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领受任务和及时复命的规矩:不让领导等,不让领导急,不让领导气
- 职场晋升之路(套装共12册)
- 李宗厚 施伟德 韦康博等
- 11732字
- 2019-12-25 16:23:16
导读
在职场上,让领导很厌恶的下属行为是:给他安排个活,结果是“小鬼不见面了”。
什么意思?就是员工领了任务不懂得复命,石沉大海,完成完不成、进展到什么程度,一概不及时向领导汇报,让领导傻傻地、默默地等。
这样的人,是最不让领导放心的人。试问,这样一个不让人放心的员工又怎么会受到领导的重用?
要想步步登高,就要及时复命。
1.领受工作不走样,不要惧于向上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边是怒气冲冲的上级:
“怎么搞的?我不是明明交代过了吗,为什么你做的完全不是我想要的?”
一边是委屈不已的下级:
“我明明就是按你的要求去做的啊,怎么就不对呢?”
看上去似乎各有各的道理,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导致执行的结果不到位?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任务的时候走样了,很多人根本没有理解上级的意图,就匆匆忙忙开始执行,最终做出来当然就不是最初想要的结果。
在某酒店集团的一次企业文化内训课上,为了让学员们生动地领悟到接受任务不走样的重要性,讲师高老师设置了下面的场景演练。
高老师请一位学员去一楼办公室把他抽屉里的笔记本拿来,那个学员一听,就“噌”一下子从五楼跑到一楼,可是不一会儿,他却空着手回来了。
原来每个抽屉里都有笔记本,他不知道高老师要的是哪一本。
高老师笑了笑,告诉他是第二层抽屉里黑色的笔记本。
那位学员又“呼”地冲去一楼,结果上来的时候却拿了三个黑色笔记本。他气喘吁吁地告诉高老师,因为第二层抽屉里有三个黑色本子,他不知道高老师到底是要哪一本,就只好都拿上来了,让高老师自己挑。
学员们都被他那无可奈何的样子逗笑了。
高老师解析说,如果他一开始就跟学员交代清楚,要拿的是办公桌右侧第二层抽屉里,写着该酒店企业文化的黑色笔记本;或者学员能主动问一下,是要拿什么样的本子,是放在什么位置的,那他也就不用跑两趟了。
当然,取笔记本只是件小事,可能还不需要多么重视,但是同样的道理却可以运用在其他工作中。
◎领导下达任务时,一定要确保下属完全理解
对于领导来说,千万不要把自己说过了等同于下级理解了。往往因为下面几种原因,会导致下属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发生走样:
·听了,不一定听到了:
也许他听的时候正好在走神。
·听到了,不等于听清了:
也许因为你表达不到位,他根本没听清楚。
·听清了,不等于理解了:
也许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去做,甚至对此他还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理解了,不等于认可了:
或许你认为很重要,而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不重要,甚至不值得去做。
·认可了,不等于做到了:
或许他认为拖一拖再做、以后再做也没关系。
所以,上级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一定要确认下属已经充分理解了任务内容。
◎下属应主动采取措施确保“吃透”领导指示
作为下级,为了在接受任务的时候不走样,应该做到以下4点:
·养成随时带上笔记本记录的习惯
再好的记性,光凭脑袋记,还是会有遗漏,尤其是在任务的内容比较多的时候,这时候,一定要带上笔记本,逐条记下来。
·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问明白,不要糊里糊涂就去做
有些人在接受任务时,即使没听清楚也不愿意问:有的可能是对上级有畏惧的心理,不敢问;有的是怕问了,会让上级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笨,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理解不了,由此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印象。
但作为一个执行者,你有把事情做好的责任。与其等到最后做错了、造成损失了、要返工了再来后悔,不如第一时间就弄清楚、做到位。
·听完任务之后,要复述一遍,确保没有遗漏
这是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听过了,不一定就全记住了。复述一遍,即使有遗漏,也能第一时间把它补上来。
·对于任务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再三确认
比如领导交代你,“你去把这份报告准备一下,尽快交给我。”
这时候,“尽快”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如果是一名优秀的下级,就会立即确认:
“如果我明天下午5点之前把报告交给您,您看来得及吗?还是需要更早一点?”
