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智库论丛(201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成果
- 喻新安
- 11747字
- 2020-11-29 16:58:50
求真务实民生为重 凝心聚力持续求进
——2012~2013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1]
2012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领导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省呈现出经济稳步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管理全面推进、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3年,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一年,大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公平,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质量,将是河南加快推进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 2012年河南社会形势的基本特点
2012年,河南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推动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粮食生产能力、城镇化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跃上新台阶,推进社会建设获得新成就。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协调性持续提升
2012年,中原经济区的政策优势、区域优势、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产业集聚区集聚功能和效应进一步展现,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前三季度,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从而提高了本土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让更多人选择在家门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012年,河南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8%,全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09万个,全省土地流转不断加快,这些标志着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2012年,河南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已圆满完成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区)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任务。此外,河南依托现代农业,不断提升中小城镇发展内涵,从“多予、少取、放活”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推动扶贫攻坚、驻村帮扶、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不断走进乡村,进入社区。
2012年,省委、省政府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并投入7.2亿元用于环境整治。全省上下践行低碳生活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与此同时,全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并且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培育“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基础设施建设普惠基层,公共服务供给遍及城乡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河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有力保障和强大支持。全省各级政府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12年,全省各级财政安排投资60亿元,以实现“县县畅、乡乡联、社社通”为目标,将“10+1”快速通道项目全部建成通车,使全省所有县(市)车辆在20分钟内就能上高速。这一年,全省改造县乡公路4000公里,改造农村联通工程包括新社区1000公里。全省水利总投入达到316.03亿元,主要用于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重点解决了至少600万名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启动“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力争“十二五”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三)基本民生建设扎实开展,全省城乡居民受益良多
(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增收空间逐步拓展。2012年,河南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一方面随着农作物价格上升、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补贴增加,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提高,农民存款利息及租金之类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连续提高,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税赋降低等因素,带动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据2012年上半年统计,全省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比10%的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幅高出2.8个百分点,高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的倍数由2011年同期的9.61倍缩小到9.37倍,贫富差距有所减缓。自2010年以来,河南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全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开始缩小。2012年上半年,河南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处在较快增长平台上;预期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在9%左右。与此同时,全省各地逐步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土地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宅基地、房屋确权颁证,并且通过流转、交易、抵押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2)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安居工程深得人心。2012年,河南省政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推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截至2012年8月1日,全省已有37.2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较上年同期增加3万人,平均就业率达76.62%,同比有较大增长。与此同时,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2562万人,其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此外,仅在2012上半年,全省各级政府用于就业的总投资就达到18亿元,完成各类技能培训近200万人次,城乡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012年,河南把城市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及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迁村并居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0万套。这一年,全省住房保障建设投资532亿元,同比增长59%。为了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投入,省财政厅资产中心积极运作,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筹资计划,在2011年融资83亿元的基础上,2012年继续融资150亿元,用以加快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此外,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省财政总投资504亿元,用以解决全省20万户农村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3)社会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大,困难群体受惠度明显提高。2012年7月,河南基本实现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同样的社会养老保障,为实现全社会“老有所养”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全省用于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支出超过150亿元。这一年,在“新农合”方面,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70%,参合农民住院补偿封顶线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参合农民在乡级、县级、市级和省级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90%、80%、70%、50%。2012年,河南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80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87元,在乡老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人每年提高600元。这一年,全省启动“社保”一卡通工作;计划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省、标准统一、多领域应用的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服务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使持卡人在全省各地均能及时享受优质社保服务。这一年,河南第7次为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87.7元,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超过1600元,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正逐步得到完善(见图1)。
