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效阅读的前提:明确并升级阅读认知
- 60分钟高效阅读:超实用的快速读书法
- 镜晓娴
- 16940字
- 2020-09-29 15:02:10
在本章中,我通过4本书来讲解阅读,对阅读认知做一个全面梳理,让大家明确并升级自己的阅读认知。为什么我们会在第一章明确并升级阅读认知呢?因为你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阅读认知会决定你读什么样的书、你的阅读方式和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就美食而言,认知不同,美食给人带来的结果就会不同。如果把美食用来满足口福与食欲,基于这种美食认知,美食就是果腹的食物;如果把美食作为通往目标的途径和工具,那美食就不仅仅是果腹的食物了,它可以成为很多人实现理想的阶梯。
就像你在短视频中看见的那些美食主播,有人把美食作为表演道具,有人把美食作为技术分享,还有人把美食作为话题……无论把美食作为什么,美食在这些主播的眼里,都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是成为创造各种价值的手段。
显然,对于美食两种不同的认知,所带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阅读当然也是这样,那么你的阅读认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节 决定阅读能力的,是你的认知
你知道做什么事情可以快速提升一个人的智慧吗?有一本书叫作《运动改造大脑》,说的是运动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因为在运动的过程当中,分泌的多巴胺会让大脑结构比例发生改变,比如大脑皮质层面积会慢慢变大,而人的智力高低就是由皮质层的面积大小决定的。
那这件事跟阅读有什么关系呢?
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中,作者威廉·庞德斯通阐述了在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书中提到,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跟他拥有的知识数量有直接关系,一个人健康、幸福与否,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有关,当然,也包括智力。
如果你知道运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大脑,你会不会让自己运动,或者让你的孩子运动,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智力是天生一成不变的呢?
答案是“一定会”,是吧?但前提一定是你知道,或者你愿意相信运动能改变大脑、提升智力这件事。也就是说,想让运动改变大脑,首先它必须在你的大脑中形成认知,这样你才能真正获益,因为只有你从骨子里接受一件事的时候,它才会让你的身体发生变化。
所以,当你对智力有一定科学认知的时候,你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发生改变,而阅读亦是如此。对阅读的认知不同,读的书就会不同,简单地说,有什么样的阅读认知,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收获,最后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这样你会不会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阅读对于有些人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一件单纯的事情,而不是一个工具?只有当阅读成为生活方式的时候,你才不用坚持。
就像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你坚持做的事,都注定无法坚持。”说的就是对于坚持的认知,决定你做一件事情能够持续的时间。而你能坚持多长时间阅读,同样取决于你对阅读的认知。
明确阅读认知是开始阅读的第一步
不同的阅读认知,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结果。
在我上阅读技巧公开课的时候,经常有学员问我,为什么越读越迷茫,甚至会觉得阅读并没有什么用。之所以出现“阅读无用”这种认知,事实上,正是因为对阅读没有认知。
我们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对阅读认知做个小测试:你为什么要阅读?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否会发现自己的答案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就像我们一直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知识为什么就是力量呢?如果你读过《知识大迁移》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知道答案。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1988年,美国有一个流浪汉,当他的全部身家只剩下几块钱的时候,他走了大运——买彩票中了1620万美元。在那个时代,中国家庭有1万元就被认为是富裕的,所谓的“万元户”就是由此而来的。1620万美元对于当时美国那个流浪汉而言,可能他一辈子都花不完,是不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但我们想错了,这个流浪汉最终的结果是带着残疾,每月靠领取国家的450美元补贴金生活,一贫如洗地在疾病中死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在《知识大迁移》一书中,作者把流浪汉的这种结局定义为“达克效应”。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认知状态的时候,这件事情的结局大多不会太好。就像美国的这个流浪汉,即便他获得了财富,但由于他缺失财富认知,不知道如何对待这突如其来的财富,而最终惨淡收场。我们也听过类似的事情,什么富二代败家、拆迁暴发户最终又回到贫穷等,这些都是缺失财富认知所导致的。那么对于阅读,我们应该具备哪些基础认知呢?
