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美国犹太政治研究
- 唐立新
- 7994字
- 2024-03-28 12:40:03
第三节 犹太人的四次美国移民潮
古代犹太人的流散的轨迹大致在欧亚大陆。但是,随着新航道的开辟,犹太人也开向美洲移民。有人考证,在1492年抵达美洲的哥伦布的船队里就有一位犹太船员,他的名字叫路易斯·德托雷斯。甚至有人说哥伦布本人也是一位犹太人。一般认为,1654年是犹太人定居美国的开端,因为在此之前美国境内的犹太人“要么是暂时的旅居者,要么就是不能被明确识别为犹太人”。就在1654年,23名塞法第犹太人从巴西抵达新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的纽约市),并且定居在此。塞法第犹太人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人,后来逐渐散居在地中海并向世界各地移居。美国在此后的100年间,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从南美或欧洲来美国定居。这些犹太人也大多数是西、葡裔犹太人,或是早年移居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殖民地上的犹太人的后裔。到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并宣布独立为止,在美国定居的犹太人有2500名。这些犹太人大多数生活在美国纽约、查尔斯顿、费城、纽波特等大城市里,绝大多数从事商业活动。因此,这一阶段可视为犹太人的第一次美国移民潮。这次移民潮规模不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移民的数量较少,但是开启了犹太人移民美国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探路”意义和筚路蓝缕的开启之功。
犹太人的第一次美国移民潮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逃避旧大陆的宗教迫害,向往新大陆的自由,并带着拓荒者的梦想来到新大陆寻找机会和财富,这无疑是犹太移民的初衷。在这个时期新大陆的美国,宗教宽容是空前的。逃亡到美国的清教徒,也“同是天涯沦落人”,对犹太人的到来至少没有敌视的态度。此外,土著印第安人也以友好的态度欢迎他们,连同为自由独立而战的新生代“美国人”,犹太人完成了他们的移民梦想,为共同缔造美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在独立战争时期,犹太人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居住在费城的一个名叫海姆·所罗门的犹太人为独立战争捐出了巨款而拒绝接受借据,得到了独立运动领导人的高度赞赏。
犹太人的第二次美国移民潮出现在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这次移民潮的主体是阿西肯纳齐犹太人,即德国犹太人和德裔犹太人。犹太人这次移民美国有两大原因:一是兴起于18世纪下半叶的犹太改革启蒙运动在欧洲大陆走向衰落;二是在1815年后,特别是在1848年后,欧洲反犹主义再次高涨。移民美国成为当时许多犹太有识之士的共识。美国成为了犹太人向往的避风港。这批犹太人移民美国之后,很快成为美国犹太人的主流。他们大多数是手工业者、小商贩,还有一些中产阶级商人。这些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很快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掀起了新一轮德国犹太人移民美国的浪潮。到1880年止,在美国的犹太人已经达到了25万。犹太人积极投身美国的建设事业。随着西进运动的兴起,犹太人也进入西部创业,他们在新兴的城市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几乎在美国各地,犹太人经营有方,多财善贾,从一般的零售商跻身为大中型百货商店店主,经济地位十分显赫。此外,犹太人中间也不乏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从欧洲大陆带来了启蒙思想,因此,他们在美国很快占领了思想和知识的高地,成为美国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可以这么说,以阿西肯纳齐犹太人为代表的美国犹太人在美国是相当成功的一个群体。这次德国犹太人和德裔犹太人移民潮的意义是多方面的。“1890年以前,差不多25万犹太移民的到来改变了塞法第犹太人统治美国犹太人历史第一阶段的局面,宗教礼仪和宗教语言也变成了德国犹太人的。这群移民的到来所灌注的不仅是活力和人才,还有犹太人面临的解放过程所施加于自身的挑战意识。最为重要的是,此次德国犹太移民保障了美国犹太人生物意义上的继续,因为在此前,美国犹太人在美国整个人口比例一直在下降。”此外,这次德国犹太人和德裔犹太人移民潮的意义还在于它本身具有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犹太人在美国的发展和演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塞法第犹太人的继承接续,在经济、知识等领域拓展了犹太人的影响和作用,强化了美国犹太人积极和正面的形象,为美国犹太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为后来从东欧和俄国移民而来的美国犹太人起了示范和引导作用,加速犹太人内部的分化和组合,进一步优化了犹太人的族群结构和群体意识。