图1 2006~2011年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增长情况
(四)城乡统筹步伐逐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有序推进
2012年,河南全省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积极探索“不离土不离乡、只进厂不进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让农民就近享受到城市文明,享受到与城镇一样的公共服务。三是不仅使广大农民改变传统生活习惯,同时也让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一年,全省在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成大型超市、休闲广场、幼儿园、卫生所、学校、敬老院等公共基础设施,为积极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覆盖延伸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省仅省级财政就安排了26亿元资金,而且还统筹整合了大量相关涉农资金。此外,全省还拆借资金120亿元用于解决农村的“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网)工程。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截至2012年7月,全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
(五)网格化管理服务成效显著,基层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2012年,按照“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和“条块融合、职责明确、逐级问责”的原则,河南通过“细化三级网络、搭建四级平台、形成五级联动、建立六项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尝试建立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推进各级各部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物往基层用、权往基层放、劲往基层使”,而且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有责”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见图2)。
图2 社区网络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服务+自治”的网格化管理服务运行机制,让更多的干部“围着基层转、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使网格内的卫生、治安、民调、群众诉求等问题得以就地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化解不和谐因素,实现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二 2012年河南社会运行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12年,中原经济区建设在一些先行先试领域积极开展,带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运行平稳,呈现出好的气势、好的态势、好的趋势。然而,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基本省情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河南仍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之中,仍处于中原崛起蓄势积累和逐步探索的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河南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必然会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难题和严峻挑战。
(一)社会建设总体状况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在河南,现阶段社会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面临诸多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
(1)资源环境压力加剧。一些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付出过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以至污染下乡,致使小城镇及周边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造成环境突发性事故和环境隐患增多。
(2)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一方面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约束加剧的矛盾日益凸显,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空间受到限制,保障农业持续增长和农产品稳定供给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趋势愈加明显,不少传统农区呈现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并且农民增产不增收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3)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全省770家企业用工监测的情况看,2012年以来超过三成的企业没有新招员工,其余企业招工数量也比上年减少5.3%。此外,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呈逐月减少趋势,6~8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12.9万人、11.5万人、10.8万人。数据还显示,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连续两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伴随着落后和过剩产能逐渐被淘汰,还会产生一些新的低技能失业人员。此外,在全省已转移的2562万名农村劳动力中,还有1400多万人没参加过相应的技能培训。
(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或新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阻力加重,社会事业发展困难增多。
(二)收入和物价变化关乎民生,社会难题破解尚需努力
2012年,河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27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而在同一时期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8元,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044元。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这一年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增速放缓,人均经营净收入同比仅增长10.0%,明显低于上年同期增速。其中,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增速分别仅为8.0%和5.6%。此外,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股息和红利收入也连续3个季度处于负增长状态。2012年上半年,河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7%,其中5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0%,预计2012年下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8%左右。
如何通过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和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来缩小贫富差距,如何在扩大内需中大幅度提高改善民生的质量和效能,如何全面提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保障水平,已成为河南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
根据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从年龄构成看,全省65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已超过7%的国际标准1.4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明显提高(见图3)。
图3 河南省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
当前,河南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总量大、发展速度快、老龄化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异大、少子化与老龄化同步出现、未富先老等地方特征。河南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对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二是居家养老的多重需求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现实能力和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三是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渐上升,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四是机构养老与人们的经济支付能力及思想观念转变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五是养老金支出持续增长且占社会保障费用的比重快速提高。六是人口老龄化加快致使医疗保健需求和费用大量增加,这将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让医疗卫生政策面临巨大挑战。
(四)各类矛盾交替叠加,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2012年,河南各类新旧社会矛盾交替叠加、社会领域的矛盾与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矛盾相互影响和作用,致使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1)由企业劳资关系紧张、房地产价格波动、股市下跌引发的社会冲突屡见报端,而原有的一些社会矛盾也可能由累积和连锁反应而酿成较大的社会冲突。譬如,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村庄合并、福利待遇以及城镇房屋拆迁、涉法涉诉、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安置等方面的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由集资投资受损、大学生就业受阻、医疗养老投诉、外来务工人员受歧视、环境污染事件、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纠纷等诱发的不安定因素有所增多。
