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做空机制已成为现代证券市场上重要的交易机制。从横向来看,做空模式和做空交易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从纵向来看,做空模式和做空交易也并不是在诞生之初就以当前的形式呈现,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市场与监管的博弈。因此,在了解具体的做空流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这些不同的做空模式和做空交易方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特征形成了不同的交易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授信主体、融券渠道、运作流程、监管政策和交易成本有什么区别?不同模式对于本书所讨论的基于信息披露的做空又有什么影响?在几个主要市场(包括美国股票市场、中国香港股票市场和中国内地A股市场)上,做空制度和做空交易模式又是如何根据金融市场与风险要素的变化而不断地演变、调整的?

目前,做空制度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诸多成熟资本市场中已经基本确立。那么,做空制度在形成后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评价资本市场的一项制度或者一种交易机制时,我们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这项制度或交易机制是否提高了市场的整体流动性?

这项制度是否降低了证券价格的波动性?

这项制度是否整体上有助于价格机制更有效地形成?

尽管学术界对此已经展开了很多讨论,但结论依然莫衷一是。我们并不只是简单地评价做空制度的优劣,而是详尽地梳理相关结论,对于如何推进、应对形成一个基本的思路。

当然,做空制度不仅对市场交易产生影响,还由市场端向运营端倒逼,从而影响企业的治理和经营。价格发现机制的激发、做空机制的引入,都使得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做空方可能的反应。由此,可能形成一种自发的外部治理机制,促使管理层在信息披露、财务决策、经营决策上更加趋于谨慎。

本篇试图在上篇理论介绍的基础上,从现实中市场运行的维度,对做空机制进行总括性的介绍。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对做空的基本原理、机制、沿革有所了解。由此,我们才能对做空交易机制形成一个客观和辩证的认识,为理解基于信息披露的做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