犹太人的第三次美国移民潮肇端于19世纪80年代。犹太移民主要来自沙皇俄国和东欧。自18世纪以来,沙皇对犹太人的迫害与日俱增,特别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统治下,犹太人被限制在狭窄的领地上从事小买卖和服务性行业。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由于刺客中有犹太人,因此,反犹主义狂潮席卷全俄罗斯和东欧。因此,俄罗斯和东欧的犹太人纷纷逃亡到美国,并聚集在大城市里。在纽约的下东区,蚁聚着一个庞大的俄国和东欧移民团体。此后不久,又有50万名东欧犹太人涌入纽约、巴尔的摩等大城市。这次移民潮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犹太移民潮,总的移民人数约为300万,持续时间为40年。这次移民潮的特点是人数多,来势猛。因此,美国犹太人的人口激增,从而大大加强了美国犹太人的数量优势。此批犹太移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英语几乎是目不识丁,对美国的生活一无所知,而且他们绝大多数穷困潦倒,在温饱线上挣扎。新大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块陌生的土地,他们以惶惑的目光打量着这个新世界。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这批犹太人接受了美国犹太人组织的救济,如“希伯来移民助济社”、“圣约之子社”等。同时,他们大多数都为了生计进入“血汗工厂”,赚取微薄的工资来养家糊口。犹太学者欧文·豪在《父辈的世界》里这样写道:“整个移民小区正受着血汗工厂的煎熬,奄奄一息,面对其他族类小区的敌视而战战兢兢,富裕的德国犹太人的恩赐态度又使东欧犹太移民怒不可遏……”“一定有数以千计的人默默地屈服于东区的恶劣环境,疲惫不堪,准备俯身在一只熨斗或一台缝纫机上,默默无声地了此一生。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了什么?有时在看意第绪语演剧时得到片刻的欢娱;偶尔举行的罢工,虽然常常注定要失败,但是标志着他们要求尊严的意志……最有力的告慰无疑是,无论如何,他们已经避开了沙皇和哥萨克……可是,他们自己算是完了,沦为移民世界重演的原始积累悲剧的牺牲品——就像大自然没有赋予他们的声音,或者历史没有赋予他们权力。他们感到自己正在重复着犹太人的命运;他们几乎不知道,他们还是一种在美国司空见惯的情况的受害者…… ‘在这个共和制的国度里,在我们生活的汹涌波涛之中,总是有某个人出在溺水点上’。许许多多早期犹太移民沉落水底,没留下名字,没留遗迹。”东欧犹太移民面对巨大的生存困境,并没有屈服,相反,他们以极大的毅力和超常的魄力坚持生存和发展。第一代东欧犹太移民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他们富有远见卓识。不管自身多么穷困,他们总是千方百计送子女进学校接受教育。这种努力很快见效,他们的下一代很快接受了高等教育并拥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有调查表明,“到1907年,在美国大学和学院的2979名在国外出生的男性学生中,37.1%为犹太人,此外,这些学校中6652名在美国出生但双亲出生在国外的男生中,16.1%为犹太后裔。简而言之,犹太人占这两组学生的近四分之一,这一比例要比总人口中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比高好多倍”。“在20年代初,106所高校的15.3万名学生中,犹太人为14837人,构成学生总数的9%强,学院里的犹太人代表已经达到他们在总人口比例的3倍。纽约的数位还要高。1918—1919学年期间,在纽约大学和学院的犹太学生人数达7148人,而全部学生人数为8552人。”随着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犹太人逐渐脱离蓝领阶层,走向专门的职业领域,并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进步。同样也有研究表明,“第一代男性移民中61.2%的人在加工业中工作,27.5%的人经商。第二代的比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32.6%的人从事加工,57.8%的人经商”。由于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东欧犹太人终于走出了贫困并在社会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中间和精英力量。