(2)全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流动人口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因其成分复杂、流动性强、变化快,其底数难以掌握;大部分街道、单位部门及接纳流入人口的社会企业或经营场所,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配合不力,以至造成清查困难,信息变换不及时;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由于其流动性强,案件侦破难度较大。
(3)大量发展滞后型的城乡结合部既影响市容,也孕育着有碍城市健康发展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小区建设遗留问题多,老旧小区存在的隐患多,小产权房隐藏的矛盾多,管理人员和物业管理引发的纠纷多,有的辖区内公共设施、环境规划比较落后引发的居民牢骚多,等等。
(4)虚拟社会的复杂性致使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难度大为增加。网络言论发表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不仅增加辨别网络舆情真伪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影响社会生活的不确定因素。虚拟社会的网络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造成民众与政府的隔阂甚至对立,从而降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五)新型城镇化进程步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完善
2012年,河南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然而在现有条件制约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重道远,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规划编制不尽科学。一些地方编制规划未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和社区规模效益,而是照搬照抄,缺乏特色,导致规划标准不高、档次偏低。尤其一些富有历史底蕴或自然特色的村庄,依旧按照统一的模式去规划、建造,势必破坏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另外,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需求也不尽相同。如果新型农村社区设计建筑同样的户型、面积等,很难满足村民的选择性需求。
(2)土地瓶颈依然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从长远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节约出大量土地,但从短期看,一些村庄采用先建后拆的形式,需要一个建新到拆旧的复垦过程,用地指标少、周转周期长,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但事实上,一些地方只注重建新,不注重拆旧,存在着新区建好,旧村未拆、难拆的问题。由于旧村拆迁补偿机制不完善,拆旧腾地难度大,在严格的国家政策面前,建设用地难依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3)建设资金存在巨大缺口。目前,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依旧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以致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难,金融机构融资难。据测算:按照社区居住规模10000人、人均1600元的标准,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投入1600万元;每户建筑面积以180~250平方米计,建房资金需要10万~15万元。从资金需求上看,河南各地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存在着巨大缺口。虽然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很多,但由于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申报程序、验收标准和时间各不统一,急需建立完善的涉农项目整合体制和机制。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4)社区管理面临严峻挑战。群众虽然住进了新居,但仍然沿袭原来的生活习惯,缺乏与城镇社区相协调的新风尚;当前农村干部普遍文化层次偏低,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经济意识强、懂经营管理的干部更是缺乏,而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也仅仅是把在此锻炼当作进机关、变身份的跳板,无心出实力、干实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风险大、担子重。在各种不利条件之下,新型农村社区维护正常运转所需费用谁来承担,怎样确保农民生活成本不出现大幅度增加,如何从根本上消除社区不稳定因素,这些棘手问题将对未来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三 2013年河南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基本态势展望及政策建议
(一)2013年河南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基本态势展望
2013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正确指引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社会运行和发展状态在总体上将延续上年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但伴随全省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面临诸多攻坚克难的艰巨任务。
1.加快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发展社会事业面临新任务
当前,河南正处于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社会发展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基本公共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而社会需求则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和享受型服务转变。随着河南加快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转变社会事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由于发展理念滞后、发展方式单一、呆板、随意之类消极因素的影响,河南社会事业建设实施效应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在提高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形成社会事业发展的参与主体多元化、实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多层次化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要求在新的一年,全省上下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社会事业建设的资源配置,加大社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服务事业的积极性,促使社会事业发展方式能够及时适应当今河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全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迫切要求。
2.社会发展整体状况向善向好,社会建设滞后局面亟待改变
2013年,河南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将会在创新与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以“五有”为重点的各项重大民生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将会大有作为,全省社会发展总体状况在以往基础上将会呈现新的面貌。新的一年全省社会发展前景固然喜人,但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近些年来河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全省社会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一条腿长,社会一条腿短”的局面由来已久,恐怕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变。尤其是在提高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发展指标人均程度,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水平,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中大力发展非营利社会组织等方面,在新的一年里河南将会有新的推进,但要使其得到根本改观尚需假以时日。
3.“三化”协调步伐加快,“两不牺牲”责任重大
2013年,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互动发展、有序发展、合理发展、务实发展、能动发展的科学发展新格局将会在全省进一步得到完善。然而,由于河南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匮乏、人均水平较低等基本省情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加上经济社会转型在全省依然存在诸多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想圆满完成“两不牺牲”的既定目标依然困难重重。2013年,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节能减耗、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河南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依然需要大力提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区域统筹发展的持续性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效性。
4.基本公共服务增量提质,改善民生任务十分艰巨
2013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开展,河南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势必持续求进,可以预期:全省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将进一步增量提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省经济社会预定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和排除风险的辩证发展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和因素的作用,其中就包括改善民生任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比如,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程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从贫困治理定点帮扶走向制度扶贫,有效帮助全省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如何妥善解决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社会团结薄弱和公共服务滞后问题;如何切实保障全省人民的药品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劳动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等。尤其是在以创业促进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较大幅度的增加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新的一年河南仍需要发动和积聚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尽力破解这类严重影响民生改善的社会难题。
