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智库论丛(201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成果
- 喻新安
- 7字
- 2020-11-29 16:58:50
推动科学发展篇
推动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工作布局
——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实践价值与全局意义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日报课题组[1]
2008年以来,河南省把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学发展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形式和总体工作布局,反映了河南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指向。从实际效果看,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能够解决河南科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破解河南科学发展的主要瓶颈,取得河南科学发展的综合成效,是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实现后发赶超,加快中原崛起富民强省步伐的治本之策。
一 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总体工作布局
·有利于培育河南稳增长调结构的动力源和发动机
·有利于寻求扩大内需转换动力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有利于提升内陆新兴市场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机制抢抓发展机遇
·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大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嬗变
1.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的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我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合作的“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新算法研究发现,中国出口额中有近半数是外国的附加值,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被明显高估,由此导致低端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中国制造不仅利润微薄,面临的贸易诉讼与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受到外部需求下降冲击与自身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的影响,近几年河南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尤其是近期一些经济指标回落较快,保持一个合理较快发展速度的难度加大。作为地处内陆的人口和农业大省,河南必须找到扩大内需、转换动力的有效途径与载体,为河南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总体工作布局,可以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有利于河南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中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遵循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规律
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律和实质,是经济结构的提升和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要求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摈弃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就河南的实际来说,推动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两个走不通”:一个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走的现代化道路我们肯定学不了也走不通;另一个是我们自己以往的路子也走不下去,就是过度消耗资源、过度付出环境代价的路子也走不通。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上谋求新突破。从河南近年的实践看,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大省,在内需扩大、布局优化、产业升级、要素转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通过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可以推动产业集中集约布局,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布局优化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培育形成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3.顺应技术进步与信息革命的趋势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科技革命浪潮扑面而来,新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信息化不断深化,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革命已渗透到产业、生活、消费等方方面面,智慧城市、数字制造、智能家庭正逐步扩展到各个领域,从而对经济运行模式、产业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把信息化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给内陆地区提供了后发赶超的历史机遇。河南顺应技术进步和信息革命的需要,通过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总体工作布局,强化创新驱动和信息化支撑,着力打造一批数字化产业集聚区,推进以智能终端(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把智慧城市、“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融入载体与体系建设中,搭建与世界发达地区及前沿技术的联系通道,充分享受到思想外溢与技术外溢,实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在缩小差距的过程中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
4.契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河南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攻坚转型阶段,产业结构总体低端化,创新能力偏弱,质量效益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突出,发展优势的转变和重塑任务繁重。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持续强化,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难以为继,只能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这就要求河南发掘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避免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割裂、产业与就业的脱节。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的实质,就是重塑河南发展优势,从过去着力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致力于脱贫、克服产品短缺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着力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致力于以产业升级为中心,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及收入增长压力。这个总体工作布局,契合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它把化解当前矛盾与夯实未来发展基础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大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嬗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河南工业化、城镇化的正确选择。
5.符合河南推进富民强省进程的要求
河南已基本具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但是,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与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不少差距。实现富民目标,最关键是加快发展,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并使经济的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建设经济强省,不仅要求经济总量大,而且要求效率高、技术新、活力足、后劲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既要努力缩小人均指标差距,又要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完成“赶”与“转”的双重任务。“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符合河南推进富民强省进程的要求,有利于做强产业,提升技术,提高效率,优化结构,激发活力,积蓄后劲,为产业升级、人口转移提供强力支撑,既是发展工程,也是富民工程,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粗放开发模式,推进集聚集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三者相互协调,实现充分就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人口大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让一亿人民安居乐业。
二 有效的总体工作布局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重要保障
·河南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正在被一一破解
·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就业增收的主渠道
·“三个体系”建设促进了河南承接高层次产业转移能力快速提升
·河南经济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过度依赖投资局面得到扭转
·资源环境约束得到有效缓解美丽河南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1.破解经济集聚度低的难题,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
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总体工作布局和“三规合一”“四集一转”的理念,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改变了分散、无序的粗放布局模式,推动生产力由分散向集聚布局,破解了经济集聚度低的难题。2012年,产业集聚区投资突破万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9.0%,完成投资较2009年增长了3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达到47.9%,较2009年提高15.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从2009年的34家增加至2012年的100家,并诞生了首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区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3.9%、74.3%和68.3%,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就业增收的主渠道。同时,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等加快实施,推动河南经济发展进入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新阶段。
2.破解过度依赖投资的难题,推动发展动力持续转换
近几年,河南依托“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就业结构,过度依赖投资的局面得到扭转,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扩大开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有力推动了河南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重大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产业支撑。持续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以产兴城,为经济增长注入了不竭动力。推动开放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好效果发展,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8亿美元,增幅位居全国前列。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研发投入达到29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0.6%提高到1%。2008年以来,全省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11项,2012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7万件,是2008年的3倍。
