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给我灌输的观念就是我们家很穷,没有钱,不可以买没用的东西,所以小时候我基本上没有什么零花钱。每逢过年会收到亲戚们的压岁钱,面额最大的是50块,我记得那时一本新华字典是48块,但不管它有多少价值都是不受我支配的,总是在亲戚走后就被没收了,所以对于消费认知要比同龄人晚很多。
小时候很天真,眼中的世界只有院子里的天空,父母说啥是啥,告诉我家里没钱我就觉得家里很差钱,不曾想过父母那么辛勤的赚钱,不讲究吃穿,钱都去哪里了呢?!
导致我自小便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转折点应该是初一那年,母亲带着我改嫁了,再婚不久继父说给别人打工太辛苦,想自己做点小买卖,于是我母亲出资给继父买了农用车,各种手续下来花了一万多,那是我第一次对钱有了概念。零几年的时候钱真是钱,所以也好气,明明我们可以过的更好一点儿,不用这么苦哈哈的,而母亲总是有她的道理让我去服从。
后来我毕业了,终于可以自己赚钱了,记得我那时一个月到手的薪水3800,房租水电1000,生活费1500,存1300,为了交通便利省房租,我拉着闺蜜一起租一间卧室,生活中非必须品基本上不会买,也是空间有限没地放,每个月目标是存1300,但偶尔有个活动、份子就会打破,所以只是个把月并没有存满。那一年郊区的房子均价9000左右,我知道我存下来的杯水车薪,那我为什么要攒钱呢?可能更多的是想证明自己的独立吧,遇到事情我拉不下脸跟别人借钱,我以为长大就是尽量的不去打扰和麻烦别人。
这世上谁也不会嫌钱少,跟钱有仇,2017年在伙伴的怂恿下,我拿出了我的积蓄和他们一起去投资,那时的我对于项目和产品的考察也不深,思维能力也不足,只是觉得有熟人,想投机取巧罢了,所以结果我不说你们可能也猜到了。自己挖的坑当然要自己来填,以至于在后来的日子,哪怕我换了工作涨了薪水,也还是在攒钱,只是希望尽快把坑填平,可以早日睡个安稳觉,然后有余力开始新的规划,这一填就是两年半,两年内我不敢生病、不敢翘班,生怕丢了工作,也是这两年拖慢了我整体的步调。
后来遇见了她,我最爱的女人(没有之一),我才开始重燃心中的希望。她是个非常独立的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尤其对待工作的热情是我见到的人里无人能及的,和我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她去学习了那些以前不常用到的内容,为了做好一件事她非常的下功夫,我还记得有次她感冒,好几天都是很无力的状态,但是客户一个电话,她立马能调整到平日的状态去对待,她的每个点刺激着我去校准自己,思考着同样的状态下我是怎么样的,我缺乏的是什么,也是那时起我的脑袋瓜子开始运作了,不在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儿。
选择和她在一起前我就想过与她携手创造属于我们的生活,一起面对岁月里的衰老、健忘和肥胖,但那时更多的是期待,是想象,具体怎么去做还是很迷茫。思维开始转动的那一刻我优先想到的是攒点积蓄,当然这次不同的是不再是为了应急或者去证明什么,而是作为一笔启动资金,我研究着别人的营销案例,找着突破口,然后想着和她讨论看看,因为她总是有不一样的想法,可以给我意见、鼓励,甚至是肯定。
因为攒钱,我在花销时通常会考虑很多,犹豫再三,甚至变得苛刻,有时为了砍价跟别人软磨硬泡十几、二十几分钟,也许我没有注意过有个被我忽视的东西,叫做“时间成本”,我一直告诫自己非必要的物品不要买,要追寻“高性价比”,从另外一个层次看更像是我为了自己的无力找着各种借口罢了。
钱要花在刀刃上是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但人不该只一心想着怎么控制自己的物欲去积累。时间放在计较上最浪费,好的时间通常是用来创造更多的财富,三十岁花该花的钱,省该省的心,专注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