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能戒掉拖延症:战胜拖延症的行动指南
- Brent
- 2465字
- 2020-07-09 17:56:46
心理诱因:心理学家教你如何克服拖延症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自心理,懒惰、恐惧、压力太大等因素都会造成拖延。因此治愈拖延症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工具,各种APP或是时间管理方法都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心理问题。
造成拖延症的心理诱因
1.99%的人都是贪图安逸的
贪图安逸,说白了就是懒。按照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皮尔斯·斯蒂尔教授的理论,懒散心理可以归结为动力缺失。
皮尔斯是研究拖延症方面的专家,他研究出一个公式:
U=EV/ID
其中,U代表效率,E代表信心,V代表愉悦程度,I代表分心指数,D代表回报。
皮尔斯说:“这个公式能够让自己通过分析分子分母的大小,来帮助拖延症患者把他们的拖延方式降到最低。”
懒惰的人消极懈怠,缺乏行动的欲望,完全符合皮尔斯所说的“动力缺失”标准。
当然,这里所说的懒惰导致拖延,不包括那些自愿“懒惰”的人,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
美国某心理学家曾经在网上跟一位网友交流,该网友表示自己很懒,如果没有人监督他,他就不想干活,每天的工作都会拖到临近下班才开始做。在家也是如此,虽然自己也看着屋子乱,可就是不想动手收拾,只想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典型的懒惰引起的拖延症,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给自己一个期待。设想完成任务之后的样子,比如你把工作任务完成得又好又快,那么上司一定会表扬你,同事也会对你刮目相看;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敞亮干净,自己的心情也会好起来。
缺少行动欲望,那就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期待,通过想象任务实现后的样子来激励自己,从而逐渐摆脱懒惰心理。
2.畏难情绪
恐惧心理也是导致迟迟不愿行动的原因。很多人在面对困难任务的时候总会犹豫,担心自己做不好,且无法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任务。对失败的恐惧,导致他们最终一事无成。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比瑞博士认为,害怕失败的人可能有一套自己的假设:
从事的任务直接反映了个人能力与个人价值;能力越强,自我价值感越高。
比瑞博士用以下公式来表示上述假设:
即任务做得好,就说明能力强,从而就欣赏自己;反之,任务完成得不好,就表示能力差,从而认为自己很糟糕。
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就会导致拖延。他们会认为,只要做不好,就将成为一个失败的人,这是他们无法承受的,那么比瑞博士的公式就会变为:
能力与表现不再对等,于是人们习惯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能力远比表现得好,自己的潜力还没有爆发出来。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喜欢踢球,平时只跟小区队比赛,我和队友们都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高。后来我们出去打比赛,结果经常输球,但大家从不承认自己的能力差,而是每次都觉得太大意了,认为自己的实力要比对手强很多。久而久之,队友们就不愿意再去外面打比赛了。
有些人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痛苦,也不愿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这就是心底对失败的恐惧。
而拖延正好可以缓解这种恐惧心理,正所谓不去做就不会失败,所以这些人就养成了习惯性拖延的毛病。
3.追求完美
约克大学心理学家 Gordon Flett认为完美主义的破坏力极大,严重者会有自杀倾向。完美主义者往往对所要完成的事情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值,而高期望值则容易导致行动受挫,继而产生失望痛苦的情绪。
这个过程被不断强化之后,人们就会产生逃避心理。
乔治出身于法律世家,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乔治没有让他们失望,考入了法学院,最终成为一名律师。凭借努力,他来到了一家很有名望的律所工作。
开始一切进展顺利,但是不久乔治就出现了很严重的拖延行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乔治说他的案子必须无懈可击,他要在法庭辩论时做到完美,然而太多的线索让他无法承受。
为此,乔治一筹莫展,但是每天仍然很“忙碌”,实际上他是在通过拖延进行自我安慰。
像乔治这样的完美主义者很常见,他们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很大压力,一旦遇到困难认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就会因为担心而停止行动。
治疗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残酷的竞争迟早会让人认清人无完人的现实,在一次次的痛苦之后,自己就会降低期望值了。
4.缺乏自信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认为:“从心理层面分析,部分人对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导致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工作中遭遇过重大挫败,不够自信的人,往往很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认为自己做不好,从而导致拖延。
这类人会找到很多借口,而且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他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能力低下者,所以给出的借口往往是时间不足、不够仔细等。
小胡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当了一名出纳,但是他对这份工作没兴趣,于是没做半年就辞职了。他想转行,但是找工作却屡屡碰壁,因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专业也不对口。越是找不到工作,小胡就越不自信,结果当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他还犹豫怀疑,认为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肯定没有单位录用,根本不敢去尝试。后来,他竟然连门都不怎么出了,整天憋在家里睡觉。
越是没有自信,就越是不敢行动。唯有走出去才会看到希望,逐渐恢复信心,最终战胜拖延症。
心理学家教你如何防治拖延症
1.分解任务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人们总是倾向于完成更容易、更接近的目标,比如短期目标,因为这样可以不断获得成就感。据此,他们认为分解任务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拖延行为,不断获得的微小成就感会促使人们去追逐更大的目标。
2.改变计时方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用“天”作为计时单位,比起用“月”作为计时单位,能更容易让人们开始执行任务。因为人们会觉得“天”比“月”更短,截止日期也离得更近。
你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工作和你还有30天的时间完成工作,后者会让你觉得更加临近截止日期,所以也会让你更快地开始工作。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可以通过改变计时方式,用“日”甚至是“小时”计算来减少拖延行为。
3.预期奖赏
心理学家Pamela Wiegartz建议,预期回报有助于帮你尽快行动起来。你可以想象项目谈成之后发奖金的情形,也可以想象拿着奖金出国旅行的情景,这些都有助于促使你展开行动。
4.学会自爱
研究证明,那些自律自爱、对自己评价较高的人,能更好地控制自己,也就可以有效减少拖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