阅读,读的并非是书,而是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阅读事实上就是“一书一世界,一人一菩提”。
在我做过的一对一阅读咨询案例当中,有许多人无法找到一本书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大部分人说不清楚。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对于书的理解,只限于书的本义。事实上,书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观念、价值,甚至是一个时代。每一本书的作者在写作时都是带着一个使命、一个希望的。
就比如《知识大迁移》这本书,作者威廉·庞德斯通的使命和希望是什么呢?他希望看到这本书的读者知道知识也是有红利期的,希望读者明白哪些知识可以让人获得财富,哪些知识可以让人获得健康、幸福,为什么大家会过着不同的生活,拥有不同的幸福等。
那么这些问题又是什么导致的呢?如果你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作者威廉·庞德斯通写这本书,是在普及对于知识的认知。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导致悲剧和贫穷的,通常是无知。
一个人无知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悲剧呢?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吧。我曾经在上海的科技京城大厦里的一家单位实习,当时公司的管理层是在33楼,而我们基层在2楼。有一次我到33楼去拿资料,乘电梯下来的时候,电梯里只有我一个人,但在22楼时进来一位女士,然后她按下了1楼。电梯继续下行,突然电梯快速地往下掉,就跟电影中的剧情一样,我清楚地记得,那位女士着急得带着哭腔,一边说怎么办怎么办,一边疯狂地按着电梯中所有的楼层按钮,而我就在一边呆呆地看着她,心里还在想,有必要这么惊慌吗?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电梯快速下坠意味着什么,但我觉得那位女士一定知道。后来电梯在某个楼层突然停了下来,那位女士慌张地走出去,而我接着默默地按下2楼,关上电梯门,继续乘电梯到了2楼。我想,如果没有那位女士,或许我就不能在这里敲键盘了,又或许并不会发生电梯下坠事件,但关键是我对电梯下坠的认知,是处于无知的状态,这种无知现在仍然让我心有余悸。
对一件事情的认知,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许当下我们意识不到“认知”的存在,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各种经验的积累,你一定会发现它。就比如阅读,你认为如何阅读才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呢?
阅读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说到“知识体系”这个概念,可能有很多人比较模糊。事实上,知识体系也的确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可能我们无法在短短的一小节内容中说清楚,但只要我们知道知识体系到底是什么,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所谓的知识体系,就是我们一生中,所遇见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综合体。它就像一幢房子的基础结构,由各种材料组成,比如水泥、木头、钢材。
知识体系的构成也是一样,你只要把人生想象成房子,你想要有什么样的房子,就需要用什么样的材料。你想要高楼,就需要用钢筋水泥;你想要小木屋,就需要用木头。就比如,你想成为医生,就必须拥有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简单说,知识体系就是一座座由知识技能、生活常识等不同领域的概念和解决方案构建起来的虚拟楼房。
所以,阅读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你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医学知识,你可以成为医生;拥有法律知识,你可以成为律师;拥有教学知识,你可以成为老师。
如果你是普通职员,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呢?你应该拥有你所任职企业的所属行业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单纯地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个职位。试想一下你的老板为什么是你的老板,是不是因为他对这个行业的知识体系比你要健全一些?
在很多篇职场鸡汤文章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句话——把自己当作老板去工作,未来你就有很大概率成为老板。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让你用老板的思维做事。老板的思维是什么?不是单纯地思考某件事,而是整合行业的所有信息和运营模式。
如果你对于某个行业的认知超越了你的老板,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一定会成为下一个老板,对吧?就好像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在取得了一定的职位或者业绩后,就会选择自己出来做老板,因为他已经掌握了一个行业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建立知识体系中度过的,从小时候学走路、学说话、学知识等,到长大后学技能、学如何工作和生活等。但最终要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还是要取决于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回到阅读,你通过阅读能获得什么样的收获,同样取决于你对于阅读的认知。
阅读的三大基础认知:目的、价值、意义
当一个人对阅读有了不同的认知,阅读就会慢慢改变他的生活,甚至是命运。那么决定阅读对一个人影响的认知主要有哪些呢?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会分为三个部分,来聊一聊关于阅读的三大基础认知:阅读的目的、阅读的价值、阅读的意义。
第二节 阅读的目的,从来都不是阅读
在我做阅读咨询课的时候,曾经遇见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女儿一起阅读,在读了3个月之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当时我让这位妈妈总结放弃的原因,她说是因为工作忙碌和没有毅力,还有小孩子要上学,没有时间。
于是,我就问这位妈妈一个问题:“你带着女儿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同样,现在这个问题,我也问问正在阅读本书的你,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你是不是发现自己说不清楚,或者压根儿没有阅读目的?这位妈妈当时的回答也和你一样,她说自己知道读书一定是好的,所以就带着女儿读书,但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要阅读。没有目标的阅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就好像是一艘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失去了导航,没有了方向的引导,它接下来的航行就会存在风险。所以我们会说,没有目标的努力,越努力越吃力。
在韩国有个叫二志成的年轻人,他知道阅读是一件好事情,于是从21岁开始就每年读300多本书,一直读到27岁,7年一共读了2500多本书。我们可能会想,二志成读了这么多的书,他一定是一个卓越的青年。但事实并非如此,二志成7年读了2500多本书,不仅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反而负债400万。虽然不是读书这件事让他负债的,但显然读书没能让他过得更好,没有获得更高的成就。
