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上海爵士乐队
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上海租界不断扩大,租界内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二十世纪初,上海洋人汇集,尤其是“五四”运动后,西洋文化的传入,使上海的文化生活和世界结合得更加紧密。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俄罗斯人等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汇聚上海,他们既带来了交响乐,也带来了爵士乐。
三四十年代摇摆乐(Swing)成为爵士乐的主流,迎来了它的发展高潮,大乐队(Big Band)开始成为爵士乐的主要演奏形式。随着摇摆乐的盛行,美国爵士乐在三四十年代风靡世界。上海,由于这个城市的开放性和特殊性,它和世界各地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尤其是美国在上海拥有租界,爵士乐对上海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爵士乐的唱片只要在美国发行后很快就会来到上海,美国爵士乐大师汤米·多希尔(Tommy Dorsey)、哈利·詹姆斯(Harry James)、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阿提·萧(Artie Shaw)等音乐家的唱片深受上海听众的喜爱。鉴于上海的城市魅力和巨大吸引力,三四十年代各国乐师汇聚上海,其中以演奏风琴、钢琴、小号、长号、萨克斯管的乐手居多,一时间,上海成了“亚洲爵士乐之都”。
当时,在上海演奏爵士乐的乐手主要来自菲律宾、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组的爵士乐队,其中俄罗斯人组建的爵士乐队在当时的影响最大。俄国革命使大批俄国人涌入中国,其中有大批犹太人流入上海。因此,俄国音乐家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充当了重要角色。
三四十年代,大批的俄国爵士乐队广泛地活跃于上海乐坛,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
1930年代在上海大华饭店演奏的俄罗斯“叶尔莫拉耶夫”爵士乐队
海格纳爵士乐队(Orkestr-Dzhaz D.I.Geigner),由俄籍钢琴家、作曲家海格纳在旅居哈尔滨时组建,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曾专门为其录制了四十张唱片。1930年代初,海格纳移居上海。
赖斯基爵士乐队(Orkestr-Dzhass V.G.Raiskogo),由爵士音乐家赖斯基组建于1920年代末,经常在“卡夫卡斯”“马伦·拉奇”等餐厅演奏。
赖斯基爵士乐队
叶尔莫拉耶夫俄国爵士乐队(Russkii Orkestr-Dzhass S.Ermolaeva),由爵士音乐家叶尔莫拉耶夫于1929年组建,乐队人数在八至十五人之间,由长号、小号、大号、管钟、爵士鼓、吉他、低音萨克斯管、中音萨克斯管、次中音萨克斯管等乐器组成。他们以上海大华饭店、百乐门大饭店等地为演出基地,同时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的洋人俱乐部及饭店演出。在当时被誉为远东最优秀的爵士乐队。此外,该乐队也曾应邀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并为福斯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的有声电影配乐。1937年,叶尔莫拉耶夫率乐队移居哈尔滨。
叶尔莫拉耶夫俄国爵士乐队
伦斯特列姆爵士乐队(Dzhaz-Orkestr O.L.Lundstrema),由O.L.伦斯特列姆于1932年组建于哈尔滨,1934年达到九人阵容。1936年,乐队成员移居上海,并很快成为上海爵士乐队中的佼佼者,并在著名的扬子饭店伴奏,此后又在大华舞厅演奏。1941年,乐队扩大至十五人,并在上海最高级的舞厅——百乐门舞厅演奏,他们经常演奏埃林顿公爵(Duke Ellington)、格伦·米勒(Glen Miller)等著名爵士乐大师的经典作品,他们的出现迅速取代了之前的“叶尔莫拉耶夫爵士乐队”成为上海最优秀的爵士乐队。战后,乐队阵容扩大至十九人。
伦斯特列姆爵士乐队
史密斯爵士乐队(Dzhaz-Orkestr Mistera Smita),由美籍音乐家史密斯(Mr.Smith)组建,其他七名队员均为俄籍乐师,该乐队主要在位于霞飞路643号的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厅演出。
舍夫佐夫乐队(Orkestr P.I.Shevtsova),由小提琴演奏家、萨克斯管演奏家P.I .舍夫佐夫组建,主要在上海俄国总会的“星期二聚会”演出。
此外,菲律宾乐师在上海也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和俄籍乐师在三四十年代基本垄断了上海爵士乐坛。在著名的高档歌舞厅、夜总会中,担任歌舞伴奏的大部分都是俄籍乐队和菲籍乐队,只有一些中低档舞厅才聘请华人乐队。
直到1940年代中期,上海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吉米·金(Jimmy King)乐队的出现,打破了俄、菲乐队的垄断局面。
吉米·金
吉米·金,原名金怀祖,其父是国民党中将,自幼家庭条件优越,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2],毕业后曾任租界捕房警官。因为爱好音乐,他拜菲律宾爵士音乐家罗宾学习夏威夷吉他和演唱,不久被“罗宾乐队”聘为副领班兼吉他手,并与罗宾一起在上海著名的高级舞厅“仙乐斯”演奏,深受听众的欢迎。后来,他自组爵士乐队。1946年,由十五人组成的“吉米·金大乐队”按照美国大乐队的编制组建,在新仙林舞厅登场伴奏,通过《申报》和《新闻报》的宣传,引起了很大轰动。1947年,上海最著名的“百乐门”舞厅老板看中了吉米·金和他的乐队,并邀请他们在“百乐门”演奏。从此,“吉米·金乐队”成为第一支进入高档舞厅的华人爵士乐队。1950年到1953年间,吉米·金带领他的乐队辗转于香港、上海各大舞厅和饭店演出。1952年,上海取缔营业性舞厅,菲人乐队陆续离沪,吉米·金也从此远离爵士乐坛。
吉米·金和他的乐队
上海爵士乐因深受美国爵士乐的影响,所以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各大舞厅演奏的爵士乐曲跟美国当时盛行的摇摆乐如出一辙。如1991年台湾巨石唱片公司到上海召集了1940年代的一批乐师,录制了一张名为《上海百乐门元老爵士乐队——1945~1950》的唱片,其中《兴致勃勃》(In The Mood)一曲的乐曲编配,跟格伦·米勒大乐队(Glenn Miller&His Orchestra)在1930年代末录制的原版本几近相似,究其原因,他们所用的总谱完全相同。随着爵士乐唱片的到来,爵士乐谱也同步来到上海,这为中国早期爵士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四十年代,受到美国的影响,中国爵士乐迎来了高峰期,在俄籍、菲籍等外籍乐师和华人爵士乐师的共同努力下,爵士乐成为上海流行音乐中的重要元素。当时的上海,不仅爵士乐队盛行,担任着舞蹈伴奏的重要角色,同时爵士乐也对流行歌曲的编配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爵士乐师除了在歌舞厅、夜总会担任伴奏之外,空闲时间也为唱片公司担任编曲,诸如三四十年代非常盛行的流行歌曲中的爵士伴奏,不乏这些乐师的功劳。正是由于很多歌曲的编曲出自外籍乐师之手,所以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的音乐质量非常高,以致接近国际水平。
俄籍乐师为歌星龚秋霞伴奏(1940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录音棚)
注 释
[1].以下乐队资料、图片来源于汪之成著《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60~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