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回应+要求

心理学家将亲子互动分为回应与要求两个方面。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指挥”父母为他们服务的本领。他会用哭来表示有些地方不对劲了,他也会用满足的微笑来表达:我现在状况良好,我很开心。无论是哭还是笑,都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要求。父母针对这些要求做出的回应,又决定了孩子下一步的反应。就像打网球,你发出一个球,我打回去,你再接住球打回来。你来我往,互动就产生了。

确实,在家庭当中,回应与要求就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日常。有的时候是父母要求,孩子回应。有的时候是孩子要求,父母回应。

将回应与要求的方法一一拆解,父母就可以学习如何在生活当中与孩子互动,遇到问题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变通,自己思考应对的方法,这就等于掌握了一些球技、战法,在与孩子的教育实战中,也就不会手足无措、胡乱出招了。

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是下图中这位孩子的妈妈,面对孩子“想要个奥特曼”的要求,会以哪种方式回应孩子呢?

通过这组图我们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有很多种形式:语言、表情、动作,甚至没有任何反应都算是一种回应。最后一张图中,妈妈没有正面回应孩子的要求,而是催着孩子回家。无论她是真没听见还是故意忽略,这都算是一种回应。

不同的回应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孩子因为摆不好积木而哭时……

上面四种回应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会让孩子产生截然不同的自我评价,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体会。

水滴石穿,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总给孩子同一类型的回应,孩子就会形成“观念”,这将促使孩子做出不同的行为,甚至影响孩子一生,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必须谨慎。

许多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其实,不是孩子太难管,而是家长不懂回应与要求的方法,才让自己一步一步陷入僵局。父母提出一个要求,孩子不听,孩子发出一个要求,父母满足不了,亲子关系只会越来越糟。就像没有经过训练的将军和士兵上前线打仗,不焦头烂额才怪。回应与要求是养育孩子的两条必经之路,因此,要想更好地养育孩子,必须学习如何回应和要求。

我们借用数学中坐标轴的方法来呈现这两个方面。横轴是回应,竖轴是要求,图示如下:

要求与回应

我们先来看竖轴。竖轴是要求,代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期望有高有低,要求有多有少。父母期望高,对孩子的要求就会多一些,期望低,要求就会少一些。竖轴的箭头是向上的,从下向上,表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由低到高,要求由少到多。

期望低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少,“差不多就行了”“孩子不愿意做就算了,别逼他”“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快乐最重要”,这样的父母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不愿意为难孩子,很少会要求孩子什么。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就非常高,比如我。我在儿子小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言外之意就是,我的孩子应该做得好才对。在各个方面,我都对孩子有明确的要求,孩子也会全力以赴去努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家庭的要求和期望确实不一样。

孩子同样的行为,在这个家庭中父母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在另一个家庭中,可能就是被禁止的。比如,孩子说话无理点儿,做事拖拉点儿,或考试只考了60分,在要求低的家庭,父母可能觉得没什么,差不多就行了,但对于要求高的家长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说话无理怎么可以,马上叫过来督促纠正。当然,不同的家长在不同方面的要求也不一样。

横轴是回应,即父母对孩子接受的程度以及对孩子要求的满足程度。箭头是从左到右的,从左到右,表示父母对孩子的接受程度由低到高,对孩子的要求的满足由少到多,由慢到快。比如孩子一摔倒,父母立刻就跑了过去,“哎呦,宝宝摔痛了吧?”孩子说:“妈妈,我想吃冰糕。”妈妈立即说:“买买买。”这就是回应得快。有一位家长说得很形象:“孩子的哭声就是我们的冲锋号。”孩子一哭,夫妻俩马上跑过去,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了:我想让你们来的时候,就哭,不来就使劲哭。所以家长的回应方式,会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