有没有小伙伴跟二志成有同样的经历呢?我相信一定会有。比如我自己,前些年我在创业的时候,每年的阅读量是100多本。当时我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放了很多书,每当客户来的时候,看见这么多书,就会夸耀我一番,这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我心想:“看吧,我是一个有知识的文化人。”但除此之外,读书似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其他价值。
所以,你读过多少书,拥有多少书,就能代表你拥有多少知识吗?我想并非如此。如果你仔细想想,在你家里放在书架上的书,有多少是放在你脑子里面的,你就会知道,你拥有多少书,你读过多少书,跟你拥有多少知识并没有多大关系。这就是我们阅读的最大误区。我们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地读书,读书就能够让我们获得成长,给我们带来各种机会和资源,甚至是财富。
但我们看一下读书7年的二志成,还有当年创业的我,就会知道,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而读书的人,压根儿不会从读书那里获得任何价值和改变。大多数人经历过半途而废,我们通常把半途而废的原因归结为没有毅力和时间。事实上,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是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得不到反馈,得不到反馈的事情,自然就无法坚持,即便你一直坚持,也不太可能得到好的结果,就像27岁前的二志成。而没有目的地阅读,就是阅读的最大误区,那么到底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
阅读的目的,从来都不是阅读,而是改变
为什么说阅读的目的从来都不是阅读呢?细想一下我们就会知道,大多数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阅读本身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吗?显然不能。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是我们所做的事情。由此可见,阅读的目的从来都不是阅读。那么,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
韩国这个叫二志成的小伙子,在负债400万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可能陷入了阅读误区,于是他就停下来,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阅读。在他28岁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阅读模式,从一个人读书变成了带领一群人读书。后来他创建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很多人通过二志成的帮助每年能读300多本书。不仅如此,二志成还把自己在读书中遇见的误区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让很多人通过读书快速实现了理想。
最终二志成因为读书俱乐部,获得了各种人脉、资源、机会,甚至是财富,就连他的工作也因此而有了更好的发展。此外,二志成还成为韩国畅销书作家,《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就是他与别人合写的著作。他把自己如何经历改变,如何一步步用读书实现理想,全都写在了这本书里。
从二志成的阅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志成用读书实现了一个转变,从最初没有收获,到最后获得财务自由,事业获得了一定的成就。而这些收获都是从改变之后开始的。二志成从一个人读书,变成了帮助一群人读书,这是读书模式的改变;二志成从把阅读当作自己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变成了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个人价值的改变;二志成从把读书当作成功的方法,变成了将其作为一种终身职业,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阅读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改变。从你开始阅读的那一刻,你的知识体系、认知水平、生活方式等,都会被阅读改变。有人会说,我没有改变啊。没有改变,你就一定不会看见阅读给你带来的改变。
而我也是通过改变,阅读才开始给我带来收益的。我把阅读的目的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变成了分享,仅仅这一点点的改变,就为我带来了人脉、机会和金钱上的收获以及思维的转变,虽然这些收益不能跟那些大咖所获得的相比,但这种改变已经成为我命运的转折点。
从分享阅读书评开始,不到3个月,我就接到了出版社的出书邀请,让自己多了一个非著名作家的身份;我也开创了自己的阅读课程,让自己多了一个导师的身份和收入来源,并通过书评分享主动链接各种资源、人脉和机会。
如果你只是阅读的话,你就会发现,阅读能够给你带来的,除了能在你焦虑的时候帮助你缓解焦虑的情绪,或者成为你努力的证据,成为你没有成长的借口,除此,别无其他。阅读只有基于改变的时候,你才能看见阅读给你带来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身份、收入、思维、人脉,甚至连你的交友标准和生活方式都会有所改变。而这些改变,则是从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开始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
想要找到阅读目标,我们就必须想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人会说阅读是为了成长,也有人会说阅读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这些答案都没错,却都不够明确。我们都听过吸引力法则,目标不够明确,就相当于没有目标。
不仅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可能在职业发展或者是生活上、选择配偶上等,我们大多数人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测试一下,你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不知道目标的人,当下又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同时通过回答问题,可能你会看清楚,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努力却得不到回报。
比如,在未来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没有结婚的话,你想要什么样的伴侣?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清晰的答案呢?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些问题问问你身边的人,你会发现大部分人说不清楚。这种情况就叫没有目标。
如果你再去研究一下那些获得成就的人,他们会很明确地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为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就一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该读什么书。
