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艺术市场

宋元时期:960—1368年

图109局部

大约在公元1000年以前,中国几乎不存在投机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没有个人或者是机构委托定制艺术作品)。一般说来,画家不出售画作,纺织工不出售纺织品,雕刻家不出售雕刻作品,通常人们不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出售给不认识的人(图53可能是例外)。从宋代开始,因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市场的形成,不知名的卖家和买家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平常,这就给艺术品提供了交易场地,差不多和其他类型商品的交易场地一样。

印刷技术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得绘画作品出售给和制作者毫无关系的顾客成为可能:在宫廷或受约束的文人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形式和题材得到广泛传播。宋伯仁约在1238年以图书的形式出版了百首诗词和梅花图谱[图92],这是中国最早的有插图的书籍,书中的插图仅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而不是宗教或者世俗文字的附属物)Maggie Bickford,“Stirring the Pot of State:Te Sung Picture-Book Mei-Hua Hsi-ShenP’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Yüan Scholar Painting”,Asia Major Tird Series 6.2(1993):169 - 223.。在为不断扩大的读者群服务的印刷业日益繁荣中,它们在其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那时梅花鉴赏成为获取报酬的途径,吸引了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品味逐渐向愿意付钱的人们开放。

图92 木刻图籍《梅花喜神谱》,宋伯仁(活跃在1240年左右)刻印。1238年初版,这本书非常成功,至少在1261年再版过一次。

12—13世纪陶瓷业的发展展现了商业化的影响。遍及全国的瓷窑生产出多样化的各种类型的陶瓷品。在陶瓷品上装饰图画很流行,有的图画显然与书籍中的插图有关。河南磁州地区烧制的画有戏剧和散文故事场景的器物尤其特别。生产盛酒的容器是当地另一项重要的输出手工业,和这些酒容器一样,磁州窑出产了许多瓷枕,如图93,瓷枕上装饰的图画来自英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画工采用的绘画技艺模仿了在绢或纸上高水平的绘画形式(尤其是表现山石的笔法),印刷品是获取它们的媒介,还为它们提供了图画样式。书籍插图的样式是宽度长于高度,占据了书页上部1/3的面积。此时期内的另一项新鲜事物是有款识标志的奢侈商品出现,它证明了消费文化的成长。瓷枕上有“富源王氏制”的款识,是这类器物上的大量款识标志之一。同样的标志出现在同时代的画卷[图55]和漆器上,有时候它包括了更多的信息,诸如作坊地址,在哪里可以买到此商品。这些广告说明对顾客来说,制作者的姓名是品质的保证,即使远离制作地点也仍然有效。

图93 瓷枕,约1270—1300年,画《三国演义》历史戏剧的场景,图32中的题材也来自此书。

磁州和宋代许多重要的瓷窑一样位于中国北方[如图23]。但是,到14世纪时,长江以南的一个小镇因制作精美的瓷器而占据了优势地位,直到今天它仍然名满天下:江西景德镇,它坐落的位置具有提供制作这类特殊瓷器需要的原材料的优势,并且和水路相连接,方便将瓷器销售到全国各地。大约在1320年,景德镇的陶工掌握了用矿物质钴中提取的蓝色颜料装饰瓷坯的技术,他们在白色底子上画上蓝色纹样,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制成了“青花瓷”,这是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工艺成就之一。图94这件酒坛融合了14世纪的三项革新。题材选自一出新的戏剧,在元都城北京兴盛起来的杂剧(此件瓷器上表现的戏剧是浪漫的《西厢记》)。图绘的风格源自剧本插图,不是为专业演员而是为个人阅读设计的。青花色彩设计从单一的色彩发展出一系列的彩色色调,尽管文人画家声称在纸上只运用墨色的色调。这些图画越过了审美标准的限制,越出了黄公望之类的艺术家在制作它的那个时代勾画的审美标准,这类瓷器的观者可能完全跨越了狭窄的文人士大夫文化圈。或者,根据图像的背景来看,上层社会的文人相当喜爱这类图像,他们可能为酒坛的装饰和山水图像提供了不同的审美标准。

图94 瓷酒罐,釉下彩青花,画浪漫戏剧《西厢记》的场景。江西景德镇出品,约1320—13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