在得到确定的答复后,就能够避免差错的出现。
2.领受任务后,先动起来,在行动中寻找解决方案,反馈信息
某文化创意公司想搞一档大型活动。
领导安排策划小杨做这件事。
领导:小杨,你就这个活动尽快做个方案。
小杨“好嘞”一声爽快地答应了。
坐在座位上想了一上午,下午时,小杨找领导沟通,抛给领导一堆问题,比如:
这个活动上级支持我们做吗?
我们的客户能提供多少赞助?我们能做多大规模?
万一我们请不到某某和某某那个级别的主持人怎么办?怎么对客户交代?
万一我们找不到某某酒店那种级别的活动场地怎么办?
万一我们请不到某某那样的名人出席怎么办?
……
领导气得差点把手里的文件摔他脸上。
你看,小杨答应得挺痛快,可是半天过去了,他一个字没写,却找出一堆莫须有的状况来让领导忐忑。
这显然不符合规矩。
作为员工,在领受任务后,一定要马上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发现、反馈,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是啥都不做,就在那瞎想。这样会给领导造成以下几种不好的印象:
·没有执行力。只会纸上谈兵、卖嘴皮儿,不愿意行动。
·虚伪或者迟钝。有问题你在领受任务的时候就应该提出来,而不应该过去这么长时间才开始醒悟。这说明要么你头脑迟钝,要么就是不真诚。
·不服从,忤逆。领导既然安排你做了,一定是他自己衡量过了,不可能是八字没一撇的事,一定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你抛出这么多疑问,表明了你对领导不信任。
·偷懒和拖延。在领导眼里是可行的事,到你这里成了老大难的事,只能说明你笨,或者懒惰,或者是拖延症患者,这都不是领导喜欢的员工。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哪怕是领导把八字没一撇的事交给你,你自己头脑风暴也好,引入“外脑”也好,都要竭尽全力理出一点眉目,向他交代。你的开场白可以是这样:
领导,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这件事情操作起来有点难度,但不是没可能,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就面临……我需要……您看行不行?
对于可行性的问题,那你更要拿出一定的工作成果给领导看了,边看边商讨,把你发现的问题讲出来。
3.领导安排的事为什么要事必回复?
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次职场失误,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给领导事必回复的重要性。
有一次,领导安排我给负责宣传的陈处长送一份材料。
我乖乖去了,事前也给陈处长发了短信,她也回复了。
等到了她的办公室,发现陈处长不在,我就将文件给了她的秘书。
我自以为任务完成得很圆满,刚好也赶上了午休时间,便顺道儿逛了逛街,美滋滋地请自己吃了顿好的。
下午一点半准时回到单位时,我还深深地沉浸在舒爽的精神状态中,完全不知“大难将至”。
两点钟的时候,领导过来找我,当时就差揪着我的耳朵进办公室了。她一进门便转身气势汹汹地责问我,为何完成任务后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她,就在刚刚,陈处长还打电话过来追问资料有没有送过去呢!
我说送过去了呀。领导训我:你不说,谁知道?!