这就跟你到饭店不知道吃什么菜是一样的。比如,你到一家餐厅去,你只跟服务员说你不吃什么,而不说你要吃什么,哪怕饭店里所有的服务员都来给你一个人服务,我想,你最终也很难吃到你想要吃的菜。阅读也是一样的道理,阅读时没有目标,就无法产生一个你想要的结果。
阅读目标的3个层次
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呢?在这里,我把阅读目标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立底层逻辑知识体系。谈到知识体系,很多人可能会有点儿迷茫,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知识体系,而我们又为什么要建立底层逻辑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每个领域中拥有的知识概念,以及相关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当我们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的时候,在我们的脑海中,它就会形成一张知识网。就好像巴菲特的黄金合伙人查理·芒格,他通过自学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最后就形成了独特的查理·芒格多元思维模型,以及25种人类误判心理学。这些都是源于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在形成一张知识网之后,内化而形成的新的知识理解。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是投资界的牛人,但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投资业绩。查理·芒格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投资成功率的:“投资最重要的是,要看得懂表象下面的本质,而看清一件事物的本质,大部分用到的是跨界学科,在事物表面上找答案,一般很难真正地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建立底层逻辑知识体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提升自我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由无数个概念组成的,这些概念最终会形成你的认知,而认知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大小。
比如,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有一只小鸟从鸟窝中掉下来,它很饿,忽然看见一条毛毛虫,于是它就跑到毛毛虫面前,把嘴巴大大地张开等着毛毛虫进来,结果当然是毛毛虫没理它并且跑了,于是小鸟又追上去再张开嘴等着,一直持续着这样的循环。
我们可能会笑小鸟好笨,可这就是小鸟认知的缺陷所导致的。它根本不知道食物是可以用嘴主动去吃的,由于不知道,就不会去做,而不是不想做或者没有能力做。如果我们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就会像这只小鸟一样,在一些不知道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在互联网知识付费时代,很多人开始阅读,却很少有人在阅读前去学习应该怎样阅读,所以一个拥有阅读知识体系的人,和一个盲目阅读的人,命运自然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把阅读目标的第一个层次定义为建立底层逻辑知识体系的原因,因为它可能就是你人生发展的天花板。
除了底层逻辑知识体系,成为一个人人生发展的天花板的还有第二个层次。它指的是一个人的专业程度,一个人越专业,就会越接近成功,特别是在一个人拥有底层逻辑知识体系的时候。
人的一生很短,我们拥有的时间也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不可能做一个全才,尽管世界上有一些人能够成为全才,比如达·芬奇。他在解剖学、数学、力学、地质学、光学、植物学等领域中都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另外,他还是绘画天才,《蒙娜丽莎》就是他的杰作。但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像达·芬奇那样,我们更多的人,都是在单点上突破之后,再横向发展的。比如,秋叶大叔在PPT领域中获得了一些成就,然后再发展到教育领域。
在生活中,我经常听到很多人说人生比较迷茫,阅读比较迷茫,不知道做什么事、读什么书,事实上,只要你选择一个领域,认真地一直做下去,做到比90%的人都要好,你就会彻底告别迷茫的人生。
在第二个层次中,如果你正在一个领域中做一件事,那么就通过阅读把它做到最好;如果没有,就去选择一个领域中的一个技能,通过阅读把它做到超越90%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只需要闷头做,不要奢望得到别人的支持。相信我,没有人会支持你蜕变,真正的勇士一向是孤独的。如果你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再去努力,恐怕这会让你失望的。甚至包括你最亲的家人和爱人,亦是如此。
阅读目标的最后一个层次,就是价值变现。阅读价值变现可以是一个短期收益效应,也可以是一个长期的复利效应。短期收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通过组织阅读打卡社群、书评写作投稿、平台书评分享等来增加收入。这种阅读价值变现虽然很快,但复利效应比较小。
那么如何阅读才能实现复利效应呢?复利效应指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复利效应指的是定点定时投资,在未来你就可以得到几何倍数的回报,可能是一倍,也可能是数倍。
比如我写书这件事,即便它暂时没能给我增加收入,还会消耗我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我一定要去做,因为写书本身带来的不只是收入,还有写书这件事背后的复利效应。
比如,身份改变的复利效应、收入的复利效应、连接各种优质机会的复利效应等,这不是通过当下的收入可以衡量的,这就是时间的四级象限中所说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事实上,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复利效应。它持续一辈子的力量,它的价值是我们无法估量的。但前提是,阅读必须建立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在本书中,我们的阅读目标更倾向于追求卓越。
第三节 阅读,并不是为了你自己
阅读的价值是什么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在《六项精进》中写道:“利他是经商的起点和终点。”所以稻盛和夫先生在70多岁的时候,能让日本快要倒闭的日航重新上市。
稻盛和夫一生经营了3家企业,前两家都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之列,一家叫京瓷,一家叫第二电电(KDDI)。为什么稻盛和夫先生能够连续创业成功?成功一次或许是偶然,但连续成功就代表成功一定是有方法的。稻盛和夫先生成功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他对于企业经营赋予的价值定位——利他。
有很多粉丝曾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努力阅读却没有获得同等的回报呢?我想借用本节内容开始时稻盛和夫先生说的话“利他是经商的起点和终点”,阅读其实也是,“利他”是阅读的起点和终点。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如何对阅读价值进行定位的,我们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看看自己给阅读做的价值定位到底是怎样的。你可以在大脑中给出问题的答案:你为什么要阅读?
