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以身为天下

通行版本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古本合校

遽辱若缨,贵大患若身。

何谓遽辱?遽为下也。得之若缨,失之若缨,是谓遽辱若缨。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或可无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厇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注:这里的“遽”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龍下心,即字,据《康熙字典》所载,其义为遽,即急遽、窘迫之意,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龙”,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弄”,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宠”。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窘迫之意。“龙”与“弄”应该都是抄录时误读的结果,“宠”字则是抄录时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来的。故本合校版用“遽”字替代。

古本注释

遽:窘迫。读jù。

缨: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及:等到,如果。

为3为4:爱护。读wèi。

厇:古同“宅”,居住。读zhái。

古本释义

遽辱若缨,贵大患若身。

什么叫遽辱?遽是低下的。受到耻辱就像得到个缨穗一样,摆脱耻辱也像失掉个缨穗一样,这叫遽辱若缨。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病,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或许可以无病。

故此爱护身体比爱护天下还重要,如此就可以居住于天下了;喜爱把身体当作天下来对待,如此就可以离开天下了。

真经解读

上一章讲享乐与生存哪个是根本,本章接着讲耻辱与疾病孰轻孰重。

遽辱若缨,贵大患若身。

本章第一句比较复杂,首先是在两个短句之间的对比,同时在两个短句之内又做了类比。对比是以“遽”与“贵”相对应,“辱”与“大患”相对应,“缨”与“身”相对应。类比则是将“遽辱”与“缨”相类同,将“贵大患”与“身”相类同。

“遽辱”是意动用法,即以耻辱为窘迫。“贵大患”也是意动用法,即以大病为重要。于是“遽辱”与“贵大患”就形成了一组轻重对比,而“缨”与“身”的轻重对比就非常鲜明了。

“缨”就是小缨穗,与身体相比是何等的轻微。老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耻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病。耻辱虽然窘迫,但就像个小缨穗一般轻微,而大病却很重要,其重要性跟自己的身体是等同的。

不过这个“遽辱若缨”与通行本《道德经》中的“宠辱若惊”完全是南辕北辙。学者们对这几个字的解读基本上都是受宠受辱如受惊,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不是都讲究“宠辱不惊”嘛,怎么《道德经》里却讲“宠辱若惊”呢?

实际上,不论后人怎么粉饰都难以掩盖通行本《道德经》中“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句话显而易见的概念缺陷。不论受宠还是受辱都要像受到惊吓一样?受辱尚有情可原,受宠也惊吓?受刺激了吧?请不要再误导大众了。

又有人说老子写的这是患得患失的反面典型。请仔细看一看,这整章文字从上到下一气呵成,先亮明观点,再分别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条理多么清晰,从头至尾哪有先树个靶子再推倒的意思?

其实这句被传颂了两千年的“宠辱若惊”是对《道德经》原文的误读,从楚简《老子》和帛书《老子》之中可以找到更为接近原文的线索。在帛书《老子》中根本没有“宠”字,而楚简《老子》则让我们看到,这原来是一个已经失传了的汉字。通过对古本的校订,我暂且将此字以较为接近的“遽”字替代,并将“惊”字修正为楚简《老子》中的“缨”。如此这句话就变成了“遽辱若缨,贵大患若身”。很明显,这是前后对比的写法,而且是先抑后扬、前轻后重。老子是在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值一提,什么事才是重中之重。

何谓遽辱?遽为下也。得之若缨,失之若缨,是谓遽辱若缨。

接下来老子就对第一句话做出了解释。首先解释前半句。“遽辱”是什么意思?老子只需告诉人们“遽为下也”就已经明了了。这正与后面的“贵”字相对应,一个为下、一个为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遽辱”就是把耻辱作为低下、无聊的小事来看待,根本不值一提。

既然耻辱如此微不足道,那受到耻辱就应该像得到个小缨穗一样不放在心上,摆脱了耻辱也应该像失掉个小缨穗一样从容淡定。面对耻辱能如此这般“满不在乎”,就可以叫做“遽辱若缨”了。可见老子对待荣辱的态度是多么的淡泊,怎么可能“宠辱若惊”呢?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或可无患。

再来解释后半句,为什么说“贵大患若身”?为啥要以大病为贵,而且如自己的身体一般重要?老子是这样解释的:因为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有身体,如果没有身体,应该就不会得病了。也就是说,身体是疾病的载体,疾病与身体是密不可分的。既然是密不可分的,那疾病当然与身体同样重要了。如此看来,要想不得病(这里指身体疾病,不包括精神病),只有两个选择:一、好好爱惜身体;二、离开身体。

很多人不把疾病当回事,直到病入膏肓才幡然悔悟,但已悔之晚矣。老子此说就是告诫人们,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关乎人的生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厇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老子告诫人们,耻辱并不重要,身患大病才是重要的事,而且身体是疾病载体,是产生疾病的基础,要想不得病得好好爱护身体才行。于是他得出了两个结论:首先,“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厇天下矣”;进而,“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贵为身于为天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为身贵于为天下之意。这里的“为”字不是治理的意思,而是爱护之意。也就是说,爱护身体比爱护天下还重要。这种说法可能会令人疑惑,但细细想来,又是非常合理的。老子并不是让人们把身体看得比天下还重要,而是讲“为身”比“为天下”更重要。因为“为身”是“为天下”的根本,换句话说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坏了拿什么来为人民服务呢?

爱护身体,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爱护天下,你又能做到多少?能爱护得过来吗?所以,做人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是根本。然后,他可以把爱护的范围扩大一些,再扩大一些,但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本。能如此爱护身体的人,自然可以很好地居住在身体之中,健康长久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更进一步来讲,一个人如果很喜欢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天下来对待,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把身体当作一个小宇宙,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的身体了——“飞升”了。这句看起来有点奇怪的话其实讲的正是修真法要。老子这是在告诉人们,发自内心地重视身体、爱护身体,并且把身体当作天下来修炼,不仅能活得很好,还能修炼成仙呢!

本章评述

我们来梳理一下本章的写作思路:耻辱只是小事一桩——大病才是大事情——身体是疾病的载体——爱护身体很重要——升仙旨要。

这样看起来就很清晰了,老子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相当的高,而把耻辱这种并不伤及身体的事儿看得轻如鸿毛。这个道理看似浅显,实际上是非常之深刻。世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总是把耻辱、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受到点羞辱就寝食难安、痛不欲生;有些人又把身体健康不当回事,甚至嫌弃、厌恶自己的身体,以致于失去了自我。

那些“宠辱若惊”的人,每天战战兢兢、痛心疾首地活着,不仅毁掉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毁掉了自己的生活质量;那些无视疾病、藐视身体的人,不明白身体本是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依托,若不爱护身体就等于不爱护度己度人的航船,又如何能到达彼岸呢?

当然,爱护身体并不是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凌驾于天下之上,那就又掉进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沟里去了。老子只是想让人们懂得身体的重要性,过于轻贱自己的身体,或者过于金贵自己的身体都是执着,都该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