3.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全省在县域内规划布局的产业集聚区有114个,并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突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目前,产业集聚区已成为许多地方城镇居民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280多万,已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5.1%,产业集聚区拉动就业和转移人口效应非常显著。同时,围绕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城乡规划上水平、城乡建设上速度、城乡管理上台阶,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与社会功能集聚,由宜业向宜居宜业兼顾转变。部分农民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得益于近年来的产城融合发展,2012年河南的城镇化率比2007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4.破解产业层次低端化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各地产业集聚区以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高技术产业成为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新亮点,一批依托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新兴产业集群迅速形成。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河南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选择了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四大现代服务业共18个产业,制定并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规划,滚动实施重点行业年度行动计划。2012年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9%,比2007年提高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传统优势产业中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占比迅速提高;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7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文化、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5.破解经济外向度低的难题,推动开放度提升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提升了对大产业、大项目和高端项目的承载力。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三个体系建设为支撑,河南承载国际、国内高层次产业转移的能力快速提升,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持续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利用“洼地效应”吸引更多项目,发挥“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连锁效应,开放招商呈现出规模扩大、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良好局面,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027亿元,是2007年的3.3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均比2007年翻两番。2008~2012年成为河南历史上落户客商最多、招商成效最好的时期,富士康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河南,美国联合包裹、深圳华强等一批高端服务业知名企业战略布局河南,目前在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开放招商“一招应多变”“一举求多效”的综合带动作用效果显著,尤其是一批基础较差的传统农业县通过开放招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6.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约束,为建设美丽河南提供有力支撑。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四集一转”,引导全省产业集聚区树立紧凑、绿色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腾笼换鸟、优进劣出等策略,提高入驻项目的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容积率等指标,打造了一批紧凑型产业集聚区,并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环境友好型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培育了一批环境资源承载力强、生态文明、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基地。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积极培育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兴产业,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降低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着力培育城市群和城市组团,推进复合型、紧凑型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形态和布局,强化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促进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增强整体效应,引导产业在不同层级城市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践行了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核心支撑
·积极推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在相互融合中上层次上水平
·把改革创新作为丰富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根本动力
·紧密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聚焦优质资源增添发展动力
·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持续拓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发展空间
1.持续丰富拓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的内涵
在新的形势下,一是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主要内容。作为地处内陆的人口和农业大省,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打造经济升级版难度很大,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有利于聚焦优势,实现战略突破,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上层次上水平,为内陆地区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探索经验。二是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核心支撑。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速回归中速态势明显,河南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保持一个合理较快的发展速度,为调结构促转型创造良好条件,扩充增量、缩小减量、增加投资都需要“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这个核心支撑。三是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区域经济和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不再是建立在传统要素优势上的低层次竞争,而是建立在技术、品牌、教育、生态等高级生产要素上的竞争,河南必须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必然是河南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2.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的方向和重点
要以前瞻的眼光、创新的理念、变革的态度积极推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在相互融合中上层次上水平,明确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的方向和重点。一是突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集聚发展水平。引导产业集聚区明确定位,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链式发展,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迈进,打造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二是突出发挥比较优势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把借助外力与培育内力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形成河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构建河南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坚持“一基本两牵动”,突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最优城镇结构与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四是突出产业结构特点构建特色自主创新体系,要紧跟信息技术、低碳技术发展趋势,着力构建与区域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具有河南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依托“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释放改革红利
要把改革创新作为丰富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根本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充分利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形成的倒逼机制,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从大局着眼,细处入手,谋划新思路、新机制,探索新方法、新举措,持续丰富完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一是要把国家重点领域的改革举措落实到“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上。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将进一步深化财税、企业、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项改革,要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积极对接有关改革创新举措,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二是依托“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探索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根据河南实际情况,重点在土地流转、人口转移、开放招商、结构性减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硬软环境建设等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新思路、新经验。三是要在政策整合上推进改革创新,打破区域、部门界限。把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政策、资金等整合起来,改变因不同载体、不同体系建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而造成的割据状态,真正形成政策合力。
4.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增添发展动力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背景下,更加突出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聚焦优质资源,提升硬软环境,增添发展新动力。一是在推进差异化发展中增添发展新动力。河南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客观上要求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必须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载体和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分类考评,避免传统考评模式的弊端,引导各区域依托比较优势在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等方面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区域合理分工。二是在强化载体体系有机联系中增添发展新动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要把强化“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避免分割、孤立发展,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构建三个体系,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相互支撑、融合发展,以空间结构优化释放发展动力。三是在打造硬软环境中增添新动力。创新政府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优化硬软环境建设,强化法治保障、体制保障、人力资源保障、思想文化保障、社会稳定保障和干部队伍保障,为企业提供一流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5.立足“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工作布局,放大综合效应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应随着形势与环境的新变化,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持续拓展发展空间,放大综合效应,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提高对高端产业、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一是在与三大国家战略的对接中放大综合效应。在三大国家级战略“顶层设计”完成后,要加快谋划落实,重点依托“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争取国家在河南建设一批国家级大项目、大平台,使载体和体系建在更高平台上,把国家战略以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在向外延扩展中放大综合效应。推进城市两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城市组团、郑州航空港、农业产业化集群等建设,持续拓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外延空间。三是在深化开放合作中放大综合效应。加强省内区域之间合作,还要加强省际、国际的合作,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人才、技术、资源、信息等要素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和开放合作,推动区际分工协作、协同发展,以深化开放合作放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综合效应。
(原载《河南日报》2013年8月22日)
[1] 课题组组长:喻新安、赵铁军;副组长:王亚明、谷建全、张光辉、龚绍东;成员:孙德中、赵西三、陈明星、林风霞、宋歌、完世伟、王玲杰、唐海峰、唐晓旺、李怀玉、赵然、刘晓萍、王中亚、王志刚、王新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