我这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上午完成工作后,我确实是没有及时告知领导,而更奇葩的是陈处长的秘书在收到文件后也没有告知她的领导。毫不知情的陈处长,在公务外出的路上还火急火燎地给我领导打电话询问材料的事,言辞激烈。
知道这一切后,先前的委屈顷刻间化为自责——是我大意了。
◎勿以事小而不回复
可能你认为某件事情很小,小到没什么必要告诉领导。可是,领导会批评你:“谁给你的权利来认定这件事就是小事?!”是啊,事大事小,还真不是你说了算;你认为的小事站在领导的高度和角度有可能就是特大的事,这真的不是领导矫情,是身份、地位、视野和责任不同导致的。
总之,但凡领导安排你办的事,无论大事小事,你立即去办,并一定要及时告知就对了。
◎事必回复意味着“让人放心”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特牢靠、事毕就回复的人,但凡领导交办的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更让人放心的,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领导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这类人从来不用领导多余的担心,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领导焦急等待。和他们共事,踏实、靠谱,他们往往也更容易受到领导的赏识与提拔。
◎回复还是不回复,和会不会做人有关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问题,这和承诺、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而事毕不回复的也有,我觉得后者是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与事毕就回复的甜头。还有人可能会说,有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却有能力担当大事。我们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做大事的能力固然是极好的,但没有一步一步的积累,又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4.多任务行动时,要有“重点思维”
领导不会一次只安排你做一件事,身兼数职是常态。一个人同时进行好几件事,也就是处于“多任务行动模式”时,你的复命就比较棘手。要具备“重点思维”——分清主次,学会统筹兼顾。具体做法如下:
◎接受领导的安排
因为既然领导给你安排这项任务,就是对你能力的信任,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而不折不扣地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是作为员工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自己本身的工作繁杂,不能成为拒绝执行任务的理由。
◎把这项中心任务和目前所进行的工作进行比较,分清轻重缓急
如果目前的工作比较紧急,这项任务可以缓一步进行,先尽快完成手头上的工作;如果这项任务是比较紧急的,而你目前的工作可以暂时停一下,那你理应立即着手准备完成这项任务;如果这项任务和你目前的工作都比较紧急,同时急需来解决的话,你应该首先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因为领导安排的紧急任务,一般都比较重大,关系到各个方面,不能因为目前的日常性工作而受到拖延。如果为了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致使目前的工作不能按时完成,你可以通过加班来处理。
◎都重要又紧急,可以请同事帮忙
如果在执行领导安排任务的同时,自己本身的工作又急需进行,这时你可以和同事商量,请他们帮助你完成一些日常性的工作。当然,你要记着以后对同事的帮助做出感谢。
还有一种情况更棘手,就是直属上司和上级领导同时安排给你紧急任务,你该如何是好?
首先,你要认真分析两位领导交给你任务的紧急程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如果时间能岔开,那就争取把两件工作都做好,不要辜负领导对你的信任。
其次,如果两件工作时间无法岔开,你就应该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先做重要紧急的工作,同时,可以找同事协助做另一件工作,争取把两件工作都按时完成。完成后,向同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最后,如果两件工作你确实无法同时进行并完成,那就应当向领导求助了,看领导能否派人协助你或者适当延长时间。
总之,通过处理这些矛盾,你会更深刻地体会到,提高工作效率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与此同时,你自己的资源配置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可是领导力的重要一项哦。
5.很多人都会在“完成度”上撒谎,交差时含糊其辞
小孟是单位新来的员工。
因为办公地点有限,餐厅和会议室是合并的。每到开会的时候,会从库房搬几张椅子过来。
那天,开完会后,马上就要吃饭了。领导离开会议室时吩咐小孟:你把椅子搬一下。
于是,小孟同学就把椅子从桌子附近移到了墙角处。
等领导过来吃饭时,看到墙角齐刷刷的几把椅子,失望地摇了摇头,问小孟为何没把椅子搬走。小孟理直气壮地辩解:我搬了呀,搬到了边角上,这样不碍事了。
“谁说不碍事?我们这么多同事吃饭,就这点地方,来来往往的,怎么能不碍事?”领导显然怒了。
小孟还是觉得自己挺冤的,继续辩解:“我不知道要搬到哪里去,没人告诉我呀。”
像小孟一样,在执行任务时,多数人都在完成度上大打折扣,而在交差时含糊其辞,百般辩解。之所以辩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经不起推敲和检验,需要自圆其说,蒙混过关,争取个60分。
这样的人,在职场是混不好的。
什么样的人能混好?那就是,不仅能满足领导要求,更能超乎领导期待的职员。
◎什么叫超乎领导期待?
