻,还建立了一系列技术中心和技术园区。1985年以来,在北莱威州的绿草地上或在原矿井上出现了60多个技术中心,有35000个新的工作岗位。仅多特蒙德技术中心以及与之接壤的技术园区就吸引了150多家企业来此落户。为了留住企业和人才,鲁尔地区还相当重视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每隔15公里就有一座公共剧院,每隔10公里有一座音乐厅,每隔5公里有一座博物馆或画廊[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