当你回答之后,你可以尝试在你的答案中寻找,答案里面除了你自己,是否有其他人的存在?我想多数人的答案中是没有其他人的存在的。大多数人的阅读价值定位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很多人都会说自己读书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其实曾经我也这么想。但细想一下你就会发现,阅读真的可能会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如果你在最初阅读的时候,就这样定位阅读的价值,可能阅读就不会如你所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更好的生活需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钱,而谁能给你钱?是很多个他人,是吧?那别人为什么给你钱,是不是因为你的价值?是不是因为你能够解决别人的某个问题,或者是某个需求?
我想没有人傻到无缘无故给你钱,哪怕是1块钱,你在街上跟人要的话,别人给你的可能性都很小,因为钱最大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所以阅读的价值,是解决别人的问题和需求,而非你自己的。如果你的阅读价值定位中只有自己,可能最后你会发现,你越是努力阅读,就越焦虑、越迷茫。这也是有这么多人到最后无法坚持阅读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阅读的价值是为他人解决问题
为什么阅读的价值是为他人解决问题呢?可能有人会说,我自己还有一堆问题都没解决呢,我怎么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如果你这样想,可能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所有问题的对立面是谁呢?是不是他人?
比如,有很多家庭会遇见亲子教育问题,那么家长应该解决谁的问题呢?大部分家长可能会把问题的根源放在教育方法上,但事实上问题并不在教育方法上,而在孩子身上,你需要解决的是他的需求问题,而非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记得前段时间抖音上有个视频,一个花季少年在母亲的唠叨下,选择从高架桥上一跃而下,甚至连一秒的迟疑都没有。这种悲剧的根源,就是这位母亲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她把自己的渴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这种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价值定位,结局可能都不会太乐观。
细想一下,我们遇见的问题,是不是大部分没有解决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别人的需求呢?事实上,大部分问题连接的是他人的需求,当你解决了别人的需求,你就能够获得你想要的东西,自然也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在亲子教育方面,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家长经常扯着嗓子对孩子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就是不听?”但你的“好”是不是孩子眼中的“好”呢?如果我们能够多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去帮助孩子解决他想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以“我都是为了你好”来要求孩子,是不是就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呢?
阅读自然也是如此。你在阅读的时候,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你一定会发现,阅读不一定能够达到你的期望。因为阅读本身并不具备价值,只有跟外界产生联系的时候,在联系的基础之上才有价值。
比如,我用3个月的时间写书评,这件事情让我跟很多爱读书的朋友产生了联系,我用自己的阅读视角,把看见的重要内容、关键知识点分享给大家,帮助更多人快速读懂一本书。这其实是阅读最简单的利他方式,但就是这样最简单的利他方式,给予我的回报也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我没想到写作书评会给我带来出版社的出书资源。所以,当你在解决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自己的很多问题也会跟着迎刃而解。就像我写书评的初衷,分享自己所学的东西,让更多人受益,同时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但最终给予我个人标签的并非是书评本身,而是写书评带来的资源和机会。
当你把阅读价值定位在满足他人需求、解决他人问题的时候,阅读才会在你的人生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找准了阅读价值定位,你就是奢侈品
说到奢侈品我们都不陌生,同样的一件东西,功能也一样,奢侈品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却有天壤之别。比如一只包,如果是奢侈品牌,它的价格可能是普通包的数十倍。奢侈品包包为什么会这么贵呢?是因为它的质量好,能装东西吗?恐怕不是。如果这么衡量,我想它一定不如蛇皮袋结实,能装东西。
那么决定奢侈品价格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商家对于奢侈品的价值定位。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去买它,都是因为商家赋予它的价值。奢侈品的价值是什么呢?它可能在不同的消费群体中有不同的价值体现,但大多是荣誉、身份、地位等能满足个人需求的非功能性的价值。当奢侈品失去了满足他人价值需求的属性时,还会有人买吗?所以,你赋予阅读的价值决定了你的个人品牌价值。
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你能解决多大问题,就能有多大成就;你能解决多少人的问题,就会拥有多大的影响力。阅读的价值亦是如此,你赋予的阅读价值,决定了你能获得多大成就。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阅读价值定位呢?
我们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就可以,那就是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考虑要用阅读来满足谁的需求。因为你能满足多少人的需求,就能有多大的影响力,你的影响力决定了你的阅读价值。
比如,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读书会,参加读书会的人也有很多,但谁在读书会中的价值大呢?谁可以通过读书会建立个人品牌呢?你觉得是参加读书会的人,还是组织读书会的人呢?显然是后者。
所以,阅读价值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要从一个参与者转变成一个组织者。为什么成为组织者可以体现阅读价值呢?我只要讲述一个例子,你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都知道人脉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喜欢去积累人脉,但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主动去挖掘人脉的时候,成功率真的不是很高,即便和对方接触成功了,对方也不见得记得我们。
但你可以换一个身份,再跟别人进行接触。比如,你去参加一个演讲,你是否想加演讲台上的这个人为好友呢?一定想吧。我相信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大多数人有这种想法,所以如果演讲者想要和别人进行接触,是不是比台下观众更容易呢?