举个例子。
某培训师受邀去广州某知名企业讲课。负责到机场接他的,是该企业的培训总监。
培训总监的接待工作安排得很到位,为人热情,很会聊天,给培训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然而,让培训师没有想到的是,做完培训回北京后,助理跟他谈起了这样一个细节:接到培训师之后,那个培训总监还特意给助理发了一条短消息,上面是这样写的:我已经接到老师,现在正在去宾馆的路上,我会安排好一切,请您放心。
这位大名鼎鼎的培训师真没想到,自己竟意外地接受了培训总监的精神洗礼。
照一般人想,把老师接待好就已经够了,但这仅仅是满足了要求;而额外给助理发一条短消息,就是超乎期望。尽管只是短短一两句话,但给人的感觉和效果却大不一样。
什么叫超乎期待?就是别人没有期待或者不敢期待的事,你却做到了,这就叫超乎期待。
◎最优秀的人,往往是能够把工作做到超乎期待的人
海尔质检部部长刘向阳曾经这样说:
“努力!去满足企业内外用户的需求,并提供意料之外的满意,就是我心中永恒追求的质量。”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海尔的产品质量才能够真正做到令所有客户赞不绝口。
超额的回报来自于带给他人期待以上的成果,而这种成果往往又来自于超额或超凡的付出。在我们带给别人惊喜的时候,别人也会回报给我们惊喜。
关注过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的人都知道,曾经就职现代集团的他20多岁当理事、30多岁当社长、40多岁当会长。
所有荣誉、成功的背后都是他以主人翁姿态做事,不找任何借口的晋升秘诀。
领导交代李明博说:
“这一季度的销售方案不要再出现赤字了。”一般执行者一定是听话照做,想办法达到领导的期望。但是李明博却不满足,他竭尽全力,想尽办法一定要超过领导交代的目标。
领导交代不要出现赤字,他不仅不让赤字出现,还多做出了盈利的新目标。每次任务都如此,最后连领导都惊叹他的能力,更是委以重任。
李明博凡事都是这样竭尽全力,直到他成为韩国总统。这样的发展也并不出人意料。
换做是工作中的我们,接到任务要处理时,大部分人都会首先考虑难不难处理?其次考虑时间上够不够?再考虑各方面的准备是不是充分?而在执行中遇到困难,我们往往想着的不是竭尽全力克服,而是找后路,差不多就交差;到最后一旦出现失误,还得拼命找各种理由搪塞,逃脱责任。试问,凭借这样的工作套路,怎么可能满足领导对你的期望?怎么可能达到惊艳领导的成效?而这样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领导给我们丰厚的回报呢?
6.进领导办公室,门该怎样敲?
进领导办公室敲门,既是对他空间与隐私的尊重,更是对他身份和地位的认同。可这敲门的礼仪大多数人都不懂,甚至有些人忘了敲门,见门没关闭,就径直进入,这可是职场大忌。
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进领导办公室敲门的礼仪。
·敲门的指法
用右手食指或者中指弯曲后敲门,不要用多个手指或者手背、手掌用力拍打。
·敲门的节奏
敲三下,相当于“有人吗”、“我可以进来吗”的意思。咚咚咚之间的间隔为0.3~0.5秒,太快会让人感觉心烦,太慢会给人感觉散漫不自信。敲两下,表示自己与对方比较熟悉,相当于说“你好”、“我进来了”的意思。如果敲四下以上,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敲门的强度
力度大小应适中,要坚定并有一定力度。力度太大会让对方受到惊吓,给人以粗鲁没有教养的感觉;力度太小让人感觉你胆子太小、紧张过度。
·门没关也要敲吗?
如果遇到门是虚掩着的,也应当先敲门,表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或者表示通知“我要进来了”。得到对方的允许才能进入。
·按门铃的礼仪
有的领导办公室会装有门铃,我们在按门铃时也要有礼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慢慢地按一下,隔一会儿再按一下。按门铃时千万别太心急,如果乱按一通,会显得非常没有礼貌。
当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有些特殊情况也是需要变通的。比如,曾经我有个领导有午休的习惯,有天中午,有急事需要请示她,手机打不通,我想当然地以为她午休。遵循以上礼仪,我又去敲了门,三遍后依然没动静,“看来她是外出了,那就等下午她回来再请示吧。”心里这么想着,我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区。
等下午汇报时,我挨了一顿狠批,领导说她明明在屋里休息,根本就没听到我的敲门声;那时我才意识到是她的呼噜声盖过了我的敲门声,只能默默地认倒霉。
如果当时的我认识到这种特殊情况,肯定会适当加重下敲门声,或者礼貌地多敲几下,也就不用受这顿委屈的狠批了。因此,针对特殊状况,大家一定要自己做好对策。
7.跟领导交流不紧张的五个方法
人难免都会有紧张的时候。在职场之中,很多人在跟老板谈话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紧张情绪,不仅不能理智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见,还会影响到预期的谈话效果,甚至会让谈话过程变得偏离主题。那么,该如何克服跟老板谈话的紧张情绪呢?