犹太人的第四次移民潮的到来是在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后发生的。1933年,纳粹势力在德国掌握政权后,随即发动反犹运动,此后,反犹主义狂潮席卷整个欧洲。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犹太人开始通过各种途径逃亡到美国,寻求生存的庇护所以逃脱纳粹的迫害和屠杀。这次来到美国的犹太人来自整个欧洲,既有德裔犹太人,也有西、葡裔犹太人,也有东欧和苏联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的数量不多,大约有20多万人。但是这批犹太移民在美国日后的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犹太人在美国成为精英阶层,为美国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学术、新闻等各项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批犹太人的到来,很大限度上提升了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也大大地提升了美国犹太人的国际影响。这次犹太移民融入美国社会比以前几批犹太移民要快得多,相对来说他们跳过了艰苦创业的阶段,几乎是直接进入知识、政治、文化等精英阶层,很快在美国立足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犹太人的四次美国移民潮历时300年,在此期间,通过受容、适应和融合,美国犹太人从一个弱小的群体逐步生长成为一个强劲的少数族裔。犹太人终于在千年流散之后,逐步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束了客民时代的漂泊和流浪。更为可贵的是,犹太人在美国走向公民地位的过程中,逐步发育了政治意识,走上一条亘古未有的参与政治和影响政治的新型道路,实现犹太人自身的现代转型。
美国与欧洲远隔重洋,从地缘意义上来讲,美国与欧洲的关联性在新航道开辟之后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从文化意义上来讲,美国与欧洲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在对待犹太人的问题上,美国与欧洲迥然不同。
最初,犹太人移民美国与殖民者来到美洲拓殖几乎是同步的。美国土地上的殖民者很大限度上来自欧洲或者是欧洲在美洲殖民地上的殖民者后裔。所以,这些殖民者或多或少都带有欧陆上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的思想。当时,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总督彼得·斯图文森特是一个加尔文教徒,不想接纳犹太人。起初,新来的这批犹太人在贸易上受到限制,不能购买土地,不能公开信仰上帝,不能担任名誉性公职,并且没有公民身份。彼得·斯图文森特就写信给荷兰西印度公司的董事会,请求不要让犹太人来骚扰和破坏这块新的殖民地,对犹太人的厌恶和恐惧跃然纸上。但是后来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到1657年,犹太商人获得许可,可以自由地从事贸易。由此可见,荷兰殖民者这种反犹意识并不代表主流思想,也没有滋生出明显的反犹行为。可以说,在新大陆的美国的早期历史中没有发现严重的反犹主义。
当英国殖民者把荷兰殖民者赶出北美成为北美的新主人之后,犹太人的处境明显改善了。犹太人小区不断扩大,犹太人的人数越来越多。犹太教仪式也开始在北美流行。在北美,没有强制性的犹太人隔离区,也没有出现过针对犹太人的暴乱,也没有来自基督教的威胁。但是,犹太人在很多方面还是受到限制。犹太人不能担任名誉职位,有些地区的犹太人没有投票权利。1740年,英国议会通过允许犹太人归化北美殖民地成为英国臣民的法律。因此,犹太人的合法的地位在美国这块英国的殖民地上得到了保障。犹太人不再是异类。这还使得犹太人能够在英国殖民地公开从事贸易。
《独立宣言》的发表,显然给了犹太人更广泛的平等权利。犹太人需要的正是《独立宣言》中所规定的完整而且未受削弱的权利。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犹太人大多数跟革命运动站在一起。同时,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明确表示不支持反犹主义。乔治·华盛顿在致纽波特犹太社团的信中说:“我们不赞许偏执行为,也不帮助迫害者。”同时,犹太人也十分积极地投身于独立战争,出钱出力,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世纪以降,犹太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到美国内战时期,美国犹太人达到了15万人。在新美国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犹太人充当了建设者和拓荒者的角色。