反之,台下的观众如果想建立更多关系,和别人进行接触,是不是比演讲者费的力气大,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阅读组织者也是一样。你作为组织者,更容易成为核心,也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甚至优秀的人也会主动来结识你。
所以,当你组织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你阅读体现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大,不管你阅读的是什么书,所属的是什么行业,你都可以通过组织读书的方式成立各种机构。一旦主动联系你的人多了,你就成了一种稀缺人脉,稀缺就会慢慢转变成一种奢侈价值。
在《六项精进》这本书中,作者稻盛和夫倡导的一项精进就是“积善行、思利他”。读书会组织者的行为正是“积善行、思利他”的模式,所以,阅读价值的根源就是利他,为他人解决问题,但最终你会发现,受益最大的可能还是你自己。这就是大自然对于“积善行、思利他”的回报。
第四节 阅读的意义,
是找到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持续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持续阅读?我们都知道阅读习惯是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但明明知道是好的,为什么就无法坚持呢?说到坚持,我们一般会想到跟毅力有关,但真相是,坚持这件事情,跟毅力还真没有很大关系。毅力或许可以让你在短期内坚持,但是长期持续做一件事,一定不是单纯地靠毅力。
一个人的毅力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有多少事情是在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最终却半途放弃的?这真的是因为我们没有毅力吗?那为什么有人可以坚持1个月不吃饭来减肥呢?吃是人的天性,既然都可以1个月不吃饭,是不是说明这个人的毅力很强呢?但反过来想,毅力这么强的人,为什么最终还是没能坚持减肥呢?
显然,长期做一件事情,靠的还真的不是毅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能持续做一件事呢?
如果你读过维克多·弗兰克尔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你可能就会找到答案。弗兰克尔在书中写道:“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够生存下去。”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著名的神经学家,1942年,在纳粹的一次清缴犹太人的活动中被捕。事实上,弗兰克尔是自愿被抓的,为什么呢?在抓捕前有人通知他逃走,还安排了飞机,但弗兰克尔得知家人都已经被抓,于是放弃了独自逃生的机会,最后他和妻子及父母一起被送进了被称为“地狱之城”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被称为“地狱之城”?因为进去的人,有90%的人会被送进毒气室和焚烧炉,你别以为剩下10%的人就可以活,剩下10%的人需要干活儿,而且冬天在雪地里没有御寒的衣服,可能连双好鞋子都没有,每天吃不饱,身边随时会死人,为了抢死人身上的东西,大伙儿还会打架。这种种一切,都能让一个人处于疯癫的边缘。所以,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活着并不比死了好。
但弗兰克尔活了下来,可遗憾的是他的妻子和父母都没能逃过厄运。弗兰克尔为什么可以成为幸存者?
成功源于意义,而非希望
我们都以为成功源于希望,在恶劣的环境中,活下来也是源于希望,可弗兰克尔认为,让一个人活下来的,是活着的意义。同理,让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是做这件事情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希望。
我在参加某个形体训练营的时候,做过这样一个小测试:“一艘邮轮撞到了暗礁,邮轮上的游客被海水冲到了一座荒岛上。三分之一的是20~30岁的游客,三分之一的是30~50岁的游客,还有三分之一的是50岁以上的游客。你认为哪部分游客生存率最高?”
很多人选择了30~50岁的,理由很简单,人到中年,活着并不是只为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不敢死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有了活着的意义,才能看见活下去的希望,产生活下去的动力。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弗兰克尔就是靠着跟家人团聚的念想熬过那段非人的日子的。他发现只要找到活下去的意义,就能够产生活下去的动力。他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使命以及价值,所以他才能幸存。当然,弗兰克尔也说,能活下来其实运气也是占了很大比例的。
弗兰克尔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出来后,便出版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他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即便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如果你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活着的目标,你活下来的概率就能比别人大。而在正常的生存环境中,如果你能够找到活着的意义,你就有可能活得比别人精彩。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弗兰克尔认为,活着的意义是奉献,是被需要,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我们经常说“天命不可改,但运可改”。运气是怎么来的?运气事实上就来自于你积极主动的思想和行动,越主动积极越幸运。而积极主动则来源于生命的意义和目标。就比如阅读这件事,我经常听见有人说,读到最后越读越迷茫,并且也没看见阅读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收获,原因是什么呢?
