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降人才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唯开诚布公,更宜樽以相属,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是否具有能力和才华,绝不是根据其年龄和学历来评判的,更不是拘于形式,而是注重实际能力!比如:周文王渭水访贤,萧何月下追韩信,刘玄德三顾茅庐……

众所周知,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十分懂得延揽人才,可谓是不拘一格。在他担任北大校长的期间里,从不会因为性格、年龄、学历等条件来限制人才的选用。当时,北大本科生的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

24岁的梁漱溟,既没出国镀过金,也无国内大学文凭,因其勤奋好学,又有创见,便被蔡元培请来做北大讲师。梁漱溟当时和学生年龄差不多,甚至比学生(著名学者的冯友兰、顾颉刚、孙本文、朱谦之等人)还小。其中,还有一些梁漱溟少年时的朋友,如雷国能、张申府。

此外,徐宝璜教授年仅25岁,刘半农、胡适等人也仅有二十七八岁。这些年轻教师给北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朝气。

纵观历史,凡成大事者,都能够不拘一格,招揽各类真正有才能之士,辅佐自己。如: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信任年仅12岁的甘罗,并为之重用。

有一天,丞相吕不韦从外赶回家中,眉头紧锁。甘罗见状,便上前询问:“君侯,为何事而闷闷不乐?”吕不韦说:“大秦和燕国交好,燕王把太子丹送来做人质,我便亲自邀请张唐去燕国任相。但是,张唐曾经攻打过赵国,去燕国必要经过赵国,张唐害怕被杀,坚决不肯去。”

甘罗人小鬼大,听后说:“这事简单,您莫愁,此事交给我!”

虽然吕不韦觉得他年纪轻轻口气不小,但还是让他前去试一试。果然,甘罗用拒绝当时的秦国丞相应侯范雎而死于非命的例子,说服了张唐,让张唐心甘情愿地任相燕国。

对此,吕不韦对甘罗是赞不绝口,并把他推荐给了秦始皇,派甘罗出使赵国。甘罗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赵王划出了五座城邑。秦燕之盟也随之解散。赵国有恃无恐地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年纪轻轻,就已经才智超群,实在是一个人才。如果吕不韦因为其年龄小,就不敢信任和重用,那真是秦的一大损失!

除此之外,还有曹操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为自己赢得了“明公”的美誉。曹操之所以能够一统北方,最大的原因就是其帐下人才济济。为了招揽人才,他使用各种手段,有些是投靠的,有些是他打败对手俘虏的,但凡是能士,曹操都会不计前嫌并重用。

而当今社会,很多人过分注重学历,忽视了个人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因此,造成了一大批毕业生或步入职场的人选择“出国深造”,想给自己镀层金,好让“身价”再高一些。但其实,只要你有真本事,无论是你出于名校还是普通学校,总有一天会得到重用!当然了,如果此时的你是一名企业家或个体户,那也应该打破陈旧的“出身名门”的观念,综合考察一个人的能力,不要因为一个人的年龄、学历、出身等因素片面武断地否定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