·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怕
为避免紧张心理的加剧,在你走进办公室见到领导的那一刻,不妨先直截了当地承认:“我心里非常紧张!”见你这么说,许多领导往往会这样说:“怕什么?我是老虎啊?我又不吃人。”有的领导或许会想:难道我平时太过严肃正经?如此一来,一些领导就会表现出格外的热情和随和,即使你一时仍然紧张,他们也会因你的坦诚而给予谅解。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己承认有点怕,并公开说了出来,等于放下了心理包袱,情绪就会慢慢地轻松起来。事实通常是这样:你越不承认紧张,心理反而会越来越紧张。
·随身带个小玩艺
心情紧张,这与你和领导的关系生疏有着很大的关系。交谈前,不妨随身带个自己熟悉的、常用的小玩艺,像旅行剪刀、打火机、钥匙串、小型计算器等,以备必要时玩玩,调剂心理。心理学家认为:怯懦或紧张时,摆弄摆弄自己熟悉的东西,可以起到缓解作用。因为这种东西经常和自己在一起,熟极了,会有一种亲切感和可靠的信赖感,无形中能给你一种胆量;还可以分散过于集中的思想,帮助你活跃思维,打开思路。另外,带个小玩艺,在交谈的空隙摆弄一下,还可避免冷场时无事可做而越发紧张的情况。当然,要掌握分寸,一旦紧张消除,小玩艺就要自然放好,不能长玩不息。
·了解兴趣、谈兴趣
在与领导交谈前,可先向熟人了解一下他的兴趣和爱好。如果领导喜欢下棋(或书法、或垂钓等),那么,见面时,就先从这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了解兴趣、谈兴趣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共同的语言,及时沟通感情和融洽气氛。涉及感兴趣的话题,领导的话就会多起来,感情也会投入些,态度自然会亲切平和。几句来去之后,你的心情也许就不会紧张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谈及感兴趣的话题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恭维和夸张。比如,领导的棋艺并不精,你却硬说技艺精湛,那反而会被他怀疑是吹捧而不予理睬,以致重新造成紧张的气氛。
·就地取材先闲聊
如领导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或者他的兴趣你自己不懂,谈不出内容,那么,不妨采用就地取材的闲聊办法。有交际经验的人总是这样:先说上几句闲话,待彼此有了一定的气氛后再进入正题。为使闲话自然得体,可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的内容是很多的:像办公室的陈设、墙上挂着的报纸杂志、近来的天气、领导的衣帽服饰等。如正遇上特别冷的天气,就可以天气为题;如桌子上有一只新型的茶杯,可以先观赏一下杯子,然后简单谈谈它的特点。
先闲聊几句的意义主要在于:
一、可从中捕捉到领导当时的心情,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话语;
二、可以掩饰和缓解自己心情的紧张;
三、可以为进入正题做过渡,起桥梁作用。
·相信领导通人情
有些人不敢与领导交谈,主要是平时跟领导接触不多,不了解其性格,怕领导态度不好、不通人情。抱着这种心态去交谈,能不紧张吗?因此,在交谈时,先要相信领导是通人情的,不会动辄就发脾气。事实上,许多领导干部是喜欢与普通群众接触的,通人情、讲道理、态度好的领导是绝大多数。只要你反映的事、说的话是合情合理的,即使是为了个人,也用不着紧张。有些人怕与领导交谈是因为领导的威望高、名声大,这实在是怕得很没道理。应该晓得:越是威望高、名声大的领导,他们的态度和脾气就越好,就越是通人情。
·相信自己能成功
有些人害怕与领导交谈,是由于后果考虑得过多过坏,生怕交谈不成,反而给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无端惹上一身麻烦。后果考虑过多过坏,心理压力就大了,紧张的心情也就难免。而为避免紧张,要淡化交谈的意义,把与领导的交谈视作与常人的交谈一样。要有这样的思想:万一谈不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在淡化交谈意义的同时,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水平与领导对话,并必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淡化后果,充满自信,紧张就不会缠绕着你了。
8.控制好表情肌,出领导办公室不要“两副嘴脸”
从领导办公室出来,一定要控制好你的表情肌;控制不好,有多危险,看看下面的职场案例就知道了。
·案例一
职员甲去上司那里汇报工作,她终于说服领导同意她的想法了,甚是喜悦。关上领导办公室的门后,一下子跳得好高,狂喜不已。没等她双脚落地,领导出来上卫生间,看到了这一幕,很不耐烦地说她:这是办公室,不是体育场,你这么夸张干什么?
