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多年研究家庭教育,深度了解和咨询过无数的家庭和孩子,逐渐练出一种能力,只要我与一对父母交谈一会儿,就能大体推测出他们养育的孩子可能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个性特点。同样,和一个孩子——不管是幼儿阶段的孩子,还是中小学生——交流一会儿,我也能大体判断出他父母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和教养孩子的观念。

因为孩子都是家长培养的,从小到大,父母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价值观、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在与孩子每天的各种互动中不断地影响着孩子,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比如,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和教育观念特别强调父母的权威,要求孩子要尊重父母,倾向于认为乖巧听话才是好孩子,只有这种类型的孩子才会受到大家的肯定和表扬。这种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显得听话、顺从、遵守规则,但是这些孩子思维比较受局限,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家庭教育观念开始强调要尊重孩子、接纳孩子。曾经有一段时间,“接纳”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家庭教育文章中,大有言必称“接纳”,否则就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势头。特别是“无条件接纳”的说法风靡时,有的家长说:“好吧,我接纳孩子,接纳孩子有娱乐的需求、学习成绩不好、不想写作业,接纳孩子的懒惰……”结果导致很多孩子被溺爱,培养出一批好吃懒做的孩子。他们不能吃苦,不想做事,不想承担责任,不愿意承受一点挫折和委屈,凡事以自己的感受和快乐为原则。很多人采用“无条件接纳”,把孩子惯坏了,于是,又开始严格要求孩子。很多文章又开始讨论规则和承担责任的问题。或者,有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充分尊重和百般接纳,长大之后发现孩子养了一身的毛病,又开始严格要求孩子。这些家长一直在溺爱和严格之间摇摆,不知道怎样把握教育的分寸。

我经常思考,到底要接纳孩子什么?怎么接纳?只知道“接纳”这个词风靡后,家长们就全凭自己的理解去操作,很容易做错。应该深入研究接纳的内涵,给出接纳的操作性定义,才能确保家长正确地接纳孩子。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家长是通过每天都在进行的亲子互动中的回应和要求来实现对孩子的塑造与培养的。如果把家长对孩子的回应分为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就能让接纳的问题一下子清晰起来。家长对孩子精神回应的原则应该是无条件接纳,体现在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对孩子的感受、情绪和想法等方面的理解和接纳;而行为回应则要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则和道德的要求而区别对待。

本书对家长教养习惯也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改变家长不良教养习惯的步骤和方法,并配有小程序,引导家长每日自我反思,帮助家长摆脱旧教育习惯,建立新教育习惯。

回应与要求的原理,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家庭和职场中各种冲突的解决,在缓解夫妻关系、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时,都能很好地借鉴。

由于时间仓促、写作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敬请勘误,乞多交流。

王普华

2020年3月16日于泉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