其原因就如弗兰克尔所说的,生命在于找到活着的意义,阅读也一样,阅读在于你赋予它的意义。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你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很多人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所以很多人读着读着就放弃了。因为没有意义,就很难获得好的反馈,没有好的反馈,即便毅力再强,也很难坚持读下去。
你赋予阅读的意义,就是你想要的阅读结果。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下,自己有没有赋予阅读意义,如果没有,那么阅读自然不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结果。
找到阅读的意义
很久以前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位妈妈减肥的事。说到减肥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减肥成功的人只占少数,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减肥不成功呢?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减肥没有找到真正的意义,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但这位妈妈1个月竟然减了30斤,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女儿住院了,要做肝脏移植手术,她想用自己的肝脏救女儿,但医生告诉她,她太胖了并患有脂肪肝,不能做移植手术,于是她就开始减肥。因为减肥的意义,就是女儿的生命,目标就是救女儿,于是就有了开始的结果。
在众多减肥失败的人中,失败的原因大多数是减肥成功与否对于他们的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甚至很多人会说,人生短短几十年,你怎么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不能亏待了自己。
减肥的意义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反射,而阅读的意义也是如此。
你为什么阅读?如果你只是为了自己,你会发现阅读越来越没意思,而且阅读也并非像你想象的那样,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
因为这世上所有东西的本质都是交换。你只为自己,别人是能够感觉到的;你一心为别人,别人也是能够感觉到的。就像人际关系,你主动交往100个人,就有100个人结识你,假如你的眼中只有自己,你是无法跟别人产生联系的,你只能跟自己对话,最终你当然会越来越迷茫。
就像抑郁症患者,还有自闭症患者,在他们的世界里,是没有其他人存在的。所以,如果你想要阅读带给你想要的结果,你阅读的目标,就必须是满足他人的需求,奉献自己的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阅读的意义呢?我们不妨借助于《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的方法。弗兰克尔在书中说,找到生命的意义有3种方法:
第一种:通过工作所创造的结果,找到结果给别人带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能够帮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比如,你的工作是销售,那么你卖出去的每样东西,是不是都为客户解决了一个问题呢?为什么有很多人销售业绩不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把销售只当作了卖东西,而不是为别人解决问题。
第二种:通过奉献所带来的满足感,找到生命的意义。为什么奉献会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呢?因为奉献本身代表着一种被需要。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刷存在感”?就是为了被更多人需要。奉献满足了你被需要的欲望,你就会得到满足感。
为什么很多人会痛苦?因为他的满足感是索取,他要别人关注他、在乎他、爱他、满足他,却忽略了所有的获得和幸福不是来自索取,而是给予后的自然反馈。就像种田,你不播种哪里来的庄稼?没有庄稼,哪里来的收获?
第三种:通过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找到生命的意义。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我最喜欢这样一句话:“不要让自己对不起你所受的苦难。”待苦难过去,你回头看,就会真心感谢自己的不放弃,你也会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而阅读的意义也是如此。阅读需要跟你的工作、能力圈和生活态度结合在一起,如此,你才能够找到阅读之于你的意义。
在这里,我无法给你一个准确的关于阅读意义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但对于阅读意义来说,有一个相同的标准,那就是奉献。不管你最初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或许通过奉献你就能够找到自己阅读的真正意义。
这正如弗兰克尔所说的,如果人只为自己而活,他就会活得毫无意义,但如果他是为了别人,生命从此便有了意义,而他也更容易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就是跟所有关系建立的一种被需要的连接。
第五节 建立底层逻辑知识体系的一张书单
为什么要建立底层逻辑知识体系?因为它决定了你的价值观。比如,一个人的收入是由什么决定的?如果我们没有看过《知识大迁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做什么工作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收入,或是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他的收入。
但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中,作者威廉·庞德斯通经过多年研究调查发现,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直接影响他收入的高低。在美国就做过这样一个大范围的调查,调查结果是:拥有百科知识、体育知识的人,收入高于不具备这两种学科知识的人。
而百科知识大部分就是底层逻辑知识,也可以说是大家口中常说的常识。试想一下,是不是我们所有的决定和选择,都来自于我们的常识?是不是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读什么书,选择什么样的伴侣,都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而常识就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成长、蜕变,底层逻辑知识体系是一定要建立的。
如何建立底层逻辑知识体系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底层逻辑知识。在成甲老师写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临界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具备那些在各种领域中都通用的概念,比如,复利效应、冗余备份、刻意练习、五分之一效应、鲶鱼效应等。
