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关于道的一点头绪

通行版本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本合校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

寻寻呵!不可名也。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这里的“谬”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攸”,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皦”,“谬”是帛书《老子》乙本的写法。从文意来看,“谬”字更为恰当,故本合校版选用“谬”字。

古本注释

希:稀疏,寂静。

捪:抚摸。读mín。

夷:平坦。

计:考察。

沕:据《康熙字典》所载,其义为深。读wù。

望:远望,这里解释为远。

纪:头绪。

古本释义

看之而不能见,给这起个名字叫做微。

听之而不能闻,给这起个名字叫做希。

摸之而找不到,给这起个名字叫做夷。

这三种都不能深入地考察,故此混而为一。

一,首先不会谬误,其次不会忽略。

探究又探究啊!不能命名。

再归于无物,这叫做无状之状。

无物的样子,这叫做沕望。

跟随见不到它的后面,迎面见不到它的头。

凭借现在的道,用来驾驭现在的存在,用来知晓远古的开端,这称为道纪。

真经解读

本章是继第四章之后第二次讲述什么是“道”,这种跳着讲的情况肯定是后来简序错乱造成的。为了符合大家的阅读习惯,我暂且还是按照通行本《道德经》的章序来进行解读。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人们对某一种感官无法感知的事物分别起了名字。比如把看不见的东西叫做“微”,即细微之物;把听不到的东西叫做“希”,即寂静无声;把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夷”,“夷”的本意是平,也就是一个平面上啥都没有的意思。有一种东西,用视觉、听觉和触觉都无法感知,不能进行深入地考察,于是老子就把这三种感官混合为一种感觉来对其进行感知。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

当三种感官混而为一之后,更容易集中精神,以便对事物进行深入感知。这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方式,即三感合一或多感合一。其类似于冥想状态,能把全身心的知觉都统一起来,合成一种更为高级的感知方式——悟。在这种感官合一的状态之下,首先不会搞错什么,其次也不会忽略什么,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感知方式。然而,即便老子用这么高级的感知方式探究了半天,也还是叫不出那种东西的名字。可见,要想描述那种东西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现在我们知道,那个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指的就是“道”。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既然叫不出名字来,可见那种东西并不属于“有物”的范畴,于是老子又将其归属于“无物”之类,也就是归属于非物质领域。老子把这种非物质领域的东西叫做没有形态的形态,也就是“无形”。而这种无物无形的样子,老子用了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沕望”。“沕望”即深远之意,表示“道”的深邃飘渺、无边无际。对于这种深远无边的东西,跟着它前行却见不到它的后背,迎着它而走却见不到它的头。如此的无形无相、来去无踪,可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啊!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可“道”就在那,因此“道”还是可以善加利用的。凭借现今这个“道”可以做什么呢?至少可以做两件事:一、驾驭现在的存在;二、知晓远古的开端。

虽然对于“道”摸不着头脑,但老子还是理出了一点头绪,那就是人们可以凭借当下的“道”来御今知古。人们通过“道”可以驾驭现在的存在,即以无形之“道”来驾驭有形之“有”。如何来驾驭呢?就是用“道”的规律来指导物质世界中的一切活动。此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之理。而且,人们通过“道”还可以知晓远古的开端,即以“道”的演化来推知宇宙的创生。如何来推知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通行本《道德经》将“执今之道”的“今”字改成了“古”,于是本句就变成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一个“今”一个“古”,虽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老子讲“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一章),“道”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若想驾驭现今的事物,必须要用与现阶段相适应的“道”才行。如果还是抱着过去的“道”不放,那就是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汉武帝之后,中国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思潮从百家争鸣、变法革新逐渐转变为克己复礼、循规蹈矩。人们做什么事都得守古制、讲老例儿,决不敢进行丝毫变革。这可能就是通行本《道德经》把“今”改成“古”的原因所在吧。

本章评述

本章对道体的神秘莫测进行了一番描述,告知人们“道”是无法用普通的感官来感知的,即便是用心探寻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最后老子话锋一转,告诉人们,虽然“道”难以被人感知,但它的规律还是可以被了解的。这个规律就是道理。人们可以通过道理来御今知古,领悟了道理也就是抓住了“道”的头绪。

老子在本章中又提到了“道”的几个特性:

1、无形无色

2、无声

3、无法触摸

4、无名

5、属于非物质领域

6、深远无边

关于“道”的规律和宇宙起源这些“道”的头绪,老子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为人们一一解开。欲知详情,请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