随着西进运动的展开,犹太人来到了西部,经商、开矿、办工厂,积极经营,逐步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居住在南部和北部的犹太人也逐渐集结为拥护奴隶制和反对奴隶制的两个阵营。但是,反对奴隶制的犹太人还是占多数。也有一些犹太人超然于政治之外,专门从事经商。内战结束后,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急剧攀升,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也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强。这样,犹太人无形中成为了其他族裔的竞争对手。在东北部,工业巨头基本上是北欧裔和英格兰裔,由于犹太人在工商业方面的成功,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中西部,犹太人的经营促使了当地居民的相对贫困,犹太人作为暴发户的形象受到当地居民的嫉恨。1875年之后,对犹太人的歧视不断恶化。当时的情形也并未发展为严重的反犹主义,只不过是上流社会拒绝犹太人,不让犹太人进入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上流社会。犹太人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封堵,不允许进入休假胜地、俱乐部和各种著名的社交团体。1877年,萨拉托加温泉的大联盟旅馆拒绝接待犹太人移民领袖约瑟夫·塞利格曼,开创了一个先例。此时美国发生的憎犹主义和排犹主义与当时发生在俄罗斯和德国的反犹主义是契合的,是国际大气候与国内小气候的结合使然。但是,排犹主义在美国远没有欧洲的反犹主义那么剧烈和广泛。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的排犹主义和对犹太人的歧视加剧了,其原因是明显的。犹太移民的后裔迅速崛起,成为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犹太人逐步摆脱了第一代移民的窘境,多数从蓝领走向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感到巨大的压力。歧视犹太人和排挤犹太人在美国大行其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反犹主义甚嚣尘上。“有两件事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1915年引起社会震惊的一件私刑事件。一个名叫利奥·弗兰克的犹太人被指控在1913年谋杀了一个14岁的女孩,由于定罪证据不足,州长宣布减刑。以反黑人、反天主教和反犹太人闻名的平民党党魁托马斯·沃森特,在三K党的支持下,利用这一莫须有的案件,大加渲染,攻击诋毁犹太人是不道德的民族,玷污了美国社会,在沃森特及其支持者的煽动下,一群暴民将弗兰克劫出监狱并私刑杀害。另一件事情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出现了一份所谓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长老谈话纪要’,这份纪要被描述成为犹太人的国际阴谋,企图推翻各国政府,统治全世界。”这两件事情点燃了美国的反犹主义的烈焰。虽然有人指出所谓“纪要”是伪造的,但是,当时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出面支持反犹活动并煽风点火,闹得满城风雨。1920年,福特将此“纪要”发表在笛尔伯尔尼的《独立报》上,并花了数百万美元进行全国性的宣传以说服美国人民相信犹太人对美国构成了威胁。他的反犹活动持续到1927年面临指控为诽谤罪才被迫收场并公开为自己的反犹行为道歉。但是无数美国人已经受到了他在《国际犹太人:世界首要问题》中宣扬的反犹主义的影响和毒害。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反犹主义的高峰期。这个时期也是美国国内沙文主义和孤立主义大行其道的时期。此时,反黑人、反犹太和反天主教的三K党大肆发展,气势汹汹。三K党也把矛头对准了犹太人,给犹太人造成很大的冲击。全国上下反犹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美国政府也因此修改移民法,极力限制犹太移民的数量,犹太人的移民数量减少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到了1924年,移民法对大多数欧洲犹太人关上了大门。同时,一些反犹措施也在20年代纷纷出笼,从就学、就业上给犹太人限额。1922年哈佛大学校长洛维尔宣布限制犹太学生的数量,其他名校,包括常春藤大学纷纷效尤,因为他们害怕更多优秀的犹太学生进入大学以致把新教徒学生的比例减少了。尔后,更为恶劣的是,反犹主义者利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向犹太人发难,把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转嫁到犹太人身上。