·案例二
职员乙也去找上司汇报工作,上司对他做的事情很不认可,要他返工。他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地关上领导办公室的门,望了望走廊上四下无人,就伸出单脚,朝领导办公室门做了个踹的动作,嘴上也做出了骂人的口型。而这一幕恰好被刚从卫生间出来的我看到了。
后来他给我解释说自己是真性情,并说了当时领导是怎么怎么不讲理,可是这丝毫不会改变我对他的厌恶。我觉得他是个很可怕的员工。虽然我不会告发他,但有一天我当了主管,我一定不会用他。
其实我不止一次地见过其他人也有过这样的表现,虽然他们不如上述案例中的那两个人那么夸张,但丰富的面部表情是非常明显的。
你们所谓的真性情、真情流露,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当你进入领导办公室的那一瞬间,有无数别有用心的同事在盯着你,就等着抓你小辫子呢。
即使不是这样的小人,也会和我一样对你产生恶劣的印象,觉得你是个不可亲近、很会演戏的家伙,你能对领导这样,对同事更不在话下了。
避免变脸表情,主要应从心理上加以改进,要做个成熟、淡定、有控制力的员工。从领导办公室出来,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要表情自然、平静,让人解读不出什么信号。假如有些信息领导是想封锁的,你的面部表情会泄密,那就是对组织不忠了。
从领导办公室出来还有一点礼仪要守住,就是当你汇报的事情牵扯到大家的利益时,比如加班费、放假天数、过节费、年终奖什么的,大家会在第一时间套你话,向你打听内幕小道消息,你一定要做到守口如瓶,礼貌地告诉大家“无可奉告”,让他们等通知就好了。
9.当众发言要建立固定的逻辑框架,否则会让人听不下去
一次,朋友跟我抱怨,每当他和领导说事时,领导总打断他,不再让他往下说了。听了他的一番完整叙述以后,我终于了解了领导的心情。原因就是他这个人说话絮絮叨叨、颠三倒四,既浪费时间又说不到点子上,让人完全听不下去。
“好多人都这么说我,你怎么知道啊?”
我告诉他,因为你和我就是这么交流的。
“那我从来没听你给我指出来啊?”
我告诉他,“因为我懂你,我有耐心从你一堆凌乱的语言中重新排列,并拎出重点。而你的领导却没有精力这样料理你。”
“那我从现在开始改,行吗?”朋友低下了他高傲的头。
知错就改,当然好啦。我帮助了他,也将这份经验分享给大家。
对于思路不清、说话总跑题的人,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逻辑不清的问题。
这里说的逻辑,就是思维的条理性。每个主题都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要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考试答题的时候:比如一道简述题,满分是10分,共有四个要点,我写了300字,只回答了一个要点,只能判给我3分;虽然你只写了100个字,但四个要点都说了,就会判给你至少9分。这个“要点”就是思维规律,简单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谁思想得清楚,谁就表达得清楚。”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不自觉地去思考和表达,所以就缺乏条理性,这就是所谓的逻辑不清。
我自己好多年不知道这个规律,说话写文章不明白要说什么,想到哪说到哪,盲目得很,没有逻辑框架,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后来经过高人培训,知道了围绕一个主题,都有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当然可以细化和拓展,比如“怎么样”也是逻辑框架里不能少的,就像新闻的“五要素”一样,少了就不完整。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了我们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无论写文章还是讲话,无论时间和篇幅是长是短,都是这个道理。
一般我们说话写文章,不会机械地按顺序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会根据需要,变化多种模式,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论点—论据—论证”,或是“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不一而足,但逻辑框架都很清楚,都是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我以前写文章,不是漏了“为什么”,就是少了“怎么办”,一看就知道是逻辑不清楚。
知道了这一点,我就有意识地把建立逻辑框架运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年我思考琢磨了一个“五要素工作法”,即总结出一般工作都必须回答的五方面问题,即“思想—目标—机制—内容—方法”。一项规划、一个项目、一次会议或活动都要回答这几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基本问题。
“五要素工作法”中的第一个“思想”,对我们的宏观工作和微观工作都至关重要,是旗帜性的东西,可却经常被忽略。如果没有确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指导,只是一心达到一定的目标,可能会造成“目标达到了,方向却跑偏了”的后果。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但如果目标偏离或影响了理念、指导思想,则要有所调整,使之服从、服务于“思想”。