5.社会管理任务加大加重,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加强
2013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河南社会管理任务将进一步加大加重,同时政府管理和服务也将面临新挑战。其中包括如何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更加完善,如何使“以城镇化为核心、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管理机制在全省更见效力,如何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途径,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妥善解决诸如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征地拆迁、养老服务、社会安全等一系列发展中的管理难题,等等。显而易见,新的一年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中面临的各种新挑战,将促使政府职能的重心进一步从经济调节和市场监控朝向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转变。
6.社会矛盾呈现新特点,网络世界暴露新问题
2013年,全省社会矛盾将呈现新特点,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也将更加广泛而复杂。一方面社会矛盾多半由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引发,个体及群体心理焦虑与社会不和谐性多半由工作和生活压力诱发,社会矛盾的叠加和交叉加大了解决矛盾的难度,突出的社会矛盾多半发生在基层,社会矛盾转化为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网络在反映公众利益诉求、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强,借助于网络虚拟世界,社会矛盾的多样性、扩散性、不确定性得以凸显,极易点燃各种群体性事件。应当看到,伴随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组织和部门在调节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政策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中,将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全社会未雨绸缪,从容应对。
(二)促进河南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事业建设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它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发展质量的提高,事关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和完善河南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全省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河南,要研究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各地达标状况进行严格考核,以此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自觉强化自身作为社会事业发展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此外,全省还要加强对社会事业发展的科学谋划和精细管理,并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使之实现健康、有序、较快的发展。
2.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河南依然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象: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识普遍淡薄,并且有关这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欠缺;二是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乃至不同行业和阶层之间享受的实际待遇依然存在较大差异;三是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实际差距较大。因此,在新的一年,河南应当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制定和实施公平合理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加大向基层、农村、贫困地区财政倾斜力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等措施,在全省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使改善民生从单纯补缺走向普惠均等
进一步加强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依然是2013年河南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的一年,除了继续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解民忧、谋民利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尽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集中财力搞好全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之外,河南还应在促使改善民生走向普惠均等方面重点推进。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欠发达省份来说,改善民生,彻底摆脱以往补缺型社会福利的影响和制约而走向普惠均等,这是一项非常契合河南人民现实需要且非常符合全省社会发展新时代要求的重要任务。改善民生走向普惠均等,在河南首先要在制度安排合理化和政策规定公平性上下功夫,其次要在优化社会事业发展的资源配置上想办法,最后要在统筹城乡、区域、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方面做足文章。尤其是要保证“低保”制度的公正性,编织好普惠于城乡贫困居民这最后一道基本生活“安全网”。
4.全面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2013年,河南将按照转变社会事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健全以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明确各行政部门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和事权划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无疑是一场比当年企业体制改革还要复杂和艰巨的攻坚克难“战役”。尤其是在深入探索建立新型社会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冲突,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尖锐矛盾和疑难问题。这就要求全省各级事业单位领导层要转变观念、明确思路、勇担责任,善于引导、调节、平衡利益关系,通过科学的整合资源和合理的优化机制,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服务工作的高效运行。此外,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还包括如何界定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资职能,如何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如何对投资项目实施有效管理和督察,等等。
5.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013年,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依然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头戏。总体而论,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周密部署,进一步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在破解河南发展难题中的关键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抓住重点,在城中村和城市郊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二是要因地制宜,在边远山区、采煤沉陷区、压矿区等区域结合扶贫开发和居民搬迁,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要精心运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的叠加效应,促使城市文化及公共服务尽快涵盖新型农村社区;四是要勇于创新,在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
6.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
据河南省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2.72%,这意味着在河南每8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为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是河南要牢牢把握人口红利期的发展机遇,搞好中原经济区建设;二是全省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发展老龄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建设,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拓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渠道;三是要在全省大力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会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全民普惠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四是要重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进程,使全省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五是要将兴办老龄化事业与扶植老龄化产业有机统一起来,使之达到良性互动和交融互补。
(原载2014年河南省“两会”参阅资料《河南发展报告》)
[1] 课题组组长:刘道兴、牛苏林;执笔:牛苏林、周全德、刘振杰、李怀玉、杨旭东。