同时,一些保守势力也竭力反对罗斯福新政,因为很多犹太人支持罗斯福政府。受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反犹组织纷纷成立。美国的“德美同盟会”在一段时间内与德国纳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犹太人与罗斯福政府的关系是微妙的。罗斯福礼贤犹太人,而且招收了一大批犹太人,特别是犹太知识分子,为他的“新政”献计献策。罗斯福运用犹太人的力度是以前美国任何一位总统都从未有过的。许多犹太人,特别是犹太知识分子为他充当智囊。费利克斯·弗兰可福斯特、本杰明·科亨为罗斯福的新政制定重要的法律。犹太法官布兰兑斯成为“新政”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犹太裔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为罗斯福擘画财政,力挽狂澜,为美国的经济复苏做出了卓越贡献。罗斯福本人也很关心犹太人,对犹太人的处境忧心忡忡。其新政的社会福利立法有助于挫败那些歧视犹太人的民粹主义者。这很快刺激了国内反犹主义的抬头。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第一年,美国国内的反犹组织就发展达到了9个。在1934—1939的5年间,反犹组织竟发展到105个。据估计,在大萧条的十年间,美国有1.5万名铁杆反犹分子,隶属于各种反犹组织。在诸多的反犹组织中,德裔美国人的反犹组织“德意志之友”极为嚣张,充当了排犹的急先锋。此外,国会里也有一股以众议员路易斯·麦克法登、参议员西奥多·比尔多为代表的强大的反犹势力。他们利用国会,竭力宣传和实施反犹活动,特别在制定移民法上百般刁难,尽量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在宗教界,反犹主义更为严重,神父查尔斯·库格林组织了一个750万名会员的“社会正义同盟”,并出版了一份《社会正义报》,与反犹组织紧密合作,对犹太人实施言论和人身攻击,并对犹太人实施暴力,且到处煽风点火,反对美国干预战争,听任纳粹迫害犹太人。另有一位极右派教士杰拉尔德·史密斯领导反犹组织“银衫党”,不遗余力地进行反犹活动长达20年。因此,罗斯福在当时迫于国内强大的反犹势力和孤立主义势力,他对犹太人的政策和态度也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
罗斯福的政治智慧在处理犹太人这个问题上充分展现出来了。一方面,罗斯福招揽犹太人为他所用,一方面在反犹问题上采取折中方式,力图不刺激反犹人士。他深知犹太人在欧洲的灾难,但是,为了平衡国内的政治势力和为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空间,他并没有给犹太人进入美国提供多少方便。当犹太人急需进入美国寻求避难的关键时刻,罗斯福却作“壁上观”,并没有敦促国会放宽对犹太人移民的限制。1939年,要求许可2万名犹太儿童入境的“罗格斯—瓦格纳议案”投入国会的议案箱,最后却成为了一纸空文。令犹太人最为痛心的是,1939年美国政府拒绝“圣路易斯”号上930名犹太人在美国上岸,致使该船在返回欧洲途中被德国鱼雷击沉,造成船上所有犹太人丧生。直到1944年,罗斯福才下令设立一个战争难民委员会,拯救了一些犹太人。此外,还有987名犹太难民获准进入美国,却被扣押在奥斯威戈,直到战争结束。很明显,“罗斯福是一位老谋深算的政客。他知道为了犹太人去进行坚决的努力得不到什么明显的好处,因为犹太人的选票在任何时候都是他的。同时,为犹太人出力在国会内外会引起许多困难和麻烦,罗斯福对犹太人的态度肯定不是不友好的。他只不过是不愿意不顾一切地去帮助他们”。很明显,罗斯福的机会主义是形势所迫。罗斯福不得不考虑亲犹的危险性和压力,也不得不给反犹主义和孤立主义还以颜色。他对犹太人的矛盾心态和暧昧政策是基于对形势清醒的估计。在这一点上,他走的是缓棋,玩的是平衡。他洞察国内国际形势,算计深刻精准。一俟太平洋战争爆发,孤立主义和反犹主义没有存在的土壤的时候,他就开始全心经营战争直至胜利,为美国捞取了最大的国家利益。至此,罗斯福考虑的已经不是国内各派势力的平衡和犹太人问题。“如果罗斯福在世,以色列不会变成一个国家。”因为战后罗斯福考虑的重点不在于建立犹太国家的问题,而是建立世界秩序的问题。
纵观二战结束之前的美国的反犹主义,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反犹主义在美国,主要表现为憎犹和排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发生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恶行。虽然有些反犹太分子竭力将反犹带上种族主义色彩,但是,反犹主义并没有按照种族主义者的设计来进行。反犹主义在美国很大限度上还是肇端于政治、经济和宗教原因。亲犹和纳犹在美国历史上还是主流。亲犹和排犹相互交织,彼此消长。在战后的年月里,由于纳粹战败和犹太人的遭遇得到全世界的同情,反犹主义在美国逐步消歇。虽然也偶尔有一些反犹的声音,但毕竟不再是主流的声音。这一点留到本书后面部分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