还有“机制”,也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一般有五个方面:组织领导—政策制度—人员网络—经费投入—考核评估,少了这些,就不能保证理念和目标的实现。
关于“内容”和“方法”,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的基础性铺垫,达成这两方面也不是难事。这些年我运用“五要素工作法”不断验证,结果还是比较适用的,这是我对建立逻辑框架的体会。
即使是很短的文章和讲话,也同样离不开逻辑框架。从员工的复命工作看,不少人在即席发言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地进行条理性思考,都是想一点说一点,这是典型的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告诉大家一个特别灵验的小方法,那就是你只需要在一分钟内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框架自然就出来了。记住,有意识地建立逻辑框架,是职场人士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10.紧急情况出现,不要擅作主张;自己失误,不要试图掩盖
越是需要及时复命的时候,职场人越容易擅自主张,比如,需要调整计划,工期可能延误,外界条件有变,资金超出预算,或者自己出错,等等。
这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或者处于想当然的状态,职员们会擅作主张,这是非常要命的行为。
◎紧急情况出现,第一时间复命
做下级的一定要记住,凡是自己权限以外的事情,必须要请示领导。一方面表示我们对上级的尊重,另一方面让我们自己无需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很多人会猜测上级的意图,觉得应该没问题,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觉得没问题。实际上,这都是靠不住的,超越权力范围随时随地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和泥沼之中。最常见的比如财务方面的问题,关乎钱的事一定不要擅自做主;再比如人事方面的,没有这个权力就千万不要说大话,做任何承诺,时刻切记这句话:我请示一下领导,再给您答复。
领导比你本事大,能帮助你克服困难,如期完成任务。一般情况下,上级的能力素质、人脉网络总是比我们要更胜一筹,寻求上级帮助,胜算更大一些。
即使工作如期进行,没有意外或紧急情况出现,当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也要给领导复命,以保证上级对我们的工作进展、遇到的难题或取得的成果有所了解,这样上级才会心中有数或者及时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而不是等到工作结束了,才对上级汇报。如果事情顺利还好,万一事情进展不顺,这个时候上级就没有时间来做出应变,无法采取措施挽回损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地将工作进展汇报给上级。
◎不要侥幸隐藏自己的失误
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犯一些失误,所有人都有一种心理,那就是想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隐藏自己的失误。但是有一点请注意,如果你所犯的失误涉及你们部门或你的上司,你一定不能隐藏,因为很多时候隐藏自己的失误带来的是更大的失误,正所谓越遮越丑,就算你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你也要告知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犯过这个错误。初期写企划案时,因为和上司之间来来回回的版本比较多,修改的次数也相应地比较多,导致我最终版本上交后才发现数字方面有些错误。当时自己才刚刚负责企划案,实在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疏忽,于是就偷偷地将数字改了,打算第二天上司和老总开会的时候直接给他们这份修改后的资料。没想到,第二天当上司看到资料上的那些数字后,大发雷霆。他发火不是因为我出现了失误,因为失误在所难免,问题是我想偷偷隐藏这个失误,并没有考虑上司的立场。如果当时他没发现这个,到时候给老总报告时发现了,老总正好也对这个数据有印象(因为资料是提前发给老总的),而他自己不能自圆其说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这件事情对我的启示很大。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失误都要公开,如果这个事情不涉及别人,你自己一个人就可以解决且影响不大的情况下,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是如果这个失误会波及你的上司或组织,一定要提前告知他们,并想办法解决。所有人都会失误,如果你非常负责地处理你所犯的失误,它不会让你难堪,反而会给你加分,因为这会让领导们觉得你很诚实而且有责任心。但是请注意,以后同样的错误你决不能再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