大部分的底层逻辑知识可以在不同的书中寻找,还有一些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挖掘。在这里我们就先推荐一部分书单,大家可以把每本书里的临界知识找出来,先把底层逻辑知识体系架构搭建起来。
搭建知识体系非一日之功,有了知识体系架构,我们就可以在读书的时候,把所遇见的临界知识往里面填充了。
1.《刻意练习》: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如果你想知道高手是如何炼成的,这本书可以详细告诉你从小白到高手,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你超越90%的人。
2.《认知天性》:作者是彼得·布朗。你认为学会一项技能,是每天学习效果好,还是一周学一次效果好?答案是每周学习一次就够了,但是你要掌握每周一次的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你不仅能提高记忆力,而且学习能力也会大幅提升。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那么你必须掌握这本书里关于学习的底层逻辑知识。
3.《终身学习》:作者是黄征宇。这本书有两个重要的底层知识,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能够不断成长,升职加薪,而有些人却十年如一日。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到底是从何而来,在书中你会找到答案。
4.《好好学习》:作者是成甲。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很多人对于什么是底层逻辑知识比较陌生,分不清楚我们到底该学习哪些知识。此书会告诉你哪些是底层逻辑知识,这是建立底层逻辑知识体系必读的一本书。
5.《知识大迁移》:作者是威廉·庞德斯通。这本书将帮助你了解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其对应的收获会是哪些。比如,熟知养生知识,身体就会健康长寿;熟知理财知识,就会比大部分人富有;熟知百科和体育知识,收入就会高于大部分人。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搭建底层逻辑知识体系架构的参考图书。
6.《运动改造大脑》:作者是约翰·瑞迪和埃里克·哈格曼。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于智力的认知。如果你觉得智力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那你就错了。智力认知改变会对你有哪些影响呢?你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甚至你的生活方式都会随之改变,因为正确的运动方法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智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本书的作者要比我说得更加清楚。
7.《加速》:作者是张萌。这本书是对自我管理知识体系架构搭建的介绍,并提供了自我管理包含的各种解决方案,作用是彻底解决拖延症。书中把自我管理分为5个知识体系,49个人生管理方法。在我们的成长路上,这些方法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让我们掌握成长中最需要学习的几个知识体系。
8.《高绩效教练》:作者是约翰·惠特默。惠特默博士写这本书的初心,是想通过提问式思考模式,激发人的身体潜能,从而让人创造奇迹。书中用各个领域的案例,来说明提问才是最好的学习成长的方法,这不仅对于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有帮助,而且还能发现人生目标、努力方向正确与否,方向错了,努力比不努力更加可怕。书中最可贵的是,惠特默博士还为大家提供了一套可以马上就用的提问模板,让人受益匪浅。
9.《影响力》: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为什么有些人受欢迎,有些人就比较容易被拒绝?有些销售员业绩好,而有些销售员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提升业绩?答案就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有6个重要的心理学底层知识,你不仅需要把它们纳入你的底层逻辑知识体系中,还需要把它们背下来。
10.《自尊》:作者是美国作家马修·麦凯。无论是学习、工作,或是生活,自尊心既是使我们成长的天使,又是使我们堕落的恶魔。如果自尊心过强,一个人便会因为自身的缺点对自己下死手,并对自己进行毁灭性的否定和打击,从而导致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所以,在成长的路上,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建议读者们关注内心的成长,只有内心足够强大,你才不会因为一些小挫折、小失败、别人的一些负面评价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这本书里,作者提供了一套正确对待自尊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把自尊控制在可以驱动我们成长的范围内,帮助我们不断地缩短和成功之间的距离。
11.《情绪急救》:作者是盖伊·温奇。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覆盖他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有句话叫作把脾气发出来是本能,把脾气收回去是本事。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那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无法控制情绪的事情,而世上多数的悲剧也是由情绪引发的冲动带来的。所以,在成长的路上,学会控制情绪就等于你已经领先了90%的人。那么,如何在情绪到来的时候,很好地控制它呢?我想作者在书中会告诉你一个很好的方法。
12.《高效休息法》:作者是耶鲁大学精神学博士久贺谷亮。作者从大脑精神学科层面,分析了学习、生活及工作给予我们的压力,包括我们对于过往平庸的不甘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压力导致我们无法专心工作和学习。书中介绍了一种缓解压力的方法,作者把它叫作消除大脑疲劳和压力的七种休息大法,甚至还从精神学科角度研发出一种五日简单休息法。在我非常累的时候,我尝试了一下,还真的非常有效果,你也可以试试。
最后,我们说一下建立底层逻辑知识体系需要用到的工具。我推荐两种,大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当然也可以两种一起用,效果会更好。
第一种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架构,不仅有助于加深记忆,而且对于新旧知识的连接也非常有帮助,能更好地内化知识。
第二种是卡片记录。卡片可以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名片,在网上你找到制作名片的商家,告诉他做一些空白的就可以。我们可以按照分类去记录、归纳和收集,在你没有灵感的时候,你可以像打牌一样,一张一张拿出来看看,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建立知识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说知识体系建立之后就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你的成长而不断地升级和更新,因为学习本来就是终身的,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