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留针时要观察针的现象
针前和针刺时要观察患者的表情及面色,即观察患者的病情、精神和对针的态度,进针时针下轻滑、空虚,似扎在豆腐上的样子,是不得气,患者没感应的现象,应用提插、搓捻等法,使针下气至沉紧;如果发现患者恐惧或面色苍白,是怕针或晕针的表现,应当向患者解释,以解除其恐惧;如果是发生晕针应当用指切人中等穴,以解除晕针;如果留针时观察到针穴处出现凹陷,是针体下陷或肌肉缠针或针感过强,患者有不舒服感的现象,应提退其针或将针回转,使针下松解;针柄向右倒,是针刺入穴内针尖向左偏的现象;针柄向左倒,是针刺入穴内针尖向右偏的现象;应将针提至天部(皮下),变换方向另刺,纠正到针体垂直为止。
1937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我村郑群英来找我治胃痛,先父要考我的基本功,让我将煤油灯熄灭,用手摸着针中脘、下脘、足三里,针后将灯点燃,先父指着针对我说:“穴位取得比较准,深浅比较合适,但还需要看上腹部中脘、下脘穴的针,看是否随着呼吸上、下摆动,如果摆动均匀就更合适;如果针柄像弹弦子一样的跳动,是腹气不通的表现,应多留一会儿针,使针平静下来;如果针柄向下倒,是气向上逆的表现应加强刺激量或增加留针时间,使气下行;针柄向上倒是气往下行、腹气已通、胃痛停止的表现,应当再留